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金山: 上海屋檐下》导演艺术评述

《金山: 上海屋檐下》导演艺术评述

【摘要】:令我出乎意料的,是本书中竟然还收录了2007 年上海演出《上海屋檐下》的导演王筱应体良之约专写的一篇排戏随想专文和几篇资料。本书还记录了青艺《上海屋檐下》演出过程中一件恶事。体良说,出版社承认这是一本好书,并已做了编辑处理。

刘厚生

蔡体良同志今年(2009 年)8 月间,夹着一包不算很厚的原稿复印件,光临舍下。他告诉我,早在1995 年时就编写了这本名为《金山〈上海屋檐下〉导演艺术》的书现在将要出版,要我写几句话。他说,当年看过这个戏演出,又同剧作者、导演都较熟悉的人不多了,你义不容辞。我想了想,虽然对书的内容还不详知,但出于对《上海屋檐下》这个戏的热爱和对前辈的尊敬,确实是不应推辞的。

当把书稿翻阅一通后,我吃了一惊。这是一本很专业,内容分量很重的好书,体良为什么压在手边多年不出?似乎要藏之名山?我一边读,一边产生不少联想

人们都知道,《上海屋檐下》是戏剧前辈夏(衍)公早在1937 年写的代表作,现在已成为中国话剧真正称得上经典的保留作品,但又是一部相当难演的高品位作品。几十年来,各地话剧院团的演出不算很多,却是不断。1937 年8 月夏公写出后,上海业余实验剧团排成此剧,却在公演前两天因上海八一三战事爆发,未能演出。不久,大批上海剧人西去战时首都——重庆。1939 年1 月,重庆以“留渝剧人”名义首演此剧,参演的人大都是上海旧人,主演者是赵丹,还有王为一、叶露茜等。我那时也是内迁重庆不久的国立戏剧学校的学生,幸运地看上了这台戏。真不知道70 年前看过这次演出的老观众如今还有多少了。

1956 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出由金山同志导演的《上海屋檐下》时,我还在上海,未调北京,1980 年复演时我才拜观。就我见闻所及,青艺上演的《上海屋檐下》应是多年来这个戏的最佳演出版本。原因不仅在于包括杜湃、石羽、路曦等大名家在内的演员阵容,更重要的是金山导演。金山有着丰富的上海生活经验,而且他在上海生活的时间正是剧中所描绘的阴沉压抑时期,即抗战前的几年。金山又是老地下党员,长期追随夏公,在他的领导下工作。作为话剧艺术家,他更是激情满怀,极富想象力又熟谙技巧的演员兼导演。由他来导演的《上海屋檐下》可说是具有先天的优势,不可能不成功,事实上果然成为青艺的优秀舞台花朵之一。

应当感谢当年青艺的工作制度。他们把金山在1956 年初排这个戏时对全剧的导演阐述和1980 年复排时的多次谈话全部详尽地记录下来,并且保留至今。金山的阐述和谈话表达了他对剧作的深刻理解,对剧作和作者的深厚感情,更清楚显示了他的导演思想、意图、具体安排以及对演员对舞美的细致要求,其中有着十分精彩的思想火花和艺术哲理。比如他在导演阐述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说:“从导演的角度,我首先希望老演员在舞台上要真诚,不能巧来伪装自己。”说得多好!真诚是一切艺术的灵魂,适用于一切演员,而他这里却首先寄希望于老演员。因为老演员经验丰富、善于技巧,很容易走近路,他的意见是有针对性的。金山在阐述和谈话中的各种看法、意见,不仅对今后导演《上海屋檐下》的导演们可有直接的借鉴作用,我以为对任何导演导任何戏,都会有间接启发或领悟,有参照作用。而这也正是这本书的主体价值。即使因他的思想触发出你们的不同甚至反对意见,也是有价值的。

我还想提一提我读此书的另一点感受。我觉得,现今话剧工作者和爱好者,通过本书还可以领略金山作为话剧史上一位重要艺术家的性格、修养乃至待人接物的精神风采。金山为人直率爽朗,既有早年话剧家们那种豪迈热情,又有地下党员那种细心和勇敢。他是艺术家,又是组织工作者。他有很高的成就,也有其局限和欠缺。这本书不是金山传,但这里记载着他中年和老年两次排同一个大作品的重要艺术活动,记录了他亲口说的许多有关中国当代舞台美术论稿艺术创造的话,显然带有一定的传记性。能够从多方面去接近这样一位先贤,更亲切地缅怀前辈,我以为是很有意思的事。

20 世纪80 年代,中国戏剧出版社曾出版过多种优秀剧目的资料集,一套“舞台艺术丛书”,如《〈茶馆〉的舞台艺术》《〈风雪夜归人〉的舞台艺术》等,其性质属于比较完整的艺术档案。本书基本上也可归于这一类,但又有较大开创之处:一是本书除收入剧作者夏公三篇短文外,还收有体良同志一篇题为《螺蛳壳里做道场——论金山〈上海屋檐下〉的导演艺术》的长文;二是收了跟随金山同志工作的郑平同志的回忆文稿,以及2007 年上海话剧中心演出《上海屋檐下》的几件资料。这是本书特色。

金山作为导演深入阐述了《上海屋檐下》,而体良作为评论家又深入阐述了金山。不是一般两三千字的评论,而是下了很大功夫写了约3 万字的大作(因此体良不仅是本书编者,更是作者)。我无力再来阐述蔡体良,但是他说:“《上海屋檐下》舞台的二度创造,我认为是一部承继和发扬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力作。”接着又进一步说:“《上海屋檐下》的舞台,是将传统现实主义作了淳朴的诗化和升华。”这是他整个文章的出发点,对全剧的艺术定性,我是同意的。我认为当前戏剧舞台上新潮盛行,虽是百花齐放,但传统现实主义仍是不应动摇的主流。这样的书,不仅作为档案文献供备查之用,也应有其现实意义。

令我出乎意料的,是本书中竟然还收录了2007 年上海演出《上海屋檐下》的导演王筱应体良之约专写的一篇排戏随想专文和几篇资料。看来同青艺金山的戏并无干系,但看下来却觉得可以引发读者产生某些联想,开阔艺术视野,做些比较,我是相当欣赏体良为这类书创下这个先例的。

本书还记录了青艺《上海屋檐下》演出过程中一件恶事。我这里原无必要提及,但一想到此事,总要怒火中烧,要在这里先点出一下。那就是1964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前,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上面有人为整所谓“四条汉子”,先向夏公开刀,竟然下令青艺演出三场《上海屋檐下》,明确说明,这是为了要批判夏衍的这个“坏戏”。硬逼演员像没事人似的演出已被宣布为“黑线”的坏戏,真是话剧史上的亘古丑闻。我不知道此事当时的“创意”者和批准者现今如何想法,如果还在世,我希望能有真诚的悔悟表示。

体良编写的这本书在积压多年之后终于出版,值得祝贺。祝贺也带来感慨。体良说,出版社承认这是一本好书,并已做了编辑处理。但仍然犹豫多年后,终因机制变革,不是赚钱书而被退稿,作者当年又无力自费出书,因而拖延至今。还是作者多方筹款才得以瓜熟蒂落,修成正果。这样的书肯定不是畅销书,出版社要企业化,难怪,作者贫困无钱更无奈。那么今后这类“叫好不叫座”的书难道只能等着作者打工攒钱或者发横财才有出路吗?该谁来管管这类苦事呢?

明年(2010 年)是夏公110 年诞辰,后年(2011 年)又将是金山100 年诞辰。体良在此之际出版此书,是很有意义的纪念之作,值得赞扬。

2009 年10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