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舞台美术散论》:新时期发展轨迹优化

《舞台美术散论》:新时期发展轨迹优化

【摘要】:《散论》以其图文并茂、资料翔实、观点鲜明、涉及面宽的优势,对研究新时期舞台美术,乃至整个戏剧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对当前舞台美术创作实践也有参考和启迪作用。《散论》重点写的是新时期舞台美术,但也回顾了我国舞台美术,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散论》就“散”在从不同侧面、不同视角、不同层次,全方位地去审视新时期舞台美术的种种现象,构建了作者关于舞台美术整体上的理论思考。

薛殿杰

舞台美术这块被出版界冷落和遗忘多年的角落,最近有了一点改观。武汉刚出版了一本《中国当代舞台美术家研究》。北京的戏剧评论家蔡体良先生,也是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刊《青艺》和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刊《舞台美术家》的主编,将他进入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散见于杂志和报纸的二十多万字的有关舞台美术的评论文章结集,取名“舞台美术散论”,由奥林匹克出版社出版。读了这本书,作为从事舞台美术多年的从业人员,很为出版社对舞台美术事业的关怀而感动,因为我们深知出版这类学术著作往往是要赔钱的。我为舞台美术界又添了一本好书而高兴。

我国的戏剧很古老,它保留了东方古国的传统戏剧;它又很年轻,本世纪初从西方传来了不少新的戏剧品种,而且在中国的土地上扎了根。而与戏剧密切相关的舞台美术也是既传统又现代,充满了东西方文化交汇与碰撞的意味。《舞台美术散论》(以下简称《散论》)真切地记录了我国舞台美术,特别是新时期以来舞台美术飞速发展的嬗变轨迹。正如该书作者在后记中所说:“针对新时期以来的舞台美术创作,表达自己的直观、直觉性的看法,而且都有针对性。针对具体的演出、具体的舞美作品和具体的舞台美术家。”多数文章都是在观剧之后趁“热”写下的,这次出版时作者保留原样,有意立此存照。新时期舞台美术的巨大变化是毋庸置疑的,戏剧观念的突破和创新,我们往往从舞台美术的变化中先觉察出来。这是因为舞台美术最具直观性,也更具前卫性。《散论》有四十多幅舞台设计图,又都是舞台美术家应作者之邀亲自为该书作的插图,是很珍贵的。《散论》以其图文并茂、资料翔实、观点鲜明、涉及面宽的优势,对研究新时期舞台美术,乃至整个戏剧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对当前舞台美术创作实践也有参考和启迪作用。

《散论》重点写的是新时期舞台美术,但也回顾了我国舞台美术,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作者将新中国成立以来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分为前后两期。本书对前期舞台美术做了客观而中肯的评价。前期舞台美术创作“走向了正规化,积累了较多的舞台实践经验和做了基础性的理论建设,并渐渐形成了一支行当齐全、有创造素质的专业队伍”,“留下了一批至今仍值得鉴赏、保留的作品”,“在整体的戏剧文化氛围里,舞台美术在扬弃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气候,有了自己的风貌,也在寻求新的突破”。新时期舞台美术的巨大变化源于新时期戏剧的多元化走向。舞台美术的首要任务是创造舞台的演出形式,营造充满诗意的空间,进而揭示戏剧的思想、感情、情趣,乃至含有哲理内涵的底蕴。在舞台美术造型语言和手法的选用上,舞台美术家有了多向性选择的自由,创造意识的主体性有了新的觉醒。正如作者指出的那样:“意写与描真、虚拟与写实、表现与再现、抽象与具象、幻觉与非幻觉、象征与模仿、变形与逼真、心理空间与物化空间等,都可以被鲜明地创造和运用。”舞台假定性功能和非幻觉因素的张扬是新时期舞台美术呈现多元综合的重要支撑点之一,作者结合具体剧目在多篇文章中对此进行了深入反复的研讨。

《散论》的特点在于“散”,优势也在于“散”。从剧种上说,重点是话剧,但有相当篇幅讨论的是戏曲,对儿童剧也发表了独到的见解。新时期以来的重大戏剧活动,各种调演、会演、交流演出、戏剧节,历届各种舞台美术展览,作者多有文章论述,其中对莎士比亚戏剧节有关舞台美术的论述尤为引人注目。作者热情地赞赏了那些成功的创造,指出“他们用当代人的思考,重新审视了莎士比亚戏剧思想,攫住了人文主义理想的美质”,但也尖锐地指出其不足,如“对莎士比亚文化的积累还不厚实,创作中显示出某种匆忙感,尤其对人文主义思想的积极因素的开掘和人物性格复杂、多重色调的把握,还显得生硬和偏颇;对两种文化交接、碰撞点的选择以及融合的程度也有人为的肤浅的痕迹”,“还拘于盲目提供形式而缺乏戏剧思想之间的共鸣”,“还缺乏蕴含舞台心理联系的力度”等。多数文章是针对具体舞台美术作品的,针对性强,有感而发,言之成理。回忆我个人当年在德累斯顿美术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时,从未听教授讲过成本大套的理论,都是结合具体剧目有针对性地启发、辅导。《散论》结合舞美作品实例,深入浅出地点评,比起讲那些玄而又玄的天书般的理论来,就像时下时兴的那样,可能更让人看得见、摸得着,更易于理解。这一点,正是《散论》的优势。

还有相当篇幅是针对具体舞台美术家的,对他们创作路数进行梳理,从中悟出某些带有理论思考的东西来。如对老、中、青三代舞台美术家的跟踪,张正宇、陆阳春、陈永倞老一代舞台美术家,是我国现代舞台美术事业的开拓者。没有他们这批奠基者,也就没有新时期舞台美术的今天。张正宇主张“艺术要做到干净、简练而又机趣无穷,意境深远,引人遐想,印象鲜明,才为上乘”,再看他五六十年代参与创作的《抓壮丁》《纸老虎现形记》等佳作,至今仍是舞台美术领域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对新时期舞台美术家中的一批中、青年,作者也有专门文章做重点评介。

有关科技对舞台美术创造的影响,模型在舞台美术创造中的运用,特别对舞台灯光的魅力,作者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凭借其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灯光专业的优势,论述舞台灯光的文章掷地有声,指出“灯光必须以表现人物、塑人物的灯光造型为第一,烘托气氛、节奏、时空感的灯光造型为第二。而且要达到二者的统一”。作者提出“要防止舞台灯光特殊效果的滥用”,要“用得少而精,精在于切题,露在要处藏其全”。

《散论》就“散”在从不同侧面、不同视角、不同层次,全方位地去审视新时期舞台美术的种种现象,构建了作者关于舞台美术整体上的理论思考。贯穿其理论思考的核心,是整体性,是艺术如何“用整体向全世界说话”。他说:“尽管当前戏剧舞台上演出观念层出不穷,形式花样不断翻新,所谓已进入多元化、多极化、多样化、多层次化的戏剧世界。然而,舞台用整体去说话、去表现,仍旧是一条重要的美学原则,仍旧有它的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为此,作者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舞台设计家要有“导演意识”。要求舞台美术家要有把握和驾驭剧整体的功力。去年十二月在我国举行的北京国际舞台美术讨论会上,英国著名舞台美术家柯尔泰先生就明确地说:“舞台美术家要把自己当成导演。”著名导演艺术家焦菊隐先生也曾说过:“一出戏的演出成功与失败,舞台美术几乎是起着一半的决定性作用”,“起着半个导演的作用”。另一位导演艺术家徐晓钟先生说:“‘导演构思’不是‘导演的构思’”,我理解这句话,不仅仅是出于导演的谦虚,和参与二度创作的其他主创人员一样,舞台美术家的参与和合作,对导演构思的最后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不纳入导演构思的舞美创作,越是创新,将越失败得不可收拾。舞美创新的成功,首先在于它准确而有分寸地找到自身在综合艺术中的恰当位置,整体性地去把握全剧。

总之,《散论》的出版,又为舞美理论园地增添了一朵新花,一片绿叶!

1995 年5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