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师的耐心与学生成长

教师的耐心与学生成长

【摘要】:小W这样内心脆弱又极度在意别人眼光的孩子需要教师更多的耐心。虽然期间还会出现反复,但我坚信,只要继续加以引导,给以温度,施以耐心,几多合力,小W最终定会成为一名男子汉。她把与一名小学生小W及其父母互动的案例,做了生动的记述,所记述的事件看似很小,而且只是针对一个学生,却蕴含了教育的基本法则——耐心。吴老师把教育视为耐心的艺术,把学生的转变界定为一种慢行为,这样的理解和分析是较为得体的。

宁波市江北区外国语艺术学校 吴嘉莹

第一次见到小W是在他的家里。那天天气并不是很好,窗外是浓密的乌云。小W很羞涩,玩着心爱的玩具,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跟他搭话,十句才回我两三句。他说:“你喜欢小熊吗?”之后,“小熊”这个词语无数次地出现在他的造句、作文中。我想:这是个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孩子,但好在不会调皮捣蛋。我内心还不禁窃喜。但是,他接下来的行为却让我大跌眼镜。

语文课上,孩子们争分夺秒地做着练习。小W偷看同桌的答案,被我批评教育一番后,控制不住情绪,眼泪止不住地往外流。全班都被他执着的哭闹吸引了,场面有些失控。这个时候,我脑中出现两个方案:一、冷处理,不去火上浇油;二、停下课堂,到教室外跟他单独谈。但无论哪一种都不合适,我不能弃其他学生于不顾,更不能随意冷处理他。

电光石火之间,我看到了图书角,头脑中快速闪过一个念头——这兴许是个办法。我去图书角拿了一本绘本交给了小W。他还是无动于衷,沉浸在自己的“伤痛”里无法自拔,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还伴随着用力捏断铅笔头的行为。我怕他受伤,拿走了他手里的铅笔,然后,我蹲下身子,平视他,说:“请你先看会儿书,让自己平静下来好吗?”小W用红肿的眼睛看着我,眼里写满了“我不愿意”。我只好耐着性子继续“诱骗”他:“你是不是需要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看书?那边就有哦。”我指了指班级开设的“冷静区”。这时候,其他孩子也应和着:“是呀,那里最安静啦!里面又很舒服!”在其他孩子的鼓励下,小W抽泣着进入了“冷静区”。我提醒他,如果他感觉舒服一点了,就可以回到座位上。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小W倒是不哭了,可他一直也没出来。不得已,我只好去查看,发现他在使用“冷静区”里的物品——压力球。我问:“你感觉好些了吗?心情是不是回到绿色了?”小W点点头。“那你为什么不回到座位上?”小W沉默。我想,他是一个极其在意别人眼光的孩子,大概现在他正在犹豫其他同学会不会嘲笑他吧。于是,我请同学们一起对他发出邀请。终于,他腼腆地走出“冷静区”,回到了座位上。这个小插曲就这样化解了。

小W情绪崩溃的次数实在不少,我一开始极为头疼,真不知该如何跟他沟通。作为一个新教师,我寻求了老教师和前辈们的帮助。在前辈们的指点下,我大致摸清楚了小W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遇到困难—我做不好—大哭。我开始试着寻找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

孩子性格脆弱的背后总离不开成长经历中的点点滴滴,其中,家庭因素有较大影响。在家访中我发现,小W的父亲从小就在妈妈的管控下生活,婚后也没有承担好丈夫、父亲的角色。小W幼年时一直是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对孙子颇为娇惯,久而久之,小W养成了遇到挫折只会用大哭来解决问题的习惯。现在,每当孩子情绪失控,母亲会对孩子提要求,并试图改变其不良的习惯,而父亲则未及时跟进,对孩子置之不理,听之任之。父母双方在家庭教育上的不一致,导致了小W的敏感、任性,丝毫接受不了别人对他的任何建议。

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在接下来的教育中,我多次与小W的父母进行沟通,努力转变其家庭教育的方式。建议他们加强亲子活动,让父母常带孩子去爬山游泳,并在其中渗透挫折教育;告诉小W遇到困难、挫折时应该如何去应对,哭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做法;和爷爷奶奶认真沟通,使其认识到过分溺爱的危害;做适当调控,平衡家庭关系

在校,我努力构建牢固的师生关系,经常与小W沟通交流。打开孩子的心扉,让他完全信任、依赖老师。采用鼓励和赞美的方式,经常分享他的喜悦。

果然,小W任性的情况渐渐少了,对挫折的承受力也渐渐地增强了。

耐心是一种教育技术,也是一种教育艺术,更是一种教育品格。小W这样内心脆弱又极度在意别人眼光的孩子需要教师更多的耐心。这一年的“斗智斗勇”也让我耐心了不少。耐心需要静静的等待,就像等待花儿慢慢开放一般,因为孩子的成长和转变,多数情况下是一种慢行为。我们应该在教育中留出足够的时间,等待孩子。同时,耐心也需要配以策略,要找到最能进入孩子心灵的入口,进入到孩子的世界里,去体察他们的喜怒哀乐,再将孩子引导到正确的认识上来。

本故事中的主角小W,经过一个学期的耐心教导,在老师、同学、家长的配合下,逐渐走出了狭隘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空间,开始能接受一些小挫折了。虽然期间还会出现反复,但我坚信,只要继续加以引导,给以温度,施以耐心,几多合力,小W最终定会成为一名男子汉。

名师引领

由这篇文章的事例可以看出,吴老师是一位心细如发的教师。她把与一名小学生小W及其父母互动的案例,做了生动的记述,所记述的事件看似很小,而且只是针对一个学生,却蕴含了教育的基本法则——耐心。

吴老师在处理小W在语文课上情绪失控的过程中,展示的临场处置能力,是较强的。其中的冷处理、单独谈,都是遵从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做法。比起一般新教师遇到突发事件时的不知所措,吴老师显得沉稳老到许多,不但考虑到了冷处理、单独谈两种方案,而且还一一否定了这两种方案,原因是,不能因小失大,也不能随意冷处理学生。这样的思维过程,体现出了吴老师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的熟练运用。

在后续处理过程中,图书角、冷静区的合理运用,又反映出吴老师在班级管理方面的驾驭力是较强的。先围绕图书角,把小W引向绘本阅读,以此转移其注意力,使其尽快从失控的情绪中得到平复。当发现“小W用红肿的眼睛看着我,眼里写满了‘我不愿意’”后,又顺势将其引向冷静区,最终成功地控制住了小W的情绪,同时也维持了教学秩序,可谓一举两得。

吴老师通过成因分析,找出了小W性格形成的关键因素,又通过对解决办法的梳理,从家庭和学校两方面入手,双管齐下,具有较强的借鉴性。吴老师把教育视为耐心的艺术,把学生的转变界定为一种慢行为,这样的理解和分析是较为得体的。

总之,从本则教育故事中,可以看出吴老师是一位有智慧、有执行力的教师,其对学生心理的把握非常到位,并且有着正确的教育观。

(点评专家:刘俊丹,宁波市学科骨干教师,象山县文峰学校教务处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