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渴望花开:与学困生的故事

渴望花开:与学困生的故事

【摘要】:我曾经有个学生叫小周。教师在对待学困生时,要充分了解他们,做到因材施教,要对他们充满耐心,努力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呵护他们的心灵,静待花开。名师引领周老师的学困生故事非常具有普遍性。同学的帮助引发了小周内心的自我教育。在小周同学的学困生转变过程中,班主任周老师的引领必不可少。可以把个体学困生的问题放到班集体中

宁波市海曙区孙文英小学 周玉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学困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将浓浓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

教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面对的是一个个有着个性差异的、活生生的人。从入职的第一天,我就对自己说:“教育,不能简单化,它是一门艺术。”

我曾经有个学生叫小周。刚开学时,我觉得他上课发言积极,是个可爱的男孩。我也对他另眼相看,认为他是个可塑之才。没想到他做的和说的不同。他课下时常打架,欺负低年级学生,回家作业经常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每天都有科任老师和学生向我告状。慢慢地,他上课不认真听讲,不举手发言了,他已经完全成为每个老师眼中的学困生了。如何转化他成了一件让我头疼的事。

为了提高他的学习成绩,除了在思想上教育他、感化他,我还特意安排了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耐心细致的女同学小A跟他同桌。事前,我先和小A进行了一番谈话:“为了班集体,不要歧视他,要尽你自己最大的努力,耐心地帮助他,让他进步。”小A满口答应,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课堂时间帮助他、教育他。有时,小A也会产生一些厌烦情绪,说他不太听话、不太想学……此时,我就跟她说:“要有耐心,慢慢来。”

后来,小周取得进步时,除了表扬小周,我还鼓励小A。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小周甚至当上了值日生,劳动更积极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为此,我会心地笑了。他说:“老师,小A这样关心我、爱护我、帮助我,如果我再不努力,对得起她吗?”我笑着说:“你长大了,懂事了,进步了。我真替你高兴。”

从小周同学转变的过程来细细深思我们的教育,我认为针对特殊的个体,我们应该用宽容的心态接纳他们,分析他们特殊、复杂的心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相信学生是可以被教育的。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过,没有一个学生是不能被教育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天赋。他相信在正常情况下,通过教育,是可以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才能都得到发展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承认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通过教育,他们的这些潜能都能够被激发出来,这就需要我们有丰富的教学方法,并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被教育的。我们不要妄图用一种教育方法教育好一百个学生,也不要在用了几种教育方法后,看到问题仍没有解决,就认为学生不可救药了。特别是对于学困生,我们需要坚定信念,从教师的教学武器库里找出一种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武器”,最大程度地发挥教育的作用。

2.热爱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和经历,教师要了解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尤其对那些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特别的关注,要专门去了解他们的经历和感受,用真诚的关爱和理解去感化他们,要耐心细致、平等对待,少一份抱怨,少一份责备,让他们的内心多一份自信,多一份感动。当他们有了进步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地鼓励他们,并告诉他们接下去应该怎么做,直到他们的学习困难得到解决为止。

3.学会因材施教。每一个学生的基础不同,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也不同,教师不能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学生。教学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困生的智力水平,根据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使他们能够在每节课上或多或少地学到知识,能够完成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学习任务,从而享受到学习所带来的乐趣。平时,教师可以将作业和学习任务的难度、数量以及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进行弹性处理。在评价上,教师可以对学困生实行多元评价,运用多种指标、活动和资源去评估他们,重点评价他们有没有进步,是否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

4.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自信心是转变学困生的催化剂。学困生往往会有许多的忧虑和烦恼,这些忧虑和烦恼都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教师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消除他们的忧虑和烦恼,让他们对自己充满自信。可以从他们的兴趣入手,及时表扬、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找回成就感,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并没有看不起他们,在老师的眼中自己是能行的,是可以被教育的。

教师在对待学困生时,要充分了解他们,做到因材施教,要对他们充满耐心,努力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呵护他们的心灵,静待花开。

名师引领

周老师的学困生故事非常具有普遍性。每一个班主任都会遇到这样课后打架、欺负同学、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周老师运用了同伴教育,耐心又细致地使小周逐渐点燃学习的兴趣,学着做班级的小主人。周老师的不少教育策略给人以启发。

1.同伴帮助激起自省。周老师没有直接以老师的身份出场,而是利用同桌的力量去帮助他。事实上,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同伴的力量是巨大的。同学的帮助引发了小周内心的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去激起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实的教育。

2.赏识教育点燃自信。从故事中看到,周老师不断鼓励、表扬小周,为他架设梯子,使小周不仅学习上有进步,做值日生也有了成就感。在小周同学的学困生转变过程中,班主任周老师的引领必不可少。

3.耐心静待守护花开。面对学困生小周,班主任丝毫没有流露出不耐烦或厌弃,而是探索多种途径去转变他。这转变也必定是一个长期、反复、曲折的过程,需要班主任付出更多的心力去守候小周甚至其他同类型的学困生。

周老师善于运用多种教育理念原则。值得商榷的是:首先故事和理论衔接有所欠缺。要把教育原则贯穿到学困生转变的故事中,用理论更进一步指导学困生的每一个日常行为,关照到他的学习生活,这一点在故事中并没有非常好的体现。其次,“静待”一词体现不充分。可以思考:小周变成学困生到底是哪些原因造成的?一个学困生的形成背后可能有多种原因,我们要去深入了解这背后的根源是什么。可能是家庭问题,可能是缺少关注,也可能是学习方法问题……可再做思考。再次,转变方式可多管齐下。学困生的转变一定是一个长期且反反复复的过程。可以把个体学困生的问题放到班集体中去解决,通过处理个别人的问题,使集体也受到教育。这体现了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点评专家:沈丽君,宁波市学科骨干教师,余姚市陆埠镇中心小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