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长三角城市休闲化的代表性与发展态势

长三角城市休闲化的代表性与发展态势

【摘要】:(一)长三角城市样本选取最理想的情况是,城市休闲化评价对象包含了长三角区域内的全部城市。可见这27座样本城市无论是从土地面积、常住人口还是经济贡献上来看在长三角区域发展中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第一阶段,1978年至1998年长三角城市休闲化起步阶段。随着安徽省人均生产总值登上3 000美元的台阶,标志着长三角区域全员已经形成城市休闲化的发展态势。

(一)长三角城市样本选取

最理想的情况是,城市休闲化评价对象包含了长三角区域内的全部城市。但是,鉴于在实际操作中,对大量数据的获取存在不可预估性,容易导致数据信息的缺失,进而影响最终评价结果。因此,本研究考虑城市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全面性,以及城市数据的时间连续性和纵向可比性,并结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意见,选择了长三角区域内27座中心区城市,包括3个省会城市:南京、杭州、合肥,1个直辖市:上海,1个计划单列市:宁波,以及22个地级市: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盐城、泰州、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舟山、台州、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以2019统计数据来看,纳入监测的27个样本城市,合计土地面积为22.5万平方公里,约占长三角区域土地总面积的62.85%;合计常住人口数量为1.63亿人,约占长三角区域常住总人口的72.44%;合计地区生产总值为18.40万亿元,约占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的87.01%。可见这27座样本城市无论是从土地面积、常住人口还是经济贡献上来看在长三角区域发展中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

(二)长三角城市休闲化发展阶段

根据国内学者楼嘉军对城市休闲化的定义,可知人均生产总值达3 000~5 000美元是城市进入休闲化状态的硬门槛。因此,作者将3 000美元作为评判的重要节点,把长三角城市休闲化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1998年上海人均生产总值首次达到3 000美元划分为第一阶段;2005年江浙两省人均生产总值首次达到3 000美元为第二阶段;2010年安徽省人均生产总值首次达到3 000美元为第三阶段;2010年至今为第四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98年长三角城市休闲化起步阶段。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潜能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无论是从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还是从政治文化体育、旅游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在1998年,上海成为我国首个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 000美元的城市,开始跨入城市休闲化的发展阶段,由此也揭开了我国城市休闲化的发展序幕。20世纪90年代中晚期,上海的休闲文化、娱乐产业、旅游景观建设等呈现出规模化的发展趋势,如东方明珠、南浦大桥、上海大剧院、和平饭店等先后成为上海城市休闲化过程中满足居民休闲和外来游客观光的标志性建筑。

第二阶段,1998年至2005年长三角城市休闲化突破阶段。20世纪初,随着我国休假制度调整,人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用于休闲,毗邻上海的江浙二省也开启了城市休闲化进程,使得社会特征不断向显著休闲转变。江浙多地突破传统的旅游“六要素”,将单一的观光景点拓展为休闲娱乐、健康养生、旅游度假等融合功能。同时,在城市建设方面,江浙二省开始注重优化城市形象,突出服务设施的公共特性,这样的改变也使得城市的主要客源市场从国内游客和国际游客为主转变为当地居民和国内游客为主,满足城市休闲发展的目标人群。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杭州在迈入城市休闲化后努力把“人间天堂”改造成了“东方休闲之都”。

第三阶段,2005年至2010年长三角城市休闲化形成阶段。随着安徽省人均生产总值登上3 000美元的台阶,标志着长三角区域全员已经形成城市休闲化的发展态势。期间,与人们休闲生活、文化旅游产业相关的政策接连出台,给予了政府层面上的鼓励,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将休闲板块作为加快旅游业的重要内容。此外,居民的生活观念也逐渐转变,渴望休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风向标,主动放弃“三倍”工资的节假日加班、过年期间服务行业人手短缺、黄金周人力费用猛涨等现象愈演愈烈。

第四阶段,2010年至今长三角城市休闲化繁荣阶段。首先,《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正式发布,着重提出“促进旅游休闲产业健康发展,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建设”的发展目标。从国家战略上来看,“休闲”已从与旅游“混为一谈”变成了“有名有姓”,这是提升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城市休闲化质量的重要举措。其次,经历了世博会、进博会等多个面向世界的国际活动后,长三角区域共同夯实了经济基础,迅速提升了服务质量,在产业经济、旅游接待、城市形象等综合方面都名列全国前列,进而有余力去打造丰富多样的休闲产品和定制个性化的休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