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非标资产转标:可行途径及优化方法

非标资产转标:可行途径及优化方法

【摘要】:1.资产证券化的快速发展非标资产在银监会的监管下虽然变换形式或是隐藏在表内继续存在,但是如前文所说,大量积聚的非标资产无疑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提出了重大挑战。最后,对于银行来说,进行非标资产证券化的优势在于非标资产转成标准化资产时风险计提的调整。非标资产的证券化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1.资产证券化的快速发展

非标资产在银监会的监管下虽然变换形式或是隐藏在表内继续存在,但是如前文所说,大量积聚的非标资产无疑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提出了重大挑战。而近年来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发展,资产证券化正在兴起。2005年12月,中国建设银行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RMBS)和国家开发银行的现金流抵押贷款证券(CLO)这两项试点交易成功进行,两项交易共涉及交易金额高达72亿元。2008年,建行发行了国内首只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建元2008-1重整资产证券化。据统计,2005年初至2013年9月,中国累计发行175只资产支持证券,总规模达到1 348.5亿元。金融机构出于对提高资产周转率、降低风险计提权重的需求,在2013年后资产证券化获得了快速发展,发行量从2013年的160亿元攀升至2014年的约2 900亿元,超过2005年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开始到2013年全部发行额总和。同时伴随着银监会、证监会资产证券化审批制向备案制的转变,国内不同发行主体如城商行、农商行、金融租赁公司等纷纷加入证券化融资浪潮。2015年,在政策支持下,我国各类资产证券化业务规模超过5 000亿元,是过去九年的总和。由此,资产证券化在深化国内信用市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对于第三方服务提供方数量和结构创新方面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2.资产证券化对接非标资产

目前在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内的非标资产占比较大,按照监管层的目标,银行非标资产的总量将受到更为严格的控制,同业业务将在更大程度上回归资金业务的本质,而不是更多地向类信贷业务发展。然而非标资产的存量退出是一个渐进过程。对于此类存量资产如何进行消化,使之符合银监会的监管规定,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第一种是资产等待到期后不再继续做了,但这一途径并不是明智的选择,毕竟该类业务的利润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而且这种办法对于应对目前监管机构的要求,时间上也需要等待。第二种就是资产进表,银行在会计科目处理上将一些资产从同业资产科目转移到应收款项类投资进行规避。有资料显示,从2014年对于非标资产的监管进一步加强后,各股份制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同业返售资产大幅减少,随之而来的是在应收账款下的迅速膨胀,这种方式仅仅是改变了非标资产的组成结构,并没有真正达到监管层控制金融风险的目的。第三种就是用资产证券化来对接,这种办法能真正从源头上解决社会资金需求和商业银行追求利润的动力。

首先,目前对于非标资产来说,由于127号文明确规定了信托受益权不得纳入买入返售资产科目进行核算,堵死了商业银行通过买入返售科目规避监管,腾挪信贷额度,攫取利润的空间。而商业银行之所以开展现如今的同业业务,其核心在于规避资本金压力,腾挪信贷规模,拓展新业务。资产证券化恰恰可以实现此功能,并缓解商业银行资产扩张带来的资本压力,盘活存量资产,甚至可以直接用于新项目的融资。

其次,资产方与负债方的期限错配是非标金融产品进一步发展的风险所在。据统计,2014年,期限在1—3个月的银行理财产品占所有期限理财产品的比重,已经由2006年的15.7%提高至37.7%;3—6个月期限理财产品占比32.3%;6个月以上期限理财产品占比30%。2014年,97%的银行理财产品期限在1年以内。从资产方来看,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率,这些非标金融产品募集资金投向越来越偏向于中长期项目。例如,2012年包括银信、银证合作在内的各类信托理财产品是城投债的最重要投资者之一,而城投债的期限平均为5—8年。这样无疑增加了金融系统的风险。但是通过结构化分层的优先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将在满足投资者潜在资产安全性与相对保值增值的利益诉求上提供较好的选择。同时,由于资产支持证券作为证券产品发行,在审核、信息披露及随后的风险监控上有一套较为完善的证券发行机制可依赖,投资者的需求能够与融资项目的资金需求直接对接,从而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资金在类似非标金融产品市场上的空转问题,在保障投资者利益的基础上,也为企业直接融资提供支持。

再次,相对于国内资产证券化而言,同样“节约资本”的同业业务,不仅能缓解资本压力,还能够将资产真正转出表外,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监管和运用有限的资本来攫取更多的利润。这是非标资产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但是缺点是此类业务无法做到公开透明,而在这一点上,更为标准化的资产证券化完全可以胜任。另外对于非标业务中“通道”的存在变相提高融资成本的问题,信贷资产证券化则根本不会遇到。

最后,对于银行来说,进行非标资产证券化的优势在于非标资产转成标准化资产时风险计提的调整。根据银监会颁布的《资产证券化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长期信用评级为AAA到AA-的,风险暴露权重为20%,A+到A-的,风险暴露权重为50%,BBB+到BBB-的为100%,BB+到BB-的为350%,B+及以下或未评级的为1 250%。另外,很多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已经接近了银监会的监管红线。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风险拨备变多是一个原因;而另一个原因则是由于业务规模扩张,风险资产变多。因此为了节约有限的资本金,就同一资产,如何减小风险计提成为各银行突破监管扩大业务的主要关注点。在这样的情况下,银行选择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自身发展的要求。对于增量资产采用证券化的方式可以有效减少资本占用率,满足业务发展需要。而对于存量的非标资产,银监会有明确的限制,即非标资产的占比要低于理财总规模35%和上一年度经审计后总资本的4%的孰低者。非标资产的证券化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是一个有效的途径。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实现由非标转标,或直接实现非标资产的出表,完成非标资产的合理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