首页 理论教育教师磨课经历:培养思考的芦苇

教师磨课经历:培养思考的芦苇

【摘要】: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课前互动和课内学习联系不大,“双耳旁”的学习缺少提升,总结略显单薄等。第一次经历公开课的磨炼,在前辈们的帮助下,我慢慢琢磨出了这堂课的一些问题,包括课前互动略显多余,理解“窝”字有困难,“双耳旁”的学习缺少提升,同桌互读要求过多。但我相信,磨课一定会有收获,一定会积累难能可贵的经验。愿每一位新教师都能成为一棵善于思考的芦苇,不断努力着,不断前进着。

宁波市江北区实验小学 俞佳辰

公开课是每位新教师必经的磨砺之路。一路上难免遇到不少的坎坷,只有走过以后才会发现,路的尽头别有一番滋味。

我接的第一堂校内教研课主要经历了三次磨课。

第一次在107班,因为对教案不熟,各种问题纷纷暴露出来。孩子思维活跃,敢于表现。在认识生字“窝”的偏旁——“穴宝盖”时,脑洞大开,各抒己见,有的说像眼镜,有的说像一扇门。当时的我明显有点慌乱,一下子不知道如何把孩子们的思路引到正确的答案上,只好匆匆处理。绕过这块“绊脚石”,我又碰到了拦路的“小河”。初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时,我采取了同桌相互读的方式。朗读之前,虽有三条要求:第一,如果同桌读得好,请给他点个赞;第二,如果同桌没读对,请你帮他指出来;第三,不要忘记说谢谢。但对一年级孩子来说,初读课文,要求不够具体,难以操作。尽管场面热闹,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次在101班。在师父的指点下,我修改了教学设计。首先,解决“窝”字的理解问题,通过“穴宝盖”像屋顶,让他们猜测“鸟窝”一词的含义。其次,简化同桌互读要求为:如果同桌正确、流利地读完了,请给他点个赞。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课前互动和课内学习联系不大,“双耳旁”的学习缺少提升,总结略显单薄等。

经过多次反复修改教学设计,在第三次磨课时,课整体变得相对流畅、自然了。听了师父的鼓励,我多了一份信心。

正式上展示课的那天,起初我还抱有一丝忐忑,但是当我看到孩子们天真的眼神时,我开始慢慢地投入到了课堂中,积极地和孩子们进行互动,收到了不错的课堂反应。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终于把整堂课比较顺利地上了下来,此时的我也终于卸下了心上的一块大石头,仿佛刚爬过了一座小山坡,眼前豁然开朗。

第一次经历公开课的磨炼,在前辈们的帮助下,我慢慢琢磨出了这堂课的一些问题,包括课前互动略显多余,理解“窝”字有困难,“双耳旁”的学习缺少提升,同桌互读要求过多。因此,我主动想办法调整教案,克服问题,获得了较好的成效。

当然,课堂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最终呈现中,依然有值得改进的地方。第一,“整体感知”思维含量不足。学生初读完全文后,我利用从课文中提取的关键句子,带领学生回顾了故事脉络。其实可以结合课文后面的词语,先让学生认读,然后借助这些词语,自己读懂整个故事。第二,有感情朗读缺乏趣味。可以将试着依次读好“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三个短语,改为制作一些小树、小鸟窝、小喜鹊等图案的奖励卡,直接把卡片奖励给读得好的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朗读的氛围带动起来。第三,语气语调抑扬顿挫方面有待提升。

不过,这次上课带给我最大的感悟是,教师作为引导者,不仅要循循善诱,还要学会适时总结,给孩子传递清晰的知识,根据学情适时调整学习进程。这是我今后的努力方向。

人生中第一堂教研展示课,于我意义重大。在这次紧锣密鼓的磨课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但我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属于我的教学之路已经铺开,正等待着我一步一步迈进、前行!

名师引领

磨课,之于一个教师,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也是一份必要的经历,更是我们教学生涯里最深刻的回忆。当然,这份深刻里更多的是辛苦、是疲惫,是苦思冥想的修改,是披头散发的熬课,是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否定与升华。但我相信,磨课一定会有收获,一定会积累难能可贵的经验。所以,没有磨课经历的教师,教学生涯是不完整的。作者是一位非常年轻的老师,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她对待教学的认真与努力,有她在不断自我否定中的成长,有她渐渐入门的喜悦,这是最珍贵的。关于新教师磨课,我有两点意见,可供参考。

1.统筹单元,梳理教材,理清思路

拿到一节课,首先看什么?只看这篇教材,显然是不够的,最起码要看看这个单元的大致内容,或者还要看看前后年级相关内容的教学大概达到了或者要达到怎样的目标。这样梳理过,才不至于教得太简单,也不至于教得太难。根据这样的理解,再去理清本节课的思路,才能不偏不倚。但是这一关往往是最关键也是最难的,是很多新教师最怕却也最该具备的教材处理能力,只有融入自己的理解,进步才会大。所以新教师要学着自己独立备课,提高自己全面把握教材的能力。

2.学生立场,精选活动,精备预案

处理了教材,明确了思路,划分了板块,接下来就是要立足学生的现有经验,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串起整个教学环节。课堂活动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所以活动形式的选择要注意年级,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新教师备课提倡自己写详案,因为每个人的语言系统不同,活动的串联,小结语最好都自己仔细琢磨。教案要详写,电脑输入以后,最好自己默写一遍,或许这一遍与前一遍有不同,不同的地方就需要及时更新思考。

愿每一位新教师都能成为一棵善于思考的芦苇,不断努力着,不断前进着。

(点评专家:毛金莲,浙江省教坛新秀,宁波市余姚市长安小学教科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