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对资产证券化的简要介绍及优化方法

对资产证券化的简要介绍及优化方法

【摘要】:第五步,由中立的信用评级机构对SPV拟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进行信用评级。资产证券化运作的一般流程如图1-7所示:图1-7资产证券化运作一般流程3.资产证券化的核心要素标准的资产证券化包含三个核心要素,分别是真实出售、破产隔离和信用增级。真实出售与否对证券化交易会计和税收的处理影响巨大。资产证券化产品实践中采取的信用增级措施包括内部信用增级和外部信用增级两类。

1.定义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未来一段时期内缺乏流动性,但是具有可预期、稳定现金流入的资产通过对其风险和现金流进行结构性重组,并实施一定的信用增级,依托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在金融市场上发行可流通的有价债券的结构性融资活动。

2.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流程

资产证券化作为重大的金融创新在近十几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规范的运作模式、标准的交易结构,一般来说会涉及九个步骤:

第一步,发起人即资金需求方明确自身将要实施资产证券化的资产,必要情况下也可以将多种相似资产进行剥离、整合组成资产池。

第二步,设立特别目的载体即SPV,以其作为证券的发行机构,并保证能够实现与发起人之间的破产隔离。

第三步,发起人将其欲证券化的资产或资产池转让给SPV,且转让必须构成真实出售。

第四步,发起人或者第三方机构对已经转让给SPV的资产或资产池进行信用增级。

第五步,由中立的信用评级机构对SPV拟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进行信用评级。

第六步,SPV通过承销商采用公开发售或者私募的方式发行证券。

第七步,SPV以证券发行收入为基础,向发起人支付其原始资产转让的款项。

第八步,由SPV或其他服务机构作为服务商,对资产或资产池进行日常管理,收集其产生的现金流,并负责账户之间的资金划拨和相关税务及行政事务。

第九步,SPV以上述现金流为基础,向持有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者还本付息,在全部偿付之后若还有剩余,则将剩余现金返还给发起人。

资产证券化运作的一般流程如图1-7所示:

图1-7 资产证券化运作一般流程

3.资产证券化的核心要素

标准的资产证券化包含三个核心要素,分别是真实出售、破产隔离和信用增级。

(1)真实出售

所谓“真实出售”是指发起人真正把证券化资产的收益和风险转让给SPV。证券化资产只有经过真实出售,才能够和发起人的经营风险完全隔离。证券化资产一旦实现真实出售,即使发起人由于经营不善而破产,发起人的债权人和股东对证券化资产也没有任何追索权。同样,如果基础资产不足以偿还本息,投资者的追索权也仅限于基础资产,对发起人的其他资产也没有任何追索权。在实践中,对证券化交易“真实出售”的定义意义重大,因为如果被认定为非真实出售,即构成担保融资,在发起人破产时证券化资产无法豁免破产隔离。真实出售与否对证券化交易会计税收的处理影响巨大。

其实,资产证券化交易中基础资产的转让不一定采取出售的形式,资产信托、信用衍生品也是可行的方式。前者对应的特殊目的载体称为特殊目的信托;或者是指发起人与特殊目的载体之间通过信用衍生品交易实现将信用风险转移到特殊目的载体的目的。

(2)破产隔离

所谓破产隔离是一个法律概念,包含两层意思:第一,证券化资产与发起人破产风险相隔离;第二,证券化资产与SPV的破产相隔离。在实践中,真实出售能够实现基础资产与发起人的破产相隔离,而基础资产与SPV道德破产隔离主要体现在SPV不易破产上。对于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者而言,破产隔离相当于一种强有力的内部信用增级手段,是资产证券化区别于其他融资方式的最显著特点。

(3)信用增级

信用增级是资产证券化结构设计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通过信用增级,可使资产担保证券的信用水平得到大大提高,获得大大超过发起人自身信用的信用级别,进而提高资产证券化产品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并降低融资成本。资产证券化产品实践中采取的信用增级措施包括内部信用增级和外部信用增级两类。内部信用增级常用的措施为优先次级分层,将资产支持证券分为优先级和次级,其中次级资产支持证券只有在优先级获得预期收益后,才能参与分配收益,从而形成对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支持。外部信用增级常用的措施为第三方担保,包括银行担保、母公司担保等。此外,信用增级措施还包括原始权益人补足义务、流动性支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