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垃圾责任与意识:思思与A同学是无辜的

垃圾责任与意识:思思与A同学是无辜的

【摘要】:案例中的思思被指证是她先把自己的垃圾踢到了其他小朋友的小包干区,大家把主要责任推到思思身上。思思踢垃圾的行为固然有错,但其实思思也是事出有因,她不知道垃圾是从哪里来的,垃圾为什么会出现在自己的桌子下。因而,事实就是思思和A同学,他们都认为“这不是我的垃圾,不应该出现在我的地方”。

宁波市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 沈钶蒙

丁零零,放学铃声响起。孩子们兴奋地从椅子上站起来,开始整理书包,排齐课桌,清理自己的小包干区(课桌椅下方及周围的小区域),以便开展值日工作。能够快速完成所有整理任务,安安静静地站在座位边等待,并通过卫生检查的孩子,可以获得一个大拇指奖章

正当我在讲台上扫视孩子们的行动时,思思着急地跑上讲台,皱着眉头说:“老师,A同学把她的垃圾弄到我这里来了。”我看向A同学,她也是一脸委屈,说:“没有,是她先把这块肉从自己桌子下踢过来的。”原来是午餐留下的“祸端”,究竟是谁的呢?思思听了A同学的话,急忙摇头否认,眼泪一涌而出。周围的小朋友开始“指证”她:“我看见了,是她先把垃圾踢过去的。”“我也看见了。”思思哭得更厉害了,边哭边摇头。看来一时难以查清,我只好先请思思回到座位冷静一会儿,并告诉A同学:“不管这个垃圾是不是你的,既然刚才垃圾在你的小包干区内,就应该由你负责清理掉,而不是推给其他小朋友。明白了吗?”A同学点点头,便捡起垃圾,丢到了垃圾桶

带队放学回来后,见思思的情绪平复不少,我便上前询问:“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老师觉得犯错不可怕,关键是能够勇敢承认错误并改正。你可以和老师说实话吗?”她看着我,没有讲话。我想,她大概是害怕被批评。为了让她放下心理压力,我继续轻言轻语地说:“老师并不是想批评你,而是希望你改正,知错就改还是好孩子呀!老师还是喜欢你的。即使是你踢过去的,我们改过来就好了,对吗?”她点点头,承认了是自己先把这块肉踢过去的,还说道:“可是这不是我的,吃完饭我才发现它在我的桌子下。”“嗯,老师知道,这不是你丢的垃圾,你才把它踢到其他地方。但是教室是我们大家一起学习的地方,不管你在哪个角落见到垃圾,不管是谁的垃圾,是不是都应该弯腰捡起来呢?”思思点点头。

我希望孩子们在任何地方都能够做到不乱丢垃圾,做一个讲文明、讲卫生的孩子。于是,我继续告诉思思:“看,每天回家的时候你很高兴。垃圾也一样有自己的‘家’,那么以后你在别的地方见到垃圾,能主动把它‘送回家’吗?你知道垃圾的‘家’在哪儿吗?”“垃圾桶。”此时,如果只是用生硬或命令的语气告诉孩子,应该把垃圾扔到垃圾桶,孩子不一定能够接受,所以我用“送垃圾回家”进行形象的比喻,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

通过这一事件,我觉得处理班级事务,首先要多方了解,寻求事实。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是简单的,孩子的语言陈述及回忆能力也比较弱,容易遗漏环节,因而教师在寻求事实过程中不能只听取一方言辞,而要多方了解。案例中的思思被指证是她先把自己的垃圾踢到了其他小朋友的小包干区,大家把主要责任推到思思身上。思思踢垃圾的行为固然有错,但其实思思也是事出有因,她不知道垃圾是从哪里来的,垃圾为什么会出现在自己的桌子下。她和A同学一样,以为垃圾是其他同学的。因而,事实就是思思和A同学,他们都认为“这不是我的垃圾,不应该出现在我的地方”。

其次要与孩子共情,正确引导。只有走入孩子的心灵世界,我们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成长与进步。孩子时常会因为害怕大人批评而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这与父母、老师的处理方式息息相关。当孩子犯错时,如果只是大声呵斥,孩子内心容易产生抵触或逃避心理,原本性格就比较内向的孩子尤为明显。因而教师应帮助孩子正视错误,走入孩子的内心,与孩子共情,对他犯错的原因表示理解,并进一步用孩子能够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懂得如何改正错误,而不是将道理硬生生地灌输给孩子。

最后还要建立卫生激励制度,形成习惯。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孩子们没有养成随地捡起垃圾的习惯,没有把教室当成共同学习的家园,觉得“这不是我的垃圾,便与我无关,只要不在我的地方就好”。因而需要建立卫生激励制度,通过日常行为及班级集体活动,帮助孩子们逐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日常生活中,及时表扬、肯定、奖励主动在教室或校园捡起垃圾、清扫地面的孩子;设立卫生小组长,严格督促每节课后的小包干区清理工作,清理干净的组员可获一张奖励卡,将垃圾推给其他同学的则要扣奖励卡。班级集体活动中,可开展“送垃圾回家”的主题班队活动,并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园里进行垃圾排查,主动拾起垃圾,还校园一片整洁的天地;与家长合作,开展“环境小卫士”活动,在家给孩子更多整理和打扫的机会,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可拍下照片张贴在教室,在路上主动捡垃圾的瞬间也可拍下,以此激励孩子把讲卫生、爱护环境当作自己的责任,让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把“这不是我的垃圾”这一思想转化为“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名师引领

与以上案例类似的事情,在我们日常教学生活中经常发生。有时我们会因为工作忙、事件寻常而简单草率地处理。而沈老师没有轻易放过,而是耐心地做好情况了解、情绪疏导、行为引导等工作,这是值得肯定的。我们平常遇到学生矛盾时,也一定要舍得花时间来处理。处理时可以按以下的步骤做。

首先,在事情发生时,教师不要急于做判断,而是让双方分别描述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梳理出事情的来龙去脉,让双方达成共识。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矛盾常常来自双方对事件的不同认识。双方通过交流达成共识后,才能进入反思阶段。

其次,让学生反思自己在事件中的错误之处。不谈别人之错,只谈自己之错。因为孩子必须学会寻找内因,才能成长。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应该怎么做比较好。我们处理学生矛盾的最终目的不是惩罚孩子,而是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点评专家:徐群,宁波市学科骨干教师,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