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家校合力,关爱心灵,助孩子成长

家校合力,关爱心灵,助孩子成长

【摘要】:在这次谈话中,我了解到萱萱的父母已经离婚,孩子为此深受伤害,逐渐变得冷漠、内向。果不其然,萱萱游园成绩全部优秀。案例中像萱萱这样的孩子,因父母离异,内心深受伤害,又因监护人工作的繁忙,未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导致孩子在个性、学习态度上的转变,在当今社会上已成为一种常态。以爱铺路,家校合力,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宁波国家高新区信懋小学 胡严寒

我们班有一个叫萱萱的女孩儿,她是个不太起眼的小姑娘,课上从不调皮,很少说话,似乎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一开始,我对这个小姑娘没什么很好的印象,因为她太沉默、太冷淡,各科老师普遍反映萱萱课上听讲效率太低,作业态度和质量极不理想,老师们很是头疼。在这种情况下,我几次找萱萱进行谈话,但都收效甚微,她依然我行我素。

在几次不成功的谈话后,我请来了萱萱的妈妈,就孩子的情况做了一次深谈。在这次谈话中,我了解到萱萱的父母已经离婚,孩子为此深受伤害,逐渐变得冷漠、内向。萱萱现在和妈妈一起住,但妈妈经常出差,孩子只能由姥姥、姥爷照顾。两位老人虽然很尽心,但慢慢地,孩子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在反省、自责之后,我们共同为萱萱制定了一套《家校协作计划》:

学校、班级方面:

1.成立班级互助小组,孩子遇到学习困难时,能及时得到同伴的帮助。

2.教师以谈心、聊天的方式多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做她心灵上的朋友。

3.在半个月内,孩子将所有家庭作业完成后,才可回家。

家庭方面:

1.家长务必多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爱。

2.每天晚上,让孩子做小老师,把当天的学习内容复述一遍。

3.督促孩子自行检查作业,家长发现错不直接告知。

4.看到孩子进步,一定大力表扬;看到孩子不足,一定委婉批评。

虽然签订了《家校协作计划》,但我的心里还是忐忑不安,唯恐伤害了这个心理本就很脆弱的孩子。然而,在一段时间后,这个冷漠、内向的小姑娘有了一定的变化:上课她总是积极举手发言,下课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作业总是干净、整洁并且按时完成……我每天都能看到萱萱的进步。

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萱萱的妈妈也因为孩子的转变兴奋不已。在期末游园的前几天,我去萱萱家做了一次短暂的家访。我看到萱萱为了这次游园活动,主动地看书、做题,有不会的内容,及时地向家长或者打电话向同学请教。她和妈妈交流一天学习生活时,会因为一道题争论不已……果不其然,萱萱游园成绩全部优秀。同学们为萱萱热烈鼓掌,看到萱萱因为喜悦和激动而涨红的脸,我的心中也感慨不已。这,就是教育的力量!

家校联系像纽带,像催化剂,在潜移默化中,孩子、家长和老师的心相连了,情相融了。可以说,学校教育离不开家校的联系和沟通,两者相辅相成,学校教育固然万分重要,家庭教育也必不可少。

由此可见,当两种教育进行了科学的联合后,教育不再是难题,教育出优秀的孩子也不再有困难。关键在于,我们必须把家校协同教育做深、做广。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走入孩子的家庭,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田!

名师引领

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承担的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问题学生的转化更是让教育者感到棘手的事。本案例再一次证明了家校合力,必能使孩子们走出暂时的心灵阴影,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案例中像萱萱这样的孩子,因父母离异,内心深受伤害,又因监护人工作的繁忙,未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导致孩子在个性、学习态度上的转变,在当今社会上已成为一种常态。作者通过时间规定、监督作业、及时表扬、给家长布置任务等,制定了一套详细的《家校协作计划》。通过家校协作,共同帮助孩子改变与成长。整个案例叙述结构合理,脉络清晰。事件简单明了,措施得力,反思深刻,值得教育工作者与家长借鉴。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更是充满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师生之爱、父母之爱是家校合力教育的基础,也是促使孩子转变的良药,只有走进孩子的心灵,孩子才会敞开心扉。文中萱萱的沉默、冷淡,实际上是一种缺爱的表现,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充满爱,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多一些宽厚真诚的爱心,对症下药,才能点燃孩子心灵深处的火花,促使其奋发向上。

以爱铺路,家校合力,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点评专家:冯静叶,浙江省教坛新秀,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