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家访与家校沟通:消除隔阂、增强信任

家访与家校沟通:消除隔阂、增强信任

【摘要】:周五,我和莉莉老师一起进行了家访。小琳妈妈此时已经不再怪老师和举报的同学了,狠狠地批评了小琳,让小琳以后不能再骑电瓶车了。而家访、电访等形式的沟通恰恰能有效消除家校隔阂。张老师注意到了与家长和学生直接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更能对孩子的情况对症下药,消除误会,增强家长对教师的信任感。张老师还能及时捕捉到孩子的问题,进而进行家访及让家长来访,通过有效沟通、有效引导,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宁波市江北区普迪学校 张 谦

五年级的小琳同学长得白白净净,五官秀气,但是学习偏科,又很爱美。有不少同学悄悄向我反映,在周末时经常看到她衣着暴露,去离家很远的地方玩耍。周五,我和莉莉老师一起进行了家访。

小琳家干净整洁、温馨舒适,热情、前卫的妈妈向我们介绍了小琳在家的表现,夸小琳懂事、爱劳动。关于孩子偏科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三点建议,让孩子一一记下来,去尝试着改变偏科现象。最后我们和妈妈委婉地说了有同学向老师反映孩子周末时穿着不符合她年龄的服饰去离家很远的地方玩耍,建议妈妈还是给孩子穿符合其学生身份的服装,减少孩子身体暴露的危险性。妈妈一脸震惊,怀疑同学看错了人。面对妈妈疑惑的眼神,小琳很惭愧地承认是自己偷穿了妈妈的超短裙和黑丝袜。我和莉莉老师及时劝阻了妈妈要严厉惩罚孩子的行为,妈妈当时很感激我们的提醒,表示以后会更加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的工作,一起教育好孩子。表面上看起来,这次家访就这么愉快地结束了。

但很快又有学生告诉我:周六看到小琳骑着电瓶车,载着隔壁班的一位女同学出去玩耍。我听了心里咯噔一下,周五不是刚刚家访过吗?而且孩子未满16周岁不能骑电瓶车,我们在班会课和晨会上都是强调过的呀!我再次询问会不会是她看错了,孩子很坚定地说没有看错,就是小琳。

于是,找小琳谈话,孩子从不承认到如实回答,我从生气到冷静。我让孩子自己给家长打电话说明情况,请家长来校谈谈。结果放学后,妈妈直接把小琳接走了,再次联系后,妈妈带着孩子回到了学校,情绪很不稳定,一直大声嚷嚷着:“这次又是哪个孩子跟老师告状?为什么总是别人家孩子告我们家孩子的状?难道他们就没有违规吗?是不是我们家孩子好欺负啊?”她说要当面去质问那个孩子,为什么总是揪住小琳不放。还说是她让孩子骑电瓶车去买水的,她对孩子很放心,经常让孩子骑电瓶车去买东西。我很担心地问她:“孩子还未满16周岁您就让她骑电瓶车,先不说这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更关系到孩子的人身安全啊!而且她还载人了呢!”小琳妈妈听了,表情瞬间变了,瞪着孩子问我:“老师您说什么?她还载人了?”在了解真实情况后,妈妈一脸后怕的表情,连忙拉着我的手道歉,说自己没有文化,很笨,没有教育好孩子,刚刚态度不好,请我谅解。我淡淡地笑了笑,说:“小琳妈妈,我们应该感谢那些举报的孩子,如果不是他们这么关心您孩子的安全,又怎么会告诉我呢?而且我们在晨会上多次强调过,人人都要遵守交通规则,看见这些情况都要向学校和老师举报的……”小琳妈妈此时已经不再怪老师和举报的同学了,狠狠地批评了小琳,让小琳以后不能再骑电瓶车了。小琳也意识到了这件事情的严重性,看到妈妈对老师不理解,她心里也不好过。

从案例中不难看出,小琳妈妈对孩子是非常信任和疼爱的,这是非常正常的,所以当亲耳从老师那里听到孩子不好的表现和行为时,她心里难免不好受。而且还两次都是同学举报,小琳妈妈会有种很难堪的感觉。还好小琳妈妈事后知道是孩子的问题,并表示会好好配合学校教育孩子。这件事让我觉得自己在学生问题的处理上不够艺术,所以导致了家长情绪过激。

通过这件事,我进行了自我反思,认识到好好学习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是至关重要的。

1.首先,家访前我应该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而不是片面地知道事情后就向家长反映,这样就会避免让家长处于非常尴尬的局面。

2.在请家长来学校和老师面谈时,电话应该由我自己打,并将情况如实反馈,这样家长才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不会情绪过激,以为这是举报的同学对孩子的打击报复行为。家长知道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孩子,会更积极配合,态度会更良好,这样也能避免给孩子的心理留下不良影响。

3.要多站在家长的角度想问题,尊重家长,主动了解家长心里的想法,和家长携手,一起想办法帮助、引导孩子成长。

4.抽时间多看看关于家校合作的书籍,拓宽自己的工作思路,真正智慧、艺术地做好班主任工作,使家访工作切实有效,家校沟通更顺畅。

名师引领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不同的家庭教育、不同的生长环境等均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如果家长、教师没有及时关注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异常行为,任其发展,可能会对孩子本身、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等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张老师把视角放在自己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家访,体现了新教师工作的敏感性和新班主任工作的敏锐性。

文章所描述的家庭教育问题非常典型,如妈妈对孩子过分信任和疼爱等。这些问题在许多家庭中存在,也是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有隔阂的重要因素。而家访、电访等形式的沟通恰恰能有效消除家校隔阂。张老师注意到了与家长和学生直接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更能对孩子的情况对症下药,消除误会,增强家长对教师的信任感。张老师还能及时捕捉到孩子的问题,进而进行家访及让家长来访,通过有效沟通、有效引导,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另外,张老师在与家长交流时,对家长的思想进行了正确构建。大量事实证明,家风不正的家庭环境往往会严重影响子女的健康成长。小琳偷穿了妈妈的超短裙和黑丝袜、妈妈让孩子骑电瓶车去买水等现象说明妈妈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张老师在与家长的两次交流中,适当地提醒孩子妈妈注意让孩子穿符合年龄的服饰、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安全出行,用委婉的语气慢慢改变家长的某些观点。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解会慢慢地转化成一种教育行为,与学校教育成为合力,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张老师对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做了深刻反思与小结,这对今后提升班主任工作质量有很大的帮助,作为新教师难能可贵。如果在行文结构中能注意精简事例回放,突出对工作的反思与感悟,避免“头重脚轻”,那文章将会更具可读性。

(点评专家:许文军,宁波市学科骨干教师,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