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过失危险犯罪的客体,笔者认为,所侵犯的客体只能是公共安全。过失危险犯罪的构成要求行为人有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要求出现严重危险的结果,并要求行为人的违反规章的行为与危险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过失危险犯罪中的危险之所以没有发生实际危害结果,是因为第三者的及时介入或者其他意外的原因。关于过失危险犯罪的客观构成方面,有的学者提出为了限制过失危险行为的犯罪化,......
2023-08-15
503.【刑事恐吓】任何以对他人进行警告为目的,威胁要对其人身、声誉或财产,或对与其有利害关系的人的人身或声誉造成伤害而进行恐吓的行为,或致使该人作出任何他于法非有权利的行为,或不作出任何其于法有义务作出的行为以作为避免此类伤害生效的手段的行为,构成刑事恐吓。
解释:恐吓B说要对与受恐吓人有利害关系的已故人士的名誉进行损害的行为,受本条规制。
例 释
A为了迫使B停止正在进行的民事诉讼,恐吓B说要烧B的房子。A犯有刑事恐吓。
504.【破坏和平的故意侮辱】任何人故意对他人进行侮辱,从而进行挑衅,意图或知道这种挑衅可能会导致他人破坏公共和平或犯下任何其他罪行的,处两年以下任意类型监禁,或处罚金,或并处。
505.【声明导致公众伤害】任何制造、发表或传播下列任何陈述、谣言或报告的人,处两年以下普通监禁,或处罚金,或并处:
(a)意图或可能致使国防人员发生叛变或以其他方式无视或未能履行职责的;
(b)意图或可能引致公众或公共部门的恐慌或惊恐,以致任何人可被诱导犯下危害国家或公众安宁的罪行的;
(c)意图或可能煽动任何阶层或团体对任何其他阶层或团体犯下任何罪行的。
例外:在本条所指的范围内,对于行为人制造、发表或传播的陈述、谣言或报告,若有合理理由相信该陈述、谣言或报告属实且行为人在没有上述任何意图的情况下制造、发表或传播时,该行为不属于违法行为。
506.【对造成死亡或严重伤害等的刑事恐吓的处罚】任何人犯有刑事恐吓罪,处两年以下任意类型监禁,或处罚金,或并处。若恐吓造成死亡或严重伤害,或导致任何财产被烧毁,或造成可判处死刑或七年以下监禁的罪行,或归咎于妇女的不贞洁的,处七年以下任意类型监禁,或处罚金,或并处。
507.【通过匿名通信进行刑事恐吓】通过匿名通信或采取预防措施隐瞒威胁者的姓名或居所,犯下刑事恐吓罪的,除前一条规定的刑罚外,处两年以下任意类型监禁。
508.【诱使他人作出误信天条戒令的行为】任何人故意诱导或试图诱导他人相信,若他作不实施犯罪人要求其做的事,或做了犯罪人不要求他做的事,他或与他有利害关系的任何人将变成或将被犯罪人的某些行为塑造成为神所不悦的一个对象,这样造成或企图造成该人实施法律规定他无须实施的行为,或不实施他依法应当实施的行为的,应判处一年以下任意类型监禁,或处罚金,或并处。
例 释
(a)A坐在Z的门前长期绝食,通过这种方式意图以使Z成为神所不悦的对象。A已犯下本条所定义的罪行。
(b)A恐吓Z,除非Z进行某项特定行为,否则A将杀死A自己的一个孩子,在这种情况下,杀人将使Z成为神所不悦的对象。A已犯下本条中所定义的罪行。
509.【意图侮辱妇女的言语、姿态或行为】任何人意图侮辱女性端庄,说出任何言论,发出任何声音或做出任何姿势,或展示任何物体,意图让女性听到这些声音或者让女性看到这样的姿态或物体,或侵犯该女性的隐私的,处一年以下普通监禁,或处罚金,或并处。
510.【醉酒者在公共场合的不当行为】任何人打算侮辱任何女人的人,说出任何言论,发出任何声音或做出任何姿势,或展示任何物体,意图让女性听到这些声音,或者让女性看到这样的姿态或物体,或侵犯该女性的隐私的,处一年以下普通监禁,或处罚金,或并处。
有关缅甸刑事法典的文章
关于过失危险犯罪的客体,笔者认为,所侵犯的客体只能是公共安全。过失危险犯罪的构成要求行为人有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要求出现严重危险的结果,并要求行为人的违反规章的行为与危险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过失危险犯罪中的危险之所以没有发生实际危害结果,是因为第三者的及时介入或者其他意外的原因。关于过失危险犯罪的客观构成方面,有的学者提出为了限制过失危险行为的犯罪化,......
2023-08-15
在前面论述爆炸罪的构成特征时,已经将爆炸罪和故意杀人罪等的竞合情况进行了分析。在司法实践中,爆炸罪还可能和其他犯罪发生竞合情况而不易定罪量刑。这种情况下,爆炸罪是和盗窃罪的预备犯或者中止犯发生竞合。甲的行为就是爆炸罪和破坏生产经营罪的竞合。以爆炸方式故意杀死特定个人的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而不以本罪论处。......
2023-08-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先后两部刑法都对故意犯罪的概念做了同样的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在故意犯罪中,犯罪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是统一的,行为人的行为目的就是危害结果的发生。由此可见,故意犯罪的犯罪主体还包括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自然人,而过失犯罪的犯罪主体则只能是已满16周岁的自然人。......
2023-08-15
偶然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并非预谋而是出于一时起意实施危害行为的犯罪心理。预谋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思考之后着手实施的犯罪行为。实害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对某种法益发生实际损害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故意犯罪。[8]刘艳红:《间接故意犯罪的认定》,载《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2023-08-15
日本曾有判例赞成这种观点:“过失犯罪成立,是由于行为者对于行为之结果虽然可能认识,且应予认识,然因违背注意义务,且欠缺注意而未予认识,以致使其结果发生。”但是,同意第一种学说的学者实际上却并没有将注意义务限定于预见危害结果发生的义务上的意思。这表明持该学说观点的学者也是赞同把结果预见义务和结果回避义务包括在注意义务的内容中的。预见义务和回避义务统一于注意义务之中,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023-08-15
否认社会生活习惯规则、道德规则等形式为注意义务的渊源,实质上是将注意义务限定在极其狭小的范围内,是不符合切实保护社会共同生活秩序的要求的[15]。对于习惯或常理上所要求的注意义务的存在范围应当合理限定。因此,要确定行为人是否担负注意义务,必须考虑危害结果的可预见性和可避免性,即人的注意能力问题。......
2023-08-15
失火罪客观方面主要表现为行为引起火灾发生,并且已经造成致人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危害公共安全。从我国刑法的规定来看,失火罪客观方面应当具备以下基本的条件:1. 行为人必须有失火行为行为人用火不当,引起公私财产燃烧。行为人的吸烟行为与火灾没有因果关系,缺乏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因而对王某不能以失火罪论处。因此,应当构成失火罪。......
2023-08-15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是故意犯罪的认识因素的特征。个别情况下法律将时间、地点规定为犯罪的特殊要件,在这种情况下,对时间、地点以及手段的认识也是故意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至于故意犯罪的认识要素是仅包括违法性认识,或者仅包括社会危害性认识,还是必须两者兼有?......
2023-08-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