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合理膳食配置与食谱编制实训优化方案

合理膳食配置与食谱编制实训优化方案

【摘要】:营养配餐是实现合理膳食的一种措施。(三)合理膳食的依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特殊情况下,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安排。制定合理的饮食制度的原则如下。计算法食谱编制的步骤如下。一般的午、晚餐主食的选择原则是品种要多样,粗细结合。

一、概述

(一)定义

合理膳食是按人们的身体需要,根据食物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设计食谱,使人体摄入的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合适,即达到平衡膳食。营养配餐是实现合理膳食的一种措施。

(二)合理膳食的目的和意义

(1)将营养素需要落实到膳食,使营养配餐的对象摄入足够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同时防止能量和营养素的过高摄入。

(2)根据群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各类食物,达到平衡膳食。

(3)通过编制营养食谱,可指导食堂膳食的管理和家庭膳食的管理。

(三)合理膳食的依据

(1)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量的目标确定和评价)。

(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食谱设计的原则)。

(3)食物成分表(食谱的计算)。

(4)营养平衡理论(食谱的评价)——三大营养素比例、蛋白质来源比例等。

(5)合理的饮食制度——把全天的食物按一定的数量、质量、次数、时间进行合理分配的一种制度。

(6)食物的合理加工烹调。

二、个人食谱编制

(一)概述

1.定义 将每日各餐主、副食的品种、数量、烹调方法、用餐时间排列成表,称为食谱。

2.分类

按时间分:餐食谱、日食谱、周食谱、月食谱。

按进餐对象分:个人食谱、家庭食谱、单位食谱(食堂)。

3.食谱编制的目的

(1)编制食谱是家庭和社区营养的重要工作内容。

(2)对正常人来说是保证其合理营养的具体措施。

(3)对营养性疾病病人来说是一项基本的治疗措施。

(4)对食堂来说食谱是烹调人员配餐的依据。

(5)可提高烹调人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

(二)食谱编制原则

总的原则是平衡膳食和合理营养的要求。

(1)保证营养平衡

①满足每日膳食营养素及能量的供给。

②各营养素之间比例适当。

③食物要多样,搭配要合理。

④主副食搭配、精细搭配、荤素搭配、颜色搭配、形状搭配等。

(2)合理的饮食制度 饮食制度是把全天的食物按一定的数量、质量、次数、时间进行合理分配的一种制度。一般以每天三餐较为合适;在三餐分配上,一般早餐占全天总能量的25%~30%,午餐占40%,晚餐占30%~35%。特殊情况下,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安排。

制定合理的饮食制度的原则如下。

①注意食物消化生理。

②适当安排两餐的间隔时间。

③能满足生理和劳动的需要,适应生活和工作。

(3)选择合适的食物烹调方法 需要权衡食物加工烹调的各种影响,结合个人的饮食习惯,选择合适的烹调方式。不管是何种烹调方法,都不能一成不变,需要经常变换烹调方法。

(4)照顾饮食习惯,注意饭菜的口味 在制订食谱的过程中,在不违反营养学原则的前提下,应尽量照顾就餐人员的饮食习惯。

(5)联系市场供应的实际。

(6)兼顾经济条件。

(三)个人食谱编制的方法

食谱的编制方法如下。

(1)计算法——考试内容。

(2)食物交换份法——制订周食谱。

(3)膳食指南与膳食宝塔应用法——实际应用(成年人)。

(4)进食量确定法——实际应用(婴儿、儿童)。

计算法食谱编制的步骤如下。

1.确定用餐对象全日能量供给量

(1)查表法:根据用餐对象的年龄、性别、劳动强度(职业、工作性质)查表确定。

(2)计算法:根据实际体重、个体营养状况(正常、胖、瘦)(评估)、劳动强度,使用单位体重的能量(kcal/kg)需要进行计算确定。

2.计算三大营养素应提供的能量

(1)确定三大营养素的供能比(基础理论知识):

蛋白质:10%~15%。

脂肪:20%~30%。

碳水化合物:55%~65%。

(2)计算三大营养素应提供的能量:

公式:总能量(已知)×供能比

举例:已知某人的每日能量需要量为2700 kcal(可根据资料查表确定),三大营养素的供能比为15%、25%、60%(一般设定)。

计算:

蛋白质的供能为:2700 kcal×15%=405 kcal

脂肪的供能为:2700 kcal×25%=675 kcal

碳水化合物的供能为:2700 kcal×60%=1620 kcal

3.计算三大营养素的每日需要量(用于下一步的计算和食谱的总体评价)

(1)公式:三大营养素提供的能量÷生热系数

三大营养素提供的能量(上述计算已知)/三大营养素的生热系数(基础理论知识已知)

(2)计算:

蛋白质:405 kcal÷4 kcal/g≈101(g)

脂肪:675 kcal÷9 kcal/g=75(g)

碳水化合物:1620 kcal÷4 kcal/g=405(g)

4.计算三大营养素三餐分配量(用于下一步确定主副食的量)

一般三餐的营养分配为30%、40%、30%(基础理论知识已知)

早餐(30%)

蛋白质:101 g×30%≈30(g)

脂肪:75 g×30%≈23(g)

碳水化合物:405 g×30%≈122(g)

午餐(40%):

蛋白质:101 g×40%≈40(g)

脂肪:75 g×40%≈30(g)

碳水化合物:405 g×40%≈162(g)

晚餐(30%):

蛋白质:101 g×30%≈30(g)

脂肪:75 g×30%≈23(g)

碳水化合物:405 g×30%≈122(g)

5.主食和副食品种的确定(主食和副食品种和数量的确定)

一般主食和副食的确定是根据日常生活知识(饮食习惯)和营养知识要求来确定。一般的早餐选择原则是干湿结合,荤素结合,品种多样(2~4种)。一般的午、晚餐主食的选择原则是品种要多样,粗细结合。一般的午、晚餐副食的选择原则是品种要多样、荤素结合、干稀结合、避免重复。

一般的早餐品种:牛奶、豆浆、稀饭、馒头、包子(蒸)、面包(烤)、炒粉、肠粉、小菜(青菜、榨菜、煮黄豆)、鸡蛋(煮、煎)、面条(炒、煮)、粉条(煮、炒)等。

一般的午、晚餐主食:米饭面食(粮谷类)。

一般的午、晚餐副食:鱼、肉、蛋类、青菜(分别计算,组合烹调)。

6.主食和副食数量的确定

(1)主食量的确定公式:需要量×供应比例(2种主食)÷食物含量

★一般按餐次分别以碳水化合物的需要量确定主食量。

假如某人的早餐主食品种选择为小米粥和馒头,副食为牛奶。

设定小米粥提供的碳水化合物为20%,馒头提供的碳水化合物为80%(注意:根据经验设定)。

查食物成分表可知:100 g小米粥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为8.4 g;100 g馒头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为44.2 g。

所需主食的重量公式:需要量×供应比例÷食物含量

所需小米粥重量为:122×20%÷(8.4/100)≈290 g

所需馒头的重量为:122×80%÷(44.2/100)≈221 g

假如某人以米饭为主食。上述计算已知午餐的碳水化合物需要量为162 g,查食物成分表可知米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为25.9 g/100 g。

所需米饭量为:162×100%÷(25.9/100)≈625 g(相当于大米230 g,米饭与大米的比例一般为(2.5~3)∶1)

假如某人以米饭和馒头为主食,并且分别提供50%的碳水化合物。上述计算已知午餐的碳水化合物需要量为162 g,查食物成分表可知米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为25.9 g/100 g,馒头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为44.2 g/100 g。

所需米饭量为:162×50%÷(25.9/100)≈313 g

所需馒头量为:162×50%÷(44.2/100)≈183g

(2)副食量的确定:副食量的确定一般以蛋白质需要量确定。

①确定午餐(或晚餐)的蛋白质量(上述计算已知)。

②计算主食蛋白质量的公式:主食量×主食的蛋白质含量。

由食物成分表可知,馒头的蛋白质含量为6.2 g/100 g,米饭的蛋白质含量为2.6 g/100 g。

午餐馒头的蛋白质供给量为:183×(6.2/100)≈11.3 g

午餐米饭的蛋白质供给量为:313×(2.6/100)≈8.1 g

主食提供的蛋白质的量为:11.3+8.1=19.4 g

③确定副食的蛋白质供给量公式:餐次蛋白质总量-主食蛋白质量

副食的蛋白质供给量为:40 g-19.4 g=20.6 g

④设定各种副食的蛋白质供给比例(人为根据营养学知识或经验设定)

由于蔬菜类蛋白质含量低,计算过程为图简单而往往先忽略。而用动物性食品和豆类食品进行计算。上例设定蛋白质供给比例为动物性食品供给比例为2∶3,豆类食品供给比例为1∶3。

假如某人的动物性食物选择为猪肉(里脊),豆类食品选择为豆腐干(熏)。

猪肉供应的蛋白质重量为:20.6×2/3≈13.7 g

豆腐干(熏)供应的蛋白质重量为:20.6×1/3=6.9 g

查食物成分表可知:猪肉(里脊)的蛋白质含量为20.2 g/100 g,豆腐干的蛋白质含量为15.8 g/100 g。

猪肉的需要重量为:13.7÷(20.2/100)≈68 g

豆腐干的需要量为:6.9÷(15.8/100)≈44 g

确定了动物性食品和豆制品的重量,就可以保证蛋白质的摄入。最后是选择蔬菜的品种和数量。蔬菜的品种和数量由市场的供应情况、配菜的需要、平衡膳食宝塔的要求等确定。

7.确定纯能量食品的量(烹调用油的量)

总脂肪量-食物中的脂肪含量=植物油的量

8.食谱的初步确定 食物搭配和烹调方法的确定。

例如:初定午餐食谱为米饭(625 g)、椒丝(50 g)、炒豆腐干(44 g)、菜心(150 g)、炒肉片(64 g)

9.食谱的计算(复核)食谱初订后,应根据食物成分表对食谱进行营养素计算(有条件的个人或单位可进行电脑营养计算)。

10.食谱的评价

(1)食物多样化评价:食谱中食物的种类是否包括五大类食物。

(2)食物量的评价:与平衡膳食宝塔的食物比较。

(3)能量和营养素的摄入量的评价:将食谱的能量和营养素计算结果与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进行比较,一般在相差10%的范围内,可认为能量和营养素符合要求。否则应增加或减少食物的品种和数量。

(4)三餐的能量摄入分配的评价:尤其是早餐的能量和蛋白质供给是否达到要求。

(5)蛋白质来源的评价(优质蛋白质的比例)。

(6)三大营养素的供能比的评价。

11.食谱的调整 根据食谱的评价结果对食谱中的食物品种和数量进行调整。

(宁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