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代策划思想的发展与应用

中国古代策划思想的发展与应用

【摘要】:中国有着几千年灿烂文明的优秀传统文化,追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策划思想,必将有助于推动中国公共关系理论的向前发展。这时,一批专门为统治者、奴隶主和执行者献计献策,并且以此为职业的人出现了,他们便是中国最早的谋士和军士。在诸子百家的著述中,尤以兵法及治术为中国策划思想的典范。除了兵书之外,在众多的历史著作、学部书籍中,也蕴藏了丰富的策划思想。

如果说公共关系策划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产物,起源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那么,策划活动却是古已有之。中国有着几千年灿烂文明的优秀传统文化,追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策划思想,必将有助于推动中国公共关系理论的向前发展。

策划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人类从产生的那天起,就有了最为原始的策划活动。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人们不断地利用自身的聪明才智,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从上古的神话到钻木取火的发明,无不渗透着祖先们善用策划的印迹。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复杂,人们的文化程度、教育水平、社会地位也分为不同等级。国家有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奴隶主和奴隶、决策者和执行者之分。这时,一批专门为统治者、奴隶主和执行者献计献策,并且以此为职业的人出现了,他们便是中国最早的谋士和军士。

据史料记载,中国夏商时期的家臣,西周时期的命士,春秋战国时期的食客、养士,就是专门从事策划活动的人。如辅佐成汤灭夏兴商的伊尹,帮助武王伐纣建国的姜尚,协助齐桓公兴国安邦的管仲等。

春秋战国初期,形成了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群雄称霸的局面。战争不断,胜则扩地,败则割地。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各国都在寻求自己富国强兵之策。

与此同时,由于奴隶制度的解体,庶民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人身自由,人口急剧增加,生产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产品有了盈余,加上城市的形成并逐步扩大,商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社会繁荣景象。

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文化状况的差异,一方面各国统治者对内要争取团结和谐与经济发展;对外则需竭力宣扬自己,寻求和了解盟友。另一方面,在分封基础上兼并的各国之间,历史上存在并延续下来较为普遍而密切的联系。因此,各国、各社会群体之间的交往更为频繁,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社会大开放、思想大解放的现象。

士,是当时的知识阶层,他们对社会的发展以至治国齐家之术,都有各自的见解。许多国家和社会群体的统治者,都力图从他们那里获得治国良方,把国家和领地的命运,系于这批学士身上,于是纷纷招士、养士。当时最著名的有齐国孟尝君田文、魏国信陵君魏天忌、赵国平原君赵胜和楚国春申君黄歇,养士均达数千人之众。由这些养士组成的“智囊团”,不仅给各自的领主及其宗主国出谋划策,也常奉命游说他国,以争取更多的盟友。为此,他们给养士的待遇和条件也十分优厚。齐宣王曾下令招天下著名学士到齐讲学,把他们集中安排在国都附近的稷下,食大夫禄,天下学士趋之若鹜,思想十分活跃。到齐盡王时,讲学、入学者竟达数万人,对当时齐国的繁荣起了重要作用。

从局部看,大凡重士、用士的国家和社会群体,都获得了一定的实效。以养士闻名的前述齐、魏、赵、楚“四君”,在面对强秦的不利条件下,通过相互之间的战略联盟,巩固了统治地位,获得了相对的安定。那位平原君赵胜,在秦兵围困国都邯郸,民有“炊骨易子而食之时”,倾家之所有“尽散以向士”,得敢死之士3000人,却秦军于三十里外,直到楚、魏援兵赶到解围,免除了一场国破城毁的灾难。特别是来自东周洛阳苏秦,在游说秦惠王未被赏识之后,发愤读书,最后分别说服东方六国实现了合纵,佩六国相印,使秦兵不敢窥视函谷关15年。

从全局看,养士的频繁周游列国,对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是推进了经济的繁荣和生产力的提高。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社会的崩溃,加速了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的转变,手工业和商业也开始兴起。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学派都付出了巨大努力,像荀卿、农家的农耕理论;商鞅的“重本轻末”战略决策;吕不韦以大商贾身份被尊为相,对说服各国统治者支持科学技术的传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因而在学术上出现了“百家争鸣”和社会开放的态势。加上春秋时期以来长期战争带来的兼并,形成了绵长而广泛的文化交流和融会,使周王朝初期还处于蛮荒时代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若干少数民族,接受了较为先进的文化而绵延至今,久盛不衰。尤为重要的是,在列国争霸的过程中,地处西部东周王朝时期还相对落后的秦国,由于自秦孝公推行卫公子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变法之后,六位丞相,除当时就号称“智囊”的棂里子属于秦宗室之外,其余王相,均为外宦。他们仍然尽心竭力,治理国家,实现了国富兵强,并适时调整了以“连横”为指导思想的对外政策,分化了曾一度“合纵”的六国,予以各个击破,终于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并得以法诸后世。这一过程,虽为历史的必然,但从历史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以士为主的知识阶层有效的“公共关系策划”活动,在其中有不容忽视的历史贡献。

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历代君王都继承了先帝重视谋士的遗风。谋士的智慧往往成为王朝更替、两军胜负的关键。秦末汉初,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之一就是更善用谋士;三国鼎立,使诸葛亮军师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展示;唐初的兴盛与魏徵等谋士密不可分;朱元璋的成功,谋士冯国用和朱升功不可没。

在诸子百家的著述中,尤以兵法及治术为中国策划思想的典范。如《孙子兵法》这部人类军事学经典著作,总结了春秋末期及以前军事斗争的治军思想、原则和经验,从头至尾都贯穿着策划思想。是集前人策划之成果,树后人策划之典范的传世之作。

除了兵书之外,在众多的历史著作、学部书籍中,也蕴藏了丰富的策划思想。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一批古典文学名著,就充分体现了政治谋略与军事谋划的作用。

发生于公元208年的三国赤壁之战,是曹操孙权刘备在今日湖北江陵汉口长江沿岸地区进行的一次重大战役,这是运用策划和智谋的经典战例。诸葛亮为实现联盟抗曹的战略目标,对联合孙、刘两家的行动方案进行了精心的策划。首先,他在东吴军中陈言力辩,大肆宣传“共治曹操”的形势,舌战群儒,排除干扰,争取多数,进而采取诱导方式,向孙权讲明抗曹和除曹的利害关系。而后,又利用“二乔”之说,激起周瑜对曹操的气愤,进而促使周瑜作出抗曹的决定。从“草船借箭”到巧设“连环计”,以及“借东风”等计谋,都显示了诸葛亮足智多谋的策划才能。相反,尽管曹操拥有83万大军,却由于他一意孤行,骄横轻敌,策划欠周,决策失误,导致连连失利,大败于孙刘联军。

中国历史上大自两国交战、权力争夺,小到双方对弈、唇枪舌剑,无不蕴含着丰富、深邃的策划思想。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无法比拟的,它是我国公共关系事业建设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