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员工关系及其重要性——泰罗制管理理论的实践

员工关系及其重要性——泰罗制管理理论的实践

【摘要】:员工关系是指在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人事关系,其具体对象包括全体职员、工人、管理干部。员工关系又称职工关系或雇员关系。员工素质、精神面貌、团结程度的好坏,都将关系到组织的命运。泰罗制管理理论是人类第一次尝试以科学的、系统的方法来探讨管理问题。在美国的成功企业中,对取得良好员工关系的公共关系工作的经验是:让员工分享信息和参与决策。

员工关系是指在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人事关系,其具体对象包括全体职员、工人、管理干部。员工关系又称职工关系或雇员关系。

(一)员工在社会组织中的重要地位

任何一个组织,不管这个组织的性质、特点如何,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有自己的员工。员工是组织的主人,是组织赖以生存的基本细胞,也是组织制定的一切方针、政策、计划、措施的对象。员工素质、精神面貌、团结程度的好坏,都将关系到组织的命运。因此,组织成员是组织“内求团结”的首要对象,组织要得以生存和发展,首先就必须协调好员工关系,使他们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

作为组织的员工,每天要同许许多多的顾客打交道。员工可以说是任何一个组织的第一线的、无形的公共关系人员,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组织的形象,是组织与外界接触的触角。他们在工作中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蔼可亲的微笑、饱满的热情都会给顾客留下美好的印象,顾客们将会把自己的感受告诉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和街坊四邻,从而为组织树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誉,这对一个组织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由此,员工在维持组织生存、促进组织发展、树立组织形象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组织“外求发展”的重要支柱。

(二)处理员工关系的基本理论

如前所述,员工关系是一种内部公共关系,它是组织的公共关系人员要协调的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但同时,员工关系问题又是一个组织的管理问题。因此,要处理好员工关系问题,就必须首先在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上有所研究。在国际上曾经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员工管理理论。主要有: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泰罗(Frederick W.Taylor)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他在整个管理理论发展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人们誉为“科学管理之父”。泰罗于1911年出版了著名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标志着现代科学管理的诞生。泰罗认为,“管理人员和工人之间这种亲密无间的个人合作,是现代科学管理或作业管理的基础”。泰罗在书中探讨了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人工作效率的问题,他把工人看作是受金钱驱使的经济动物,因此他认为采用工作定额、计件工资、超额奖励的物质手段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这与当时强制性劳动制度比较是一个极大的飞跃。

泰罗制管理理论是人类第一次尝试以科学的、系统的方法来探讨管理问题。列宁在分析泰罗制时就指出,它一方面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是榨取工人血汗的“科学制度”;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系列最丰富的科学成就。因此,西方国家至今仍然非常重视“泰罗制”的研究。

2.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亦称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理论是通过“霍桑试验”之后形成的一种专门研究人们需求、动机的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C.E.Mayo)。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工人生产效率的高低,不完全取决于物质条件的优劣,还同人的心理因素有关,同个人在集体中的融洽性和安全性有关,就是说人群关系对生产效率有很大的影响。这一发现,为行为科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3.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行为科学家马斯洛(A.H.Maslow)在1943年所著的《人类动机理论》和后来所著的《激励与个人》等著作中,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而动机又是需要引起的。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这需要由低到高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只有当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时,才会产生高一级的需要。一般来说,需要程度的大小和需要层次的高低成反比,也就是说,需要层次越低,程度越大。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组织的管理或经营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人们在不同的时候、不同条件下的需要是不同的。人们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会直接影响到工作情绪和工作成绩。因此,组织应当设法尽可能地把员工的个体需要同组织的目标结合起来,并尽可能满足职工正当合理的需要,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三)搞好员工关系的方法

要实现公共关系的既定目标,就必须首先搞好员工关系。搞好员工关系的前提,就是力争了解员工的需求,对员工合情合理的需求应尽可能满足。我们将员工的需求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质需求,另一类是精神需求。

1.重视员工的物质需求

员工的物质需求,主要包括工资收入、福利待遇等物质利益。

工资收入,它既体现了组织对员工的认可程度,又是员工基本生活的一个保障,所以组织对此必须加以重视。首先在时间上要得到保障,其次要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使职工的收入不断有所增加。当然,我国目前员工的工资水平不仅取决于本组织的经济效益,而且取决于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因而,组织对于员工的物质奖励渠道还要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充,如福利待遇。

福利待遇是员工物质利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企业的效益如何、员工的物质生活水平如何,主要体现在福利待遇上。福利待遇包含很多内容:如员工的住宿、医疗、子女入托上学、伙食、员工工作环境等。这些方面如果解决不好,会给员工带来后顾之忧,由此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重视员工的精神需求

合理的经济报酬是调动组织成员工作积极性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光有这一点还不够。因为人是社会的人,人的需求中还包括精神方面的需求,一旦人的物质利益获得了基本保证之后,精神上的需求就成为主要的需要。员工的精神需求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信息共享,参与组织决策,由此体现员工的个人价值以及主人公的地位。

在美国的成功企业中,对取得良好员工关系的公共关系工作的经验是:让员工分享信息和参与决策。美国夏威夷东西方研究中心有一份取名为“今日中心”的内部通报,它每天出一张16开大小的小报,报道研究中心当天的活动,目的是让全体员工知晓组织的情况。一些成功企业还在内部安装闭路电视,让组织的决策者有机会经常与员工进行“可视电话”,并且让员工及时了解本组织信息。美国的一些州政府和大企业组织还通过一些新法规的制定和实施,逐渐扩大职工权力,促使组织成员参加决策。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参照国外的经验,在重视员工精神需求方面要做到:

(1)与员工共享有关组织的信息。信息分享,是唤起员工主人翁意识和对其地位确定的一个重要手段。尊重员工分享信息的优先权,使员工在信息分享中与组织融为一体,形成信任与和谐的气氛。目前,在我国一些企业中,已经比较重视这一公关手段。有的企业专门开辟了“企业信息栏”,将企业的动态和信息公之于众,使员工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政策及发展方向,并进而产生一种归属感和向心力。

(2)让员工参与组织的决策。让员工参与决策,其本身就表明对员工个人价值的肯定,它能使员工站在组织的立场考虑问题,形成员工的主人翁的意识。

(3)使员工定期接受培训。对于员工来说,培训不仅仅是一种福利,更是一种自发和自我提升素质的迫切精神需求和更新知识的需求。而对社会组织来说,培训员工一方面是提高职场竞争力的一种必须手段;另一方面,也是对员工职业生涯的科学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