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衰歌于江湖:权威流失引发的反抗与压迫

衰歌于江湖:权威流失引发的反抗与压迫

【摘要】:唐五代朝廷权威流失,而藩镇挟势自重,为非作歹,犯上作乱的教训,给了同样靠拥有兵权、政变起家的宋太祖赵匡胤以强烈的刺激。上述两人皆为平民。元代建立后,为镇压各族人民反抗,在全国各地遍驻军队,同时实行对其他民族的歧视、压迫政策,汉人即黄河以北原属契丹、女真和金人占领土地上的汉人,以及南人即灭宋后新被占领土地上的汉人,在当时绝对处于被统治地位。这种政策虽不足以阻止被压迫者最终

不过,游侠如此风光的历史并没有延续多久,所谓物极必反,在其社会声誉和辐射能力达到顶点的同时,他也因此声誉和辐射力足以撼动王朝权威,遭到了强大的国家机器和法律科条日渐严厉的制裁。

这个过程的中转,是在宋初实现的。宋朝是在荡平各路割据势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唐五代朝廷权威流失,而藩镇挟势自重,为非作歹,犯上作乱的教训,给了同样靠拥有兵权、政变起家的宋太祖赵匡胤以强烈的刺激。在赵普“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提醒下,他着手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具体地说,一是取消由唐五代藩镇衙兵演变而来的禁军最高将领的职位,禁军分隶殿前、侍卫两司,由都点检和马步军都指挥使指挥。并在当年就取消了这两个职务,让地位较低的指挥使统率,调拨权归枢密院。一是尽收天下精兵,并禁节度使以子弟为衙将。又下令天下长吏择本道兵士中骁勇善战者,籍名送到京师,补禁军之缺。骁勇者既归中央,地方只剩下老弱病残。这么一来,禁军将帅丧失了在中央发动政变的可能,藩镇也不可能再得到在地方上蓄势叛乱的机会。经此改革,封建皇权和中央集权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地方势力受到了最大程度的打击。

与这种情况相伴随,自唐末五代以来重武轻文的社会风尚开始彻底改变。唐初由于承北朝旧制,文武大员同出一权力集团,出将入相,可兼任而非殊途。唐中叶以后,开始出现文武分途和文武相轻的局面,以门第科举进用的文臣集团与以军功得贵的武人集团各不相涉。以后,随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武人的实权超过文臣,但文臣的社会地位仍高于武人。到了五代近期,由于统治者大多出身行伍,靠手中拥有的兵权起家,由节度使问鼎君位,朝臣中也是武将任枢密使,宰相权力被大大削弱。一些出身世家望族的文臣,经唐末农民起义的打击,本已势单力薄,再经视文人为无足用的武将的凌辱和屠戮,优势丧失殆尽。所以社会上文人地位开始下降,文臣既不能参预机密,决计大事,只能干一些赞襄典礼,草诏拟令之类的话,列班备员而已。宋初,赵匡胤继承周太祖郭威和世宗柴荣的做法,除采取上述两项政策外,又规定武将不得实任地方官,节度使不得兼领支郡,后来节度使干脆不令归镇,成为遥领的虚衔。兵将实行“更戌法”,彼此分离,使将领无固定的士卒,不得结成腹心。同时,建立募兵养兵制度,将刺字等一些折辱士兵的办法定为制度,以降抑武人地位,故一时民间有“做人莫做军,做铁莫作钉”的谚语。也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杯酒释兵权之事才成为可能。与此相配套,赵匡胤及此后历朝皇帝开始注意大力尊用文臣,抬高科举地位,扩大进士名额,并保证他们顺利进入朝廷,以至领兵打仗,以文臣任方面统帅,枢密使大多也由文臣充任。由此武人地位跌入低谷,任张强力,重武轻文的局面终于得到了彻底的扭转。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雇佣兵制的推行,许多破产农户被收容,不致沦为流民,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除禁军外,朝廷在每一州县设一定数量厢军、弓手和壮丁,分设总管、钤辖、巡检和捉贼使臣为之统领,专事整肃地方,逻捕盗亡;对自西汉以来最易积聚流民亡命的采矿冶铸处所,专派干员任巡检、县尉予以防备,而劳动力由重役犯担任;此外通过科举和恩荫之法,扩大官员数额,使人人有仕进希望。所有这些确保社会安定的措施,在客观上都造成了社会尚武精神的流失。宋朝三百年、兵疲将弱、不堪大用;民风尚柔,少狂悍不屈之气,遂由此奠定。在这种政策限制和时代氛围下,游侠的活跃程度得到了大大的抑制,根本不能与汉唐相比媲,除宋初因诸将“率奋自草野,出身戎行,虽盗贼无赖,亦厕其间,与屠狗贩缯者何以异”(《宋史·刘福传论》),因此有彰德节度使、西京留守焦继勋,侍中李穀,保静军节度使杨美,云州观察使、西山巡检郭进等有数的几个人好任侠行气,甚或就是游侠出身外,大多沉隐民间,其声色辉光间或爆然见于里巷乡野,但要说其进入到当时社会生活的主潮中心则不能。也因此,后人无从知道他们的壮行。有时,借助一些特殊事件,才稍稍望见其依然活泼的身影,并依稀想见其侠者的风采。

如钦宗朝的王伦家贫无行,为任侠,往来京洛间,屡触王法。当金兵南侵,汴京失守,钦宗逃至宣德门遭百姓哄阻时,他从人群中冲出,自称“臣能弹压”,并乘机要求封赏,钦宗无奈,只得取纸写了“王伦可除兵部侍郎”几个字。他拿了御旨下楼,领一班恶少,不一会儿便平息了风波。后来宰相认为他是小人,并没有任用他。到绍兴年间,才得任右文殿修撰。这是一个沦落民间的游侠典型,他之得官,事起仓猝,实属幸致,与汉唐诸大侠不能比,即与宋初诸人也不可同日而语。如前及焦继勋少有大志,谓“大丈夫当立功异域,取万户侯,岂能孜孜事笔砚哉”,遂弃学业,在三晋间为游侠,曾投后晋石敬瑭,乾德四年,被赵匡胤任为西京留守,授以整肃之职。李穀勇力善射,以任侠为事,乡人很瞧不起他,然入宋能受赵匡胤遣使就赐器币的恩遇,并为显宦后仍不改旧时作派,人有难必救,有恩必报。与他们相比,王伦实在只能算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闾巷之侠。

王伦之外,高宗朝王克明好侠尚义,常数千里赴人之急,且精通医术,人有疑难顽症,有求必应,治愈后坚不受谢。一次,士兵中发生瘟疫,他一下子救活了几万人。理宗朝孙益素好行侠,时金兵犯扬州,兵至泰兴城下,县令王爚募人守城,他主动应征,奋勇当先,直至战死。上述两人皆为平民。他如太宗朝扬允恭、王延范,真宗朝刘平,仁宗朝曹偕,神宗朝陈慥,也都好气任侠,慕汉朱家郭解为人。其言行为闾里人追仿,但并无汉唐游侠的社会地位和赫赫声势。

元代建立后,为镇压各族人民反抗,在全国各地遍驻军队,同时实行对其他民族的歧视、压迫政策,汉人黄河以北原属契丹、女真和金人占领土地上的汉人,以及南人即灭宋后新被占领土地上的汉人,在当时绝对处于被统治地位。他们中有些人虽然也有进入朝廷及地方各级政权机构的,但大多处在副职或闲职的地位,而绝大多数汉人和南人则被明文规定不得聚众畋猎,不得执弓矢,养马狗鹊鸟,甚至刀也必须十人才有一把。汉人、南人被主人打了,不得还手,而蒙古人打死汉人,至多流放北边充戍卒,并不抵命处死。元后期,当被压迫得走投无路的汉人、南人奋起反抗时,朝廷又实施残酷的强制镇压政策,同时再次强调汉人不得执兵器,甚至不能有寸铁。这种政策虽不足以阻止被压迫者最终揭竿而起,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确实起到了弱民的效果。抑或是受这种强制政策的阻抑,元代,特别是元末以前的六七十年,游侠活动并不活跃,除太祖时张柔、刘伯林、耶律伯坚等几人外,大多沉沦民间。如下《元史·严实传》和《张桢传》的记载,或可使人约略想见当日游侠的行迹。前者记泰安人严实“略知书,志气豪放,不治生产,喜交结施与,落魄里社间,屡以事系狱,侠少辈为出死力,乃得脱去”,后者记元统元年进士张桢为高邮县尹,“县民张提领,尚任侠,武断乡曲。一日,至县有所嘱,桢执之,尽得其罪状,里中受其抑者,咸来诉焉,乃仗百徙之,人以为快”。

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专制统治最严厉,最坚决的时代。鉴了历朝历代政权更迭的教训,大多注意裁抑豪强以巩固皇权。如明初废除施行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和七百余年的三省制,军政兵刑诸权都归于君主,在地方则设三司和卫所制。同时颁布《大明律》,明文规定国家有权逮捕逃户,凡民有谋反大逆,必凌迟处死;有妖言惑众,必治死罪。如有敢结党者,一旦被发现,就处斩首。法令之严苛是历代所没有的。明政府还通过人口普查,造策备案,每年审定,设立里甲制、关津制等办法,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同时防止豪强隐匿土地、户口,对一些地区的豪强,迫其迁徙乃至抄杀。清代中央机构基本沿用明代旧制,另设国议和军机处,特别是后者,作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清政府还吸取明代太监专权的教训,大臣奏章不再委诸宦官,而由皇帝亲自审阅。在地方增设总督或巡检,直接听命于皇帝。八旗军及绿营则到处设防,监督地方保甲法的施行。清政府颁布的《大清律》集历代刑法之大成,其中对一切有碍专制集权的行为,都有明确而严厉的惩罚措施。犯谋反罪当施极刑自不待言,即如集会、聚众、罢市、喧闹公堂等,也属违禁之列。所以在清前期,即使有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也只有在小范围,以小规模出现。嘉庆以后,虽不断有民众的暴动,然多假秘密结社的方式发动,并最终遭到清政府的严厉打击而归于消亡。

与加强专制统治相联系,明清两代的统治者还十分注重对儒家礼义的强调。如朱元璋竭力推崇孔子,以为仪范百代,师表万世,使世道愈降而人心不坠者,全赖孔子之力。为使天下人皆读其书,行其数,他特诏令天下通祀孔子,以收拢人心。制科取士,也一以经义为先,非圣人言不纳,非朱熹言不采。康熙皇帝也尊奉孔子,夙好程朱,曾命人编《太极图论》,并亲制《四书解义序》,以《理学真伪论》试诗林。他还命人刊定《性理大全》、《朱子全书》,尊朱熹配祠十哲之列,并重用李光地、陆陇其、汤斌等理学名臣。对传统经学他也十分重视,以为依此可以正人心,厚风俗,并在以后不久进行大规模的经籍传注编纂,藉此宣扬忠君思想和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可以说,与在政权建设上贯彻专制皇权,使之达到封建社会的顶峰相一致,这一时期统治者对人们思想的钳制,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

基于上述政治情势,明清两代,游侠作为个人始终存在,有时还颇活跃,但作为一种社会人群,他们不再享有秦汉游侠的隆盛地位,甚至也没有隋唐五代侠者的赫赫声势。即以明代而言,见诸史籍记载的如宋克,即身处江湖之远,不过好走马学剑,饮博结客,以求在行义任侠中,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嘉靖年间,有慈溪人杜槐倜傥任侠,时倭寇入扰浙东,县里组织民间抗倭,他代父率人迎敌,几获全胜。后又被委派去守余姚、慈溪、定海三县,一日与倭寇在定海白沙相遇,一日连战十三回合,斩敌三十多人,又捅死一倭酋,自己身披数枪,堕马而死。万历末,陕州人张我正素好游侠,集众聚乡里,一方赖之,后河北群盗作乱,他率众抵抗,贼爱其勇,想活捉为己用,但他宁死不屈,大骂不绝,自刎而死。上述两人,经历不同,然皆从社会底层而来,称得上是汉乡曲闾里之侠的传人。至于明代农民起义领袖中,有许多都是由游侠充任的。如正统年间,号称“铲平王”的邓茂七即以“豪侠为众所推”(高岱《鸿猷录》),他曾因杀人亡命,后联合佃农举旗造反,设官建政,演成很大的声势。

明代的游侠,除有上述奋身效力国事,或仗义疏财,扶危济弱之外,还有行险犯禁,擅作威福的一面。并且,由于自先秦以来,崇尚节气之风日趋薄弱,较之秦汉时期,他们的人群独立性日渐丧失,道德自律意识也日趋淡薄,一些游侠投身为豪强权贵的门客或家奴,他们便习弓马,喜好斗杀,并赖主家势力,横行乡里,欺压族党,甚至起灭词讼,凭凌儒绅,成为危害地方的罪魁祸首。明谈迁《避暑漫笔》因以称此种人不灭,“则郭解之暴,将起于今日矣”。顾起元《客座赘语》论当日社会各式人等,其中有一段说:

又有一等,既饶气力,又具机谋,实报睚眦,名施信义。或殢财役贫,以奔走乎丐货;或阳施阴设,以笼络乎奸贪。遇婚葬则工为营办以钓奇,有词讼则代为打点以罔利;甚则官府之健胥猾吏,为之奥援,闾巷之刺客奸人,助之羽翼。土豪市侩,甘作使令,花鸨梨姏,愿供娱乐。报仇借客而终不露身,设局骗财而若非动手。有术必遂,无事不干,徒党至数十百人,姓名闻数千百里。如曩之崔二、龚三,概可睹矣。此尤良民之螟螣,而善政之蟊贼也。

这批人也即谈迁所说的“郭解之暴”,他们是游侠沉沦市井,自律意识日渐淡薄的体现者,是秦汉以来以温良泛爱、振穷周急为务的游侠的末流。

此外,由于养客之风虽历千年而不绝,但经魏晋南北朝一直到唐宋以后,毕竟日益衰替,日益部曲化,家兵化,乃或向私客、奴客、僮客、田客转化,且不再以单个人为单位,而仅依家来计算,所谓“客户”,即不再被作为独立户看待,建立独立户籍,而以其籍附属于主人门下,这多少使一些游侠从客观上失去了如秦汉游侠平交公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人格独立的现实可能,前及游侠沦为家奴便是显例。至于那些不喜为人笼养,性情更狂放不羁一些的游侠,既不愿勤力田亩,以养身家,又不能槁项黄馘,老死牖下,为了生存不免要投入到一些非正当的活动中。明人姚旅《露书》在论及当日民的类别时所说的一段话,很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古有四民(指士农工商),今有六民(指士农工商僧兵)。……余以为今有二十四民”,除上述六民外,他又举出道家、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驾长、舁人、篦头、修脚、倡家、小唱、优人、杂剧、响马巨窝十八类。其论响马巨窝一类谓:“游闲公子,侠骨豪民,家藏剑客,户列飞霞,激游矢若骤云,探囊金如故物,里羡其雄,官何敢问,廿三民之外,响马巨窝又一民也”。他之所谓二十四民,主要由细分除士农工商外其他社会杂色人等而来。“响马”指在路上劫掠财物者,因这些人在行劫之前,必先施放响箭,故有此称。“巨窝”则指那些藏匿盗贼亡命及其非法所得的巨头,而所谓“侠骨豪民”是互文见义,实兼指游侠和豪猾。明代游侠少有追随人主,凭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的荣耀,建不世奇功,如隋唐五代许多游侠常做的那样,而沦为平民百姓社会杂色,乃至为绿林劫掠者,是游侠日益远离政治乃或社会中心,而成为处江湖之远的草莽英雄的明显表征。

清代游侠的情况大抵与明相似。他们失去了战国秦汉甚或唐五代时游侠置身于社会中心的显赫地位,在一般平民百姓眼里,可能依然是英雄,是救世主,但就总体而言,非但不再是封建统治集团依靠的力量,还进而成为这一集团根本不能容忍的力量。如康熙朝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姚启圣少时任侠自喜,咸丰朝江南提督,三等轻车都尉张国樑少时材武任侠,以后位列显赫,如此际遇,在当时是十分特殊的。大多数游侠则沉浮于民间,分布在社会各个角落,赖所操的多种职业为生。当然,什么正业都不务的也大有人在。明末清初以来,社会上多闲散人员,据清初朱泽沄说,十人中就有六个(《养民》)。后经朝廷整治,情况有所好转。但乾隆以后,“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十将五六”(龚自珍《西域置行省议》),又渐渐多了起来,这些人当中就多有游侠的活动。他们有的依人为客,如清初颜元晚年设馆讲学,门下就有游侠,其中商水人李子青,还是当时有名的大侠。有的则一无所主,虽不乏才华,但坎坷终身,终不得进用。如乾隆时秀水县举人王昙,文名与当日著名诗人舒位相埒,因好游侠,喜言兵家之事,慷慨悲歌,不可一世,被目为狂人,终身潦倒。清初另一大儒孙奇逢讲学夏峰,“自野夫牧竖以及乡曲侠客胥商之属,有求见者,必诱进之”(《孙积生传》)。侠者被等列于野夫牧竖,不但与汉唐活动于通都大邑或市镇闾巷,权倾一方的游侠不能比并,即与当日乡曲之侠,恐怕也不能同日而语。

《清稗类钞·义侠类》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当时游侠活动的踪迹,可以证明上述判断的正确无误。如康熙年间,有通州汤公子豪侠自喜,结交当世知名人士,因受庄廷钅龙明史狱牵连,被投入囚牢。燕山大盗邹飞虎是一位大侠,其时也在牢中,得知公子是被人勾陷牵涉成罪的,便联络狱外同道,将他救出去,藏于一秘密处所。同时留一写有“劫狱者邹飞虎也,今告汝,慎汝头”的纸条在州官夫人镜奁上,使其不敢追迫。以后又日从公子闲谈,以江湖豪侠佚事解其寂寞,还把甥女嫁给他,让他们远赴南洋爪哇岛,在自己购下的别馆内过平静的生活。雍正年间,深州伶人王四喜性情豪放,有幽燕侠士之风,尝倡助百金,解救与自己素不相识,因不善理财而亏空官帑的甘肃某邑令。乾嘉年间,亳州人杨成天性粗鲁,读书数年仍一字不识,却偏好从屠沽游,父亲多次指责,他都不听,待父一死,干脆做起了屠夫的营生。他尚气力,使酒任侠,为亳州一霸。亳州恶少们不服他,尝伺其独行,群起而攻之,具水火炮烙,严刑逼迫,但他闭口不讨一声饶。恶少们佩服他的刚猛,公推他为首领。道光年间,又有太素道人奕绘负文武之才,偏好任侠,曾因看不惯市井无赖趁上元节侮辱妇女,以缚弓鞋之铁械狙击之,一时侠名远扬。总之,在当日社会的各个角落,各种职业,皆有乡曲布衣之侠在活动。他们虽然仍急人之难,敢于任事,可称救人救彻的豪杰之士,但毕竟已日渐呈现衰替的气象,故清人全祖望《经史问答》说:“游侠至宣元以后,日衰日陋,及至巨君之时,遂已一无可称矣。”这“日衰日陋”四字,大抵符合游侠发展历史的基本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