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夏日暴雨中,周恩来勇救危机

夏日暴雨中,周恩来勇救危机

【摘要】: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日理万机,成功地指挥着全国的革命运动。7月正是多雨时节,中央机关搬来不久,就赶上了连阴雨。窑洞最怕连阴雨,雨水一旦浸透窑顶,土层就会瓦解,窑顶就有坍塌的危险。战士、机关干部和西柏坡村民听到呼救声纷纷赶来了。他紧紧握住周恩来的手,泪如雨下。接着又救出了身受重伤的石占魁同志。周恩来冒着雨在村中奔走,他挨门挨户地检查机关的窑洞,检查村民的窑洞。

1948年7月,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辗转千里来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从此西柏坡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继延安之后又成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此时,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势如破竹,大决战即将开始,蒋家王朝彻底覆灭的日子已为时不远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日理万机,成功地指挥着全国的革命运动。

但是中央机关的生活仍然很艰苦,吃的、穿的、用的都很窘迫,住宿条件也很差。

西柏坡处于太行山东麓,华北大平原西侧。因为黄土层深厚,所以当地贫苦人民大多挖土为窑,作为住室。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从延安的窑洞又搬进了西柏坡的窑洞。

河北与陕北不同,陕北是一块干旱的土地,终年少雨。河北面对渤海,雨量较大。7月正是多雨时节,中央机关搬来不久,就赶上了连阴雨。大雨一连下了好几天,接着又下了几天小雨,只下得沟沟雨水淌,壑壑山洪涌。

窑洞最怕连阴雨,雨水一旦浸透窑顶,土层就会瓦解,窑顶就有坍塌的危险。一天夜里,传来一阵轰隆隆的巨响,接着就有人大喊:“窑洞塌了,窑洞塌了!”

战士、机关干部和西柏坡村民听到呼救声纷纷赶来了。

窑洞塌了两孔,里面住着四个人。

抢险的人来得虽多,但工具太少,使不开劲。天黑如墨,弄不清险情,不知从何下手。正在犯难时,中央机关的电工赶来了,从机关院子里扯过来电线,安上了一盏电灯。原来这两孔窑是在一座土崖下开掘的,由于雨水浸泡,整座土崖都坍塌下来,堆成两座小山,把窑门堵得严严的,人被封在里面。

“糟了!糟了!”有人叹息着:“这么厚的土还不把人给憋死?挖出来也没多大希望了!”

“不,一定要挖!”

这洪亮的声音使在场人为之一震,循声望去,原来是周恩来副主席到了。

周恩来当时是中央军委副主席,又兼着解放军总参谋长,工作繁忙,每天他都工作到凌晨。他正在办公,忽然听到一阵呼救声,便匆匆赶到现场。他眼含热泪,声音颤抖,十分动情地鼓励抢险队伍:“同志们埋在土里,谁能忍心离开?”

接着又说:“不挖,就真的没了希望;挖,才有希望!”

说罢,他挥起铁锹,带头挖起来。同志们也纷纷操起工具,有的铲土,有的运土,心急火燎地干起来。

周恩来巡视了一圈,发现掘进面太宽,如果这样干下去,即使挖到天亮也挖不出窑门来。

他当机立断:“行政处长,去挑选几个最精壮的劳力,先挖一条巷道进去,打通送气孔!”

行政处长马上物色人员,组织突击队。

周恩来又沉思了一会儿,询问道:“谁清楚这两孔窑床铺的位置?要对准床位挖!”

在周恩来的指挥下抢险工作有条不紊紧张地进行着,掘进速度越来越快。

挖着挖着,前边的一个同志忽然停下手,扑倒在土堆上。

“怎么了?”周恩来问。

“好了!有希望了——里面有声音。”

周恩来跳进沟里,伏耳一听,转身说:“里边的同志还活着,同志们,赶快挖!”

铁锹飞舞,不大会就挖出了一块床板,床板下面的一个同志被压住半边身子,发出微弱的呻吟。同志们撬起床板,把他拉了出来。这位同志叫石振扬,四川人,是一位久经考验的革命战士。

石振扬清醒过来,周恩来俯身询问伤情,石振扬望着浑身泥水的周恩来,激动得热泪盈眶:“周副主席,是您救了我!”他紧紧握住周恩来的手,泪如雨下。

“别难过。”周恩来安慰道,“到医院养几天就会好的。”又转身吩咐两位同志把石振扬抬到医院去了。

接着又救出了身受重伤的石占魁同志。可是最后挖出的两位同志已窒息而死。

周恩来垂下了头,抢险的同志全都垂下了头,同志们的泪水和着雨水飘洒。

“同志们,我们的两位同志牺牲了,他们不是牺牲在战场上,而是牺牲在事故中,这是一个沉痛的教训,我们要牢牢记住!”

细雨仍在飘着。周恩来冒着雨在村中奔走,他挨门挨户地检查机关的窑洞,检查村民的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