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经济条件对公共关系的影响

经济条件对公共关系的影响

【摘要】: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最根本的特点是工业社会化大生产,这种社会化大生产取代了封建社会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生产日趋社会化、专业化,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整个生产活动都是社会化的,人们生产的产品不再是自足,而是主要用来交换以实现其价值。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有另一种良好的社会关系和条件来保护或者改善这种交换关系。因而,公共关系的产生和进一步发展有赖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是公共关系产生与发展的经济根源。科学意义上的公共关系不可能在经济落后的封建社会中产生,它只能产生于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经济形态最根本的特点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背景下,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场所,家庭是最基本的生产单位,一家一户,男耕女织,各家各户自己生产、自己消费,产品极少交换,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人们终日封闭在由家族、乡村组成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中,处于一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中,商品经济的落后,限制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情形下,公共关系既无产生的基础,更无发展的需要。

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最根本的特点是工业社会化大生产,这种社会化大生产取代了封建社会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生产日趋社会化、专业化,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整个生产活动都是社会化的,人们生产的产品不再是自足,而是主要用来交换以实现其价值。市场交换实现后,人们生产的产品和劳动才能得到社会承认。于是,无论是个人或者社会组织,只有通过自觉的努力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才能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这是因为:

第一,在现代社会中,商品交换关系的畅通与稳定,对于社会组织来说具有生死攸关的作用。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有另一种良好的社会关系和条件来保护或者改善这种交换关系。公共关系的应运而生,旨在为各种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通过沟通与交流来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良好关系。

第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当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时期,在商品流通和交换中出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重大转变。为了适应这种新的转变,工商企业客观上需要一种良好的公共关系作为保障,从而最大限度地争取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理解、信任、支持与合作。

第三,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使商品的供给大大丰富起来,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开始从满足基本需要为主转向以满足选择性的需要为主。因此,一方面,商品生产者即企业和社会组织只有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在公众中树立良好形象,才能赢得广大公众信任和支持,从而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相互沟通和了解也变得更加迫切和必要,双方都需要通过良好的公共关系状态来适应这种深刻的变化。

第四,商品经济的发展又会促使社会分工的深化,各种生产部门、服务部门和管理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特别是现代经济格局的出现,客观上要求企业放弃那种带有浓厚自然经济色彩的“小而全”或“家族式”的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在不断提高本企业专业化的同时,建立跨行业和跨地区的横向经济联系,从而在相互合作、相互促进中求得共同发展。而这样一种相互联系与合作的关系,必须通过一种现代公共关系的经营管理方法来建立和维持。因而,公共关系的产生和进一步发展有赖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