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食物中毒案例的详细讨论和优化

食物中毒案例的详细讨论和优化

【摘要】:食物中毒属于食源性疾病,是食源性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疾病。如果经询问病史后,怀疑是食物中毒,应如何处理?问题3:该次事件是否是食物中毒?

一、概述

食物中毒是指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食物中毒属于食源性疾病,是食源性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疾病。

二、食物中毒的特点及分类

(一)特点

(1)发病与特定的食物有关。

(2)发病潜伏期短,来势急剧,呈暴发性。

(3)无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染。

(4)中毒表现和治疗方法相似。

(二)分类

(1)细菌性食物中毒。

(2)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中毒。

(3)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

(4)化学性食物中毒。

三、案例分析

案例过程1:2016年5月12日下午4时,某市疾控中心接该市某区疾控中心电话报告:该区某大学多名学生进食了学校早餐之后,先后出现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已分别送到校医院就诊。

问题1:如果你作为一名医院门诊医生,接到第一例病人时,首先可能会做何诊断?当在短时间内接到数例类似症状或体征的病人时,应如何处理?如果经询问病史后,怀疑是食物中毒,应如何处理?

案例过程2:据某医院医生询问数例病人后,发现大多数病人是在早晨进食学校提供的早餐之后,先后出现不适,因此怀疑食物中毒,立即电话报告了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该区疾控中心调查,5月12上午6点30分,某大学食堂开始提供早餐(豆浆、包子、红豆糕、鸡蛋等)。从上午7点5分开始,先后有135名学生出现头晕、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分别到该大学校医院就诊,后转至该区医院就诊。其中125人经补液及对症治疗,病情好转,并于当天出院。另外有10人仍住院观察,病情稳定,无重症病人。

问题2:按食物中毒的处理原则,如果怀疑该起事件是食物中毒,现场的处理工作包括哪些?

案例过程3:该区疾控中心接报后,立刻赴现场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得到以下资料。

(1)时间分布:首例病人的发病时间为5月12日7时5分,末例病人发病时间为5月12日18时30分。潜伏期最短为35 min,最长为12 h。

(2)地域分布:病人是分布在某大学的135名学生。

(3)性别、年龄、职业分布:学生,男性70人,女性65人,学生年龄18~23岁。

(4)进食场所:135名病人全部有进食学校提供的早餐的相同经历。进餐时间为5月12日早上6点30分后;可疑食物为豆浆和红豆糕。

(5)主要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135名病人以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为主。135名病人全部出现呕吐,其中53人出现剧烈呕吐(呕吐次数10~15次/天);腹痛腹泻的有23人,腹泻次数最多为5次/天,最少为1次/天;发热2人,体温37.8~38.3℃。各医院对病人主要采取止吐、抗菌和对症、支持疗法,治疗后病情均有好转,除10人需留院观察以外,其余125人均于当天出院。

(6)现场卫生学调查:该区卫生监督所对可疑肇事单位和早餐供餐公司进行了检查,发现该校早餐均由某供餐公司提供,每天早上约5点30分用专用食品车送货到该校后勤集团。对供餐公司现场检查发现存在生熟混放,加工预进间的感应式水龙头已坏;15名加工人员中有3名未办健康证,1名健康证过期。

(7)采样情况:该区疾控中心采集了早餐剩余可疑食物20宗、供餐公司员工用具12宗、病人呕吐物样本10宗,实验室按食物中毒常见致病菌检验常规,经分离、培养和血清学及毒素鉴定后,在7份豆浆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3份检出肠毒素;并在病人呕吐物中检出相同类型的肠毒素。

问题3:该次事件是否是食物中毒?如果是,是哪一类食物中毒,造成中毒的原因是什么?可疑食物和可疑餐次如何确定?

问题4:对此类食物中毒的病人处理,应注意哪些方面?

问题5:在食物中毒的现场处理工作中,如何采样?采样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对细菌性食物中毒,一般要做哪些方面的实验室检验?

问题6:本次事件中该供餐公司应承担什么责任?应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