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装配协调方案的制定依据及优化方法

装配协调方案的制定依据及优化方法

【摘要】:零组件交接状态确定原则:包括装配孔、定位孔、导孔、余量的选用原则。新标准的贯彻原则。

1.工艺总方案

(1)研制或批生产规划:包括批架次、总产量、最高月(年)产量以及总进度或总周期。

(2)互换协调原则:包括保证互换协调的方法、达到互换的批次。

(3)工艺装备选择、设计、制造原则:包括各类工艺装备的控制数、系数、比例数以及对工装材料、结构、繁简等方面所做的原则要求。

(4)零组件交接状态确定原则:包括装配孔、定位孔、导孔、余量的选用原则。

(5)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试验规划:包括研究项目,分工、进度安排。

(6)新标准的贯彻原则。

2.产品图样和技术条件

(1)设计分离面的划分:包括分离面的部位、结构形式、设计补偿形式及对接技术要求。

(2)工艺分离面的划分:包括划分部位、连接形式、补偿形式、施工通路,以及形成装配单元的工艺刚性和完整性。

(3)飞机外形技术要求:包括理论外形值偏差和波纹度,以及气动表面的对缝间隙和阶差的偏差。

(4)部件相对位置公差:包括活动面相对固定面的吻合性偏差、全机水平测量公差及部件水平测量公差。

(5)全机互换、替换项目和互换、替换技术要求:互换项目包括厂内和厂际(主机厂与辅机厂、主机厂与复制厂);技术要求包括互换替换基准、互换替换内容(几何尺寸、气动外形、强度、重量、重心运动行程等)、互换替换容差、补偿方法等。

(6)其他功能技术要求:平衡、清洁度、气密性、油密性等。

3.工厂生产技术基础和工艺技术水平

(1)基础设施及加工设备能力

①装配厂房的面积、高度、跨度及吊运能力;

②装配设备能力:精加工设备,压铆、钻铆设备等;

③工艺装备生产能力:型架装配机、数控加工机床等设备的精度及最大加工范围。

(2)工艺技术水平

①装配工艺、零件制造工艺、工装制造与安装工艺、一体化技术等所具备的水平和能力;

②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及所达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