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及其优化

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及其优化

【摘要】:如在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公共关系活动,其主体在实践中仅局限于服务性的组织,如酒店、宾馆等第三产业。(二)公共关系客体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目标公众称为客体,是影响和制约社会组织的一个要素,也是社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因素。21世纪的今天,公共关系客体的范围已经扩展至各领域、各阶层、各个不同的行业、各国政府及其他组织。公共关系主体、公共关系客体和公共关系传播一起构成了公共关系的三大基本要素。

公共关系在协助社会组织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通常是通过日常和专题这两种公共关系实务来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在活动中,包含着三个基本的要素,即公共关系主体、公共关系客体和公共关系传播。

(一)公共关系主体

公共关系主体也称社会组织,其内容和性质是多种多样的。就社会组织的内容来讲,有公益性组织、盈利性组织、服务性组织和互利性组织等;从组织的性质讲,有政府组织、企业组织、教育组织、民间组织等。社会组织在开展公共关系活动时,其自身始终是公共关系的主体角色,排除了个体作为公共关系主体的可能。

社会组织作为公共关系主体虽然是公共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但在实践中,由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组织的公共关系活动不是一下子全面铺开的。如在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公共关系活动,其主体在实践中仅局限于服务性的组织,如酒店、宾馆等第三产业。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门的进一步打开,国外先进的公共关系理论的传入,使中国的公共关系实践不断丰富,理论不断深化,公共关系主体已不再局限于服务业,各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学校甚至政府,都已成为公共关系的主体角色。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就是依靠公共关系的宣传将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申奥、申博热情传递给世界各国,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世界相信中国有这样的实力举办世界级的盛会。

(二)公共关系客体

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目标公众称为客体,是影响和制约社会组织的一个要素,也是社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因素。对于一个组织来讲,其面对的公众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将社会组织的公众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内部公众有员工(家属)、股东等,外部公众有顾客公众、社区公众、政府公众和媒体公众等。

社会组织对客体范围的确定也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本身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扩大的。比如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公共关系作为一门全新的学科传入中国,在运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当时的人们仅仅将第三产业服务的对象——消费者作为公共关系的客体,这在中国第一部反映公共关系实践的电视剧《公关小姐》中表现得非常明显。21世纪的今天,公共关系客体的范围已经扩展至各领域、各阶层、各个不同的行业、各国政府及其他组织。

(三)公共关系传播

公共关系与传播之间的天然联系,使传播在公共关系实务中成为社会组织联系客体的桥梁。传播是信息交流与共享的渠道,没有传播,信息的流动就不可能实现。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为改善与其公众相互关系的活动,如果缺乏信息传播的渠道,或者信息传播不到位,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目标就不可能实现。而且,公共关系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方式也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和传播技术水平的提高日趋多样化。

公共关系主体、公共关系客体和公共关系传播一起构成了公共关系的三大基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