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旅游休闲城市的新环境:家门口的好去处与网红共享地

旅游休闲城市的新环境:家门口的好去处与网红共享地

【摘要】:2020年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首批50个市民“家门口的休闲好去处”,包括郊野公园、城市公园(花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民宿、艺术馆、博物馆、红色旅游点、工业旅游点、古镇古街、创意休闲区(空间)、图书馆、美丽乡村等类型。实际上,“家门口的休闲好去处”的前身是“旅游好去处”,相比后者,“家门口” 更体现了城市微更新的价值与意义。

上海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并没有通过大拆大建来创造美好,而是通过微更新的形式和手段来美化居民生活、提升城市品质。2020年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首批50个市民“家门口的休闲好去处”,包括郊野公园、城市公园(花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民宿、艺术馆、博物馆、红色旅游点、工业旅游点、古镇古街、创意休闲区(空间)、图书馆、美丽乡村等类型。这些好去处不仅方便市民就近体验休闲生活,更可让外来游客深切感受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场景,成为新时代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空间。实际上,“家门口的休闲好去处”的前身是“旅游好去处”,相比后者,“家门口” 更体现了城市微更新的价值与意义。一方面,它不仅为居民日常休闲体验提供了更加便利的环境,而且焕发了日常生活场景的活力;另一方面,它无形中于细微处提升了城市的美誉度,丰富了外来游客对上海城市感知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为城市未来的人才吸引提供了动能。

除了家门口的旅游休闲环境改善外,旅游休闲街区的修缮改造更是谱写了主客共享的和谐生活场景。2021年修缮完工的武康大楼街区揭开面纱,不仅向人们重新展现了它的“盛世美颜”,更是完美体现了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的内涵。武康大楼建于1924年,是由旅居上海的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里面曾住过许多文化名人,也住过很多普通的居民,建筑文化与居民生活交织融合在一起,铸就了武康大楼的文化底蕴,成为上海建筑文化遗产的代表。2011年武康大楼经过整修提升后,入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吸引了漫步、摄影、艺术创作等各类人群前来打卡,成为网红打卡地,但是彼时的它仍被人们诟病,因为有冗余的信号灯立杆、外露的空调机、显眼的城市架空线、人行步道空间的狭小等弊端,这显然影响了市民和游客的体验。2019年武康大楼再次修缮,将人们原先调侃的种种所谓的诟病都通过隐藏或拓宽的方式转化为一种文化风景或休闲体验。如今,外拓了3.6米的武康大楼街区人行道,给了驻留在路口的人们更从容的空间,旅拍节奏变慢了,动作优雅了。一边是游客眼中的风景,一边是居民生活的不受干扰和品质提升,武康大楼街区显然形成了主客共享的旅游休闲新场景。

城市微更新还可以体现在环境的艺术化装扮上,从而引发一场体验日常生活之美的旅游休闲热潮。早在2014年,上海就试点推出6条道路进行“落叶不扫”,到2020年已推出41条落叶景观道路,时间跨度一般从每年的11月10日到12月30日。这段时间上海正好处于深秋时节,片片落叶铺就满地金黄,让市民和游客享受到了落叶带来的秋之美好。在实施落叶不扫过程中,一方面上海绿化管理部门会定期对落叶景观道路进行梳理和评估,通过调整或替换的方式来保持景观的持续性;另一方面上海环卫工人会用专业化的水平对景观道路进行精细化保洁,从而保障了市民和游客能够体验到更高品质的落叶景观。可见,“落叶不扫”是上海通过对自然资源的深度利用而形成的独特景观,不仅真正践行了“让街区更适合漫步”的理念,而且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互动的美好生活空间。随着“落叶不扫”工程的日渐成熟,春日的“落樱不扫”工程也紧随而来。2020年4月,上海首条“落樱不扫”道路在杨浦区江湾城路试点开展,又一次将人们的舒适生活与美好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落叶不扫”到“落樱不扫”,上海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将人民的美好生活落实到城市的点滴细节中,有效提升了城市的品质、格调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