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红军长征中九位炊事员的铜锅及牺牲

红军长征中九位炊事员的铜锅及牺牲

【摘要】:每当想起长征,九个炊事员的形象,总浮现在老红军谢方祠的眼前。上级为了减轻炊事员的压力,明文规定:每人挑的东西不能超过40斤。第四天一早,一个炊事员挑着铜锅走在谢方祠前面,忽然身子一晃,倒了下去,一声不响地牺牲了。连长、指导员看见了,低下了头;战士们看见了,流出了眼泪;谢方祠没有流泪,他的眼泪早流干了——九个炊事员全牺牲了。谢方祠紧紧抓住那口标志着炊事员业绩的铜锅。

每当想起长征,九个炊事员的形象,总浮现在老红军谢方祠的眼前。

长征时,谢方祠在红三军团某连当司务长。连里有九个炊事员:班长姓钱,江西吉安人;副班长姓刘,江西兴国人;班里年龄最大的老王,也是江西人。

长征是流动作战转移,物资供应时断时续。上级为了减轻炊事员的压力,明文规定:每人挑的东西不能超过40斤。可是九个炊事员全都打了“埋伏”,每人都挑六七十斤。炊事班开党小组会,大伙纷纷给谢方祠提意见:只知道照顾炊事员,不关心战士,犯了本位主义。不让多挑,万一前方搞不到粮食,部队吃什么?大伙多挑些粮食,是为战士们的肚皮着想。

行军路上,炊事班最热闹,锅碗刀盆相撞,叮当作响。副班长老刘,生性活泼,好讲笑话,唱山歌,经常逗得战士们哈哈大笑。走得高兴了,还吹着口哨飞跑,六七十斤的担子就像没在肩上。

行军路上,炊事班也最辛苦。中途休息,要烧开水;夜晚宿营,要安锅灶煮饭。第二天还要早起做饭,每晚只能睡三四个小时。

长征进入广西后,山区人少,粮食供应有了困难,炊事员的担子就更重了。他们经常要翻山越岭,跑出很远去买谷子。谷子要把谷糠碾掉才能吃。有一次,钱班长怕以后找不到石磨,发现一种重130多斤的小石磨,就花钱买了一个回来。于是炊事班又增加了这个笨家伙,直到爬雪山时才忍痛扔掉。

1935年3月下旬,谢方祠所在连奉命在土城南山阻击敌人。他们连坚守在最前沿阵地,炊事班被敌人隔在后边,几次组织送饭,都未能冲过敌军封锁线。战士们一天一夜没吃上饭了,炊事员急得团团转。他们商量了一下,副班长老刘说:“司务长,让我与老王再送一次吧!”

他俩把饭背在身上,向前沿冲去。大伙站在山头上看着他们。只见老王在前,副班长在后,飞快地冲到了敌人的封锁线。大家正拍手叫好,敌人的轻重机枪一齐响了起来,只见老王栽倒了,接着副班长也倒下了。大家垂下了头,以为他们都牺牲了。谁知到了后半夜,他们又跑回来了。副班长开玩笑地说:“我们到阎王爷那里去报到,可把门小鬼不让进门!”原来他们过封锁线时,假装被击中,欺骗了敌人,终于把饭送到了前沿,保证了战斗胜利。

6月中旬,部队开始爬雪山。山上空气稀薄,呼吸困难。气候又变化无常,一天之中,便遭到风雪冰雹的轮番袭击。爬到山顶,有的战士实在支持不住了,坐下来想休息一会,可是,一坐下,就站不起来了。炊事员便赶紧上去灌辣椒水,喂生姜,把他们从死亡的边缘抢救过来。这时,炊事员个个又变成了“卫生员”。炊事班响亮地喊出:“不让一个战友牺牲在雪山上”!

可是,就在抢救战士的时候,有两位炊事员却倒下了,无论大家怎么呼喊,怎么灌辣椒水,都无济于事。

8月下旬,部队进入草地。第一天晚上,班长老钱来找谢方祠,“司务长,我代表炊事班的7名同志请求:战士们走沼泽地,脚会泡坏的,你不让烧热水,让战士们烫烫脚,怎么行呢?”

谢方祠早就想到了这一点,但炊事员和战士们一样行军,挑的东西比战士们多,休息时间比战士们少,他怎能忍心再增加他们的负担呢?拒绝了钱班长的要求。

可是,他的话,炊事班并没有执行。一到宿营地,他们就把洗脚水烧好了。

情况越来越严重了。第四天一早,一个炊事员挑着铜锅走在谢方祠前面,忽然身子一晃,倒了下去,一声不响地牺牲了。第二个炊事员眼里噙着泪水,跑过去,捡起铜锅挑起来,又吃力地前进了。

草地气候异常,接近中午,一阵狂风过后,便下起了暴雨,把全身都淋湿了,部队只好停下来休息。炊事班马上支起铜锅烧姜汤,给战士们驱寒。水烧开了,刚才挑铜锅的那个炊事员,端着一碗姜汤,正想往战士们手中送,忽然就一头栽倒了,停止了呼吸。仅仅半天时间哪!眼睁睁看着两位炊事员牺牲了。谢方祠失声痛哭。

第五天晚上,连长要给炊事班补充两名战士。炊事员知道了,推举钱班长去见连长,“连长,绝不能从连里抽人,会影响连队战斗力;牺牲同志的担子,我们挑得起!”

连长考虑了一下,觉得也有道理。连队经过近一年行军打仗,减员很多,100多人的连队,只剩下30多人,也实在抽不出人到炊事班了。

刚到后半夜,钱班长就起来烧开水。谢方祠知道老钱还在发高烧,要他多休息会,自己来干,说什么他都不肯。谢方祠只好帮着他烧水。望着老钱消瘦铁青的脸,他的往事涌上心头:

老钱和谢方祠是邻居,孤单单一个穷汉子。红军打到家乡,老钱就参加了革命,那时,谢方祠还在家中。老钱跑去动员他,“你还不参加红军?蒋介石的军队天天进攻根据地,杀人放火,你能咽下这口气?”在老钱的动员下,谢方祠也参加了红军。

长征路上,老钱最辛苦。行军时几十斤的担子挑在肩上,从不让别人换;宿营时,总劝别人多休息,自己抢着去干活;打土豪分到好吃的,自己从不尝一尝,全部留给了战士;即使在连续行军的情况下,也想尽各种办法改善部队生活。连长、指导员看到老钱皮包骨头,多次劝他注意身体,每次他总是说:“没关系,我能吃能睡,累不倒。”因此,战士们一提到钱班长,总竖起大拇指,“有我们钱班长,你别愁饿肚子……”

“老谢,给我点水喝。”钱班长声音低沉、嘶哑、颤抖把谢方祠从以往的思绪中拉回来。

谢方祠抬起头,借着火光,看到钱班长脸上滚动着大颗大颗的汗珠,觉得不对头。连忙掀开锅盖舀水。忽听身后“扑通”一声,回头一看,老钱倒在地上不动了。谢方祠伏在老钱身上哭喊着,钱班长的身体在他怀里渐渐变凉了。

灶堂里火光熊熊,而钱班长就牺牲在他多年战斗的岗位上——锅灶前。

炊事员醒了,连长、指导员、战士们全来了,大家都沉痛地垂下头,流着眼泪。

第二天,铜锅又被另一个炊事员挑着前进!艰难地前进!每到宿营地,照样有开水,有洗脚水。

1935年10月,长征到达陕北时,那口铜锅担在谢方祠的肩上。连长、指导员看见了,低下了头;战士们看见了,流出了眼泪;谢方祠没有流泪,他的眼泪早流干了——九个炊事员全牺牲了。可是,连里的战士,除了战斗减员外,没有因饥饿牺牲一个人。

谢方祠紧紧抓住那口标志着炊事员业绩的铜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