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公众的特征与公共关系活动的多样性

公众的特征与公共关系活动的多样性

【摘要】:(二)群体性公众是由个人或组织组成的群体,是与公共关系主体发生联系并以特定的角色出现的。公众群体随着问题的产生而形成,随着问题的解决而自然消失。这是由公众内部的组织之间和个人之间因相互利益关系不同而显露出来的多样化、多层次所决定的。信息传播、广告新闻发布、形象效应等公共关系工作和公共关系技巧都是利用了公众的可导性这一特点。

(一)广泛性

任何组织都不能孤立存在于社会之中,都必须因面临共同问题而与其他组织发生联系,产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成为另外一些组织的公众。任何个人,只要同一定的社会组织在某一共同问题上产生相互关系、影响和作用,就成为这一社会组织的公众。

(二)群体性

公众是由个人或组织组成的群体,是与公共关系主体发生联系并以特定的角色出现的。正是由于某个共同的问题而把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联结在一起,形成了公众,所以,公众都是以群体的形式出现的。例如,消费者就是因为购买某种商品而具有的特定的角色,但购买商品的人不可能只有一个,因而具有群体性。

(三)同质性

公众的形成是因为公众成员遇到了共同问题,是具有某种内在共同性的群体。公众的形成,是因为社会成员遇到了共同的社会事件或共同的问题,而且该事件或问题对他们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当某一群人、某一社会阶层、某些社会集团因为面临某个共同问题而发生内在联系时,便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会组织的公众。这种内在共同性即是指相互之间的某种共同点,比如面临的共同问题、共同的意识、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需要、共同的目标等。

这样的共同点,使一群人或一些团体表现出共同或类似的态度和行为,如在某歌星演唱会上,为歌星欢呼或疯狂的观众;在足球体育比赛中,不同队伍球迷之间的互相诋毁等,这些都是公众具有共同性的体现: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各行各业,但共同的兴趣、爱好使他们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歌星或演出单位、球星或某足球协会等社会组织或利益集团的一类公众。了解和分析一个社会组织面临的具有不同面貌和外在特征的公众,把握他们的内在共同性,在实际的公共关系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可变性

公共关系要处理的公众群体,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公众的构成、数量、态度、行为和作用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公众群体随着问题的产生而形成,随着问题的解决而自然消失。比如,百货商店每天接待的大批顾客,他们都带着“购买日用消费品”的共同问题,从而形成了这家商店的消费者公众群体。这些顾客买到了如意商品,离开商店,那么由他们组合而成的公众群体也就自然消失。但其中有部分顾客发现自己购买的商品有质量问题,回到这家商店来交涉,则彼此毫无关联的顾客因“商品质量不好,要求退换、补偿”这样一个共同问题而联结起来,形成了商店的公众群体。等到商店解决了他们的问题,保障了他们的利益,令这群公众满意而归,这一公众群体又随之解体。

(五)多维性

公众存在的形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多样的,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一些社会团体或社会组织机构。即便是同一类公众,他们内部对问题解决的要求也不一定完全相同。这就导致公众的存在形式和公众层次呈现多维的性能。这是由公众内部的组织之间和个人之间因相互利益关系不同而显露出来的多样化、多层次所决定的。公众的多样性,决定了沟通方式和传播媒介的多样性。

(六)可导性

由于公众的态度、动机和行动受到个体和环境两个因素的影响,所以公共关系主体经常借助于对环境因素的改变来达到逐渐影响公众态度和行为的目的。也即让有利于主体的公众行为发生和防止不利于主体的行为出现。如果没有公众的可导性,公共关系工作就失去了意义。信息传播、广告新闻发布、形象效应等公共关系工作和公共关系技巧都是利用了公众的可导性这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