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探析起—承—转—合法的应用

探析起—承—转—合法的应用

【摘要】:“起—承—转—合”法的思维模型较早运用于诗歌韵脚的格律中,如今,这种构思的思维模型常常运用到高中议论文的构思训练中。

“起—承—转—合”法的思维模型较早运用于诗歌韵脚的格律中,如今,这种构思的思维模型常常运用到高中议论文的构思训练中。“起”,第一部分,在文章的开头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或论题。“承”,第二部分,紧承“起”的观点,从表现、内涵、意义、原因等角度出发,或从正面或从反面阐述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对观点进行申述。“转”,第三部分,分三种情况:一是由正面论述转入反面论述叫“反转”;二是由反面论述转入正面论述叫“正转”;三是由正面论述进而转入更深一层意义的论述叫“进转”。“合”,第四部分,是文章全文的总结、综合,是全部论证的结束,既接住“转”的部分,同时也与“起”“承”部分遥相呼应。

第一,“起”:开篇。常见的方法有:

①开门见山,亮出中心论点。

②简叙一个故事或引用典故,由事到理,引出中心论点。

③简短、形象化地描写后,“秀”出中心论点,由形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

④提出一个问题,在自问自答中“逼”出中心论点。

注意:

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简洁明了,文字一般不要超过全文的八分之一;非议论性语言更要控制,叙述或描写不应喧宾夺主,即必须为提出论点服务。

第二,“承”:“承接”开篇的论点进入分析论证,它既由上文引出,又是进入“转”之前的必要一步。“承”得好,才能文脉顺畅,流转自如。常见的方法有:

①举出典型事例,进入事例论证。

②引用名人名言,或是阐发观点,进入道理论证。

③从正面或反面说起,为对比论证做好准备。

④先论浅层或揭出若干表象,造成深追待发之势。

第三,“转”:议论文充分展开论证,体现思想深刻性、新颖性的重要部分。如果只有“承”而缺少必要的“转”,文章势必显得单薄,缺乏深度。采用的方式大致有:

①由正面论证转入反面论证,或由反面论证转入正面论证,构成正反对比结构。

②由古及今,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由故事传说到现实社会,体现思维的多维和深刻。

③由现象到本质,由浅表到深层,构成递进结构。

④由问题的分析到问题的解决,构成递进结构。

第四,“合”:补充、归纳、总结、回应、深化。具体的写法有:

①总结照应,点题归纳。

②以精辟隽永或是富有哲理的语句作结,启人深思,让人回味。

【名家例文】

谈骨气

吴晗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这篇文章中,作者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是“起”;接着引用孟子的话阐释“骨气”的具体含义,这是“承”;而后将骨气上升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层面进行论述,这是“转”;最后“合”的部分,文章又回到开头孟子所言,并且关联现代意义,以此作结。

当然了,运用任何一种方法的前提都是要保持头脑清醒,思路清晰,要充分考虑到理论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根据实际,灵活运用,尽可能地减小或避免“模式化”的负面影响。

【课后训练】

(2020年北京市海淀区一模语文试题,第23题)

丹麦设计师瓦格纳设计的“Y型椅”,既汲取了中国明式圈椅外形和意蕴的精髓,同时又体现了北欧设计的简洁思想。中国味与北欧风的完美融合,使得“Y型椅”成为现代家具设计中的经典之作。

从美洲传到中国的辣椒,最早只是被当作盐的代替品。后来中国人创造出了许多“辣味十足”的美食,辣椒成为中国烹饪的重要食材。而今,有些“辣味十足”的美食已经跨出国门,走向世界了。

由此可见,不同的文化可以相互借鉴、融合、发展。

请以“文化互鉴”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不少于700字。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语言得体。

【审题指导】

第一,举例:丹麦设计师吸取中国明朝椅子=中国外形精髓+外国简洁思想=经典;中国吸收辣椒=外国调料+中国厨艺=当代中国美食。

第二,结论:不同文化可以互鉴、融合、发展。借鉴、融合、发展是递进关系,三者构成文化互鉴。

第三,要求:以“文化互鉴”为核心。

第四,命题者倾向:肯定。

对“文化互鉴”的理解是本题的重点和难点。通过阅读提炼材料,学生需要知晓“文化互鉴”的内涵,并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亮明观点,即“起”;分析论证可承接核心概念,进行正向说理,列举古今中外文化互鉴的事例,肯定文化互鉴的意义,即“承”;为了丰富说理层次,还可进行反面论证说理,提出拒绝文化互鉴则不利于国家发展的分论点,即“反转”;最后总结全文,回扣材料,即“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