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传播模式与障碍:反馈机制、语言与语义障碍

传播模式与障碍:反馈机制、语言与语义障碍

【摘要】:另一类是新型控制论传播模式,是美国著名传播学专家韦尔伯·施拉姆提出的,他引进了反馈机制,将反馈过程与传受双方的互动过程联系了起来,使传播成为一种互动的循环往复过程。人类必须借助语言表情达意、协调关系,语言与思维是人类所独有的,是人类重要的沟通工具,语言出现障碍,会影响传播效果,所以语言障碍是重要的传播障碍。第三是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同一地区的人的信息传播会遇到语义障碍。

(一)传播模式

有关传播的模式很多,有政治学家、数学家和社会学家等提出的模式。大致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即将传播过程确定为以传播者为起点,经过媒介,以受传者为终点的单向直线运动。另一类是新型控制论传播模式,是美国著名传播学专家韦尔伯·施拉姆提出的,他引进了反馈机制,将反馈过程与传受双方的互动过程联系了起来,使传播成为一种互动的循环往复过程。在这一循环系统中,传受双方要使传播维持发展下去,就必须根据反馈信息,调节自身的行为,从而使整个传播系统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的可控状态。各种传播模式如下:

1.“五个W”模式示意图

美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提出了“谁(Who)?说什么(Say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对谁(ToWhom)?有何效果(WithWhatEffects)?”的“五个W”模式,见图5-1。

图5-1 “五个W”模式

布雷多克对拉斯韦尔的“五个W”模式进行了修正扩充,在传递信息的具体环境和传者发送信息的意图等方面进行了补充,见图5-2。

图5-2 布雷多克模式

2.香农-韦弗模式示意图

香农和韦弗从信息论角度,提出了直线性单向传播模式,该模式运用通讯电路原理对人类传播进行探讨,其特点是展示四个要完成的正功能和一个负功能因素。特别是噪声概念的提出,使人们受到了启迪,为精确地研究传播过程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从而影响了一代人的传播学研究。但也有不足之处,即没有涉及人的功能性因素;把传播看成了单向传播,忽视了信息的内容、传播的社会效果和传播环境。见图5-3。

图5-3 香农-韦弗模式

宣伟伯对香农-韦弗模式进行了修正,把传统的简单模式推进到更为复杂的模式,它是以人际传播的相互作用、以传者与受者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在传递信息时传者是主动的,受者是被动的;在反馈中传者是被动的,受者是主动的。在传播过程中两者都具双重角色。其模式示意图见图5-4。

图5-4 宣伟伯模式

3.反馈传播模式示意图(韦尔伯·施拉姆控制论传播图5-5)。

4.公共关系传播模式示意图

该模式是根据新型控制论模式的理论提出来的,同时包含了“五个W”模式中的基本要素,见图5-6。

从图中可看出公共关系的核心工作是采集和传播公共关系信息。社会组织机构发出信息,传播有利于在社会中建立良好的社会组织形象和声誉的公共关系信息内容,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向社会公众传播,以获得最佳传播效果。同时,根据反馈信息调整修改原定公共关系目标,达到公众与社会组织利益的一致性,也为下一个公共关系目标提供可靠依据。

图5-5 韦尔伯·施拉姆模式

图5-6 公共关系传播模式

(二)传播过程中的障碍分析

信息传播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从众多的传播学者的论述中可看出,从信源发出的信息含义和在信宿接收的信息含义的完全一致性是罕见的,其原因便是传播障碍的问题。

现代社会高科技的发展,人与人、群体与社会的关系,不仅是面对面、直接接触的关系,而且是通过媒介建立起来的间接关系。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越来越多地通过媒介及机械进行。因此,研究传播规律,分析传播障碍,既要考虑人与社会系统,也要考虑人与机械系统。

1.人与机械系统的障碍

主要是指不能维持传播通道畅通无阻的因素。

如印刷媒介中最常见的机械障碍是:印刷不好、字迹模糊不清、色彩紊乱,或者纸张不好、装订有误等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从而影响传播效果;电子媒介中最常见的障碍是广播电台与电台之间所使用的频率极为接近而产生干扰,造成听众收听的困难;另外,电视台、发射台、接收天线的设备故障、高楼阻碍电波的传递等,都会导致电视影像不清、画面清晰度不够等现象,从而影响传播效果。个人对团体的面对面传播也会遇到机械障碍,如演讲者使用的话筒发生故障,或有杂音等都会使听众讨厌而影响传播效果的。

2.人与社会系统的障碍

主要是指个体之间的不同的经验范围造成的。

任何传播活动,传受双方必须在相同的经验范围内,传播才会有效,双方的经验范围越大,传播效果越明显。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指出:“参与传播关系的人,每一个人都带有充满一生的经验,用以解释别人给他的信息和决定如何反应。假如两个人要达到有效传播,他们储存的经验必须有若干相同的地方。”

不同的经验范围所造成的传播障碍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1)语言障碍。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等构成的符号体系。人类必须借助语言表情达意、协调关系,语言与思维是人类所独有的,是人类重要的沟通工具,语言出现障碍,会影响传播效果,所以语言障碍是重要的传播障碍。

语言障碍表现在三方面:首先是不同国家、民族的传播沟通会遇到语言障碍,如我们不懂英文,就无法听懂英文演说,如果对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不熟悉,也很难掌握英美语言的文字特性,就像许多翻译作品一样,无法表达作者的意愿,就是因为使用的语言符号不能完全沟通造成的。其次是同一国家的同一民族因地区的不同而造成的语音不同,也造成严重的传播障碍。生活中常有因语音不同而发生各种纠葛,造成严重后果。第三是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同一地区的人的信息传播会遇到语义障碍。如一名公安人员在侦查专案过程中发现一个青年人有嫌疑,立刻向科长汇报,科长指示:“可以搞来审查一下。”于是,那个青年便被铐来了。审查结果,证明被铐对象毫无问题。抓人容易放人难,这名公安人员请示科长如何处理,科长发火道:“谁叫你把他铐来的?”公安人员回答:“你说把他搞来审查一下,又没说过不准铐来。”科长语塞。问题就出在“搞来”这个词语语义含混不明,造成的语言障碍,影响了双向的沟通而造成的结果。另外,双关语、成语或典故等都会产生语义障碍。

(2)符号障碍。符号是指语言文字、表情、动作、图案等。对于符号意义的认知,是由学习积存为经验,没有经验,对符号便无从理解。如手势语、标志语等,除非你曾学习认知过这些符号,否则无法理解,即使大量传播,对公众而言是无效传播。

另外,由符号与本体之间的距离、对符号的概略性认识和推论也会产生错误。因许多符号都是象征性的、笼统性的,在数量、形状与质量上绝不完全相同于本体。任何符号都可能帮助我们了解外在世界的各种现象和事物,我们也常用符号来想象、推测、追寻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这些想象、推测、追寻常会产生事实与推论的混淆。如日本的“东芝”电器,一般都认为是日本的电器,但实际上是别国代加工的,不是真正的日本货。

世界是多变而复杂的,而符号是僵硬不变的,新事物、新发明、新学科、新理论、科学研究不断涌现,现代的符号难以完全代表世界的每一新事物,创造新的符号,一时间又难以使人适应。所有这些都会造成传播障碍,影响传播效果。

(3)观念障碍。人在生存过程中,都要经过社会化过程,家庭、学校、职业、宗教等常给人种植根深蒂固的各种观念。如果传播内容与人们固有的观念相违背,就会造成各种误解、曲解或拒绝。

韦尔伯·施拉姆在《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一书中举巴尼一家为例,说明在一个经济落后、文化封闭的山区宣传生活方式新潮流,是难以生效的。巴尼一家住在亚洲南部一个古老的国家里,文化生活继承了丰富的宗教、哲学诗歌艺术的遗产,但物质生活很贫乏。政府派出社团发展工作者,设法增加农业生产,巴尼家两个读过书的年轻人很快接受了,他们回家同家长谈起政府的变革设想,他们说:“这些人说,如果我们用这种方法耕种,我们的大米好换钱。”家长说:“钱是麻烦的东西。”年轻人说:“用这钱,你可以给母亲买一件新衣。”家长说:“她有衣服了,买了新衣放哪里?”年轻人说:“用这钱,我们可以把孩子们送到学校去。”家长问:“那他们会不会离开我们到城里去?”家长的态度是严厉的。对家长来说,他拒绝接受政府的新耕种法,他知道坏收成意味着饥饿。多少年来,他已学会用一种比较稳妥和安全的方法来耕种,他看到他们邻居和他父亲一样耕种,50多年来的不断摸索使他掌握了耕种技巧,他相信这些学到的东西。他没有理由相信从远道而来的政府人员的变革现状的奇特的建议。老式的、经过亲自试验的、就近的总是保险的,而新的、遥远的总是不可靠的。现代社会同样充满着这种思想观念,故需要更多的沟通传播。

(4)心理障碍。指人的认知、情感、态度等心理因素对传播沟通造成的障碍。心理障碍的种类大约有以下几种:首先是感情失控导致传播障碍。如感情冲动、心情压抑等情境对信息产生厌恶情绪,不愿交流。其次是迷信权威的心理会导致传播障碍。美国某校心理系对大学生做过一项试验:在开始讲课前,教授给学生们介绍一位客人,他说:“这是约翰·斯密特先生,他是世界著名的化学家,我们特邀他来美国研究某些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能。”然后,这位斯密特先生用德语向学生说,他正在研究一种新发现的物质的性能,这种物质的扩散非常快,人们刚嗅到它的气味就立刻消失了。他从皮包里拿出一个装有液体的小玻璃管,说道:“我一打开试管,这种物质就会立即散发。这是一种无害气味,你们很容易嗅到。请大家一闻到气味就立即举起手来。”他打开试管后,从第一排到最后一排的学生立即都举起手来。事后,心理学教授宣布:“斯密特先生不是别人,他是德语教研室的教员。所谓具有强烈无味的物质,不过是普通的蒸馏水而已。”实验证明,迷信权威,往往会使人接受虚假信息,从而造成相反的效果。第三是不调和心理会造成传播障碍。许多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经验、学识都有强烈的优越感,往往要排斥与自身的观念思想不相符合的传播内容,这样传播会失败。第四是两极化心理也会造成传播障碍。人们评价或者判断事物,常会呈现非此即彼的心理倾向,如不是成功就失败,不是聪明便是愚笨,常会忽略中间性。然而事物往往是复杂的、多层的,因此,要多发掘事物的各个层面,认识展现事物的多层面,才能减少传播障碍。

总而言之,传播过程中产生一定的障碍是不可避免的,传播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从传播主体上讲,传播者、受传者会因自身经验、观念以及对各种符号意义的理解的局限造成传播障碍。从客体上说,环境因素、机械系统、符号实体等都会造成传播障碍。分析传播障碍,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减少传播障碍,增强传播效果,获得最优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