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舞台世界中的奇妙:Wysiwyg现代灯光设计师专用软件教程

舞台世界中的奇妙:Wysiwyg现代灯光设计师专用软件教程

【摘要】:马路、周子庆先生的《Wysiwyg 现代灯光设计师专用软件教程》一书,是比较专业的书,无论从灯光设计的视角,还是从电脑软件方面的切入,需要阅读的人只是“一小撮”,很小众。因此,《软件教程》的编写与再版,可谓应运而生,生逢其时!《软件教程》也给灯光设计者打开了那一道“帷幕”,提供了新的设计观念,提供了可以这样或那样的可能性。舞台排演和演出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与软件设置的程式化矛盾,始终会阻碍我们的创造。

马路、周子庆先生的《Wysiwyg 现代灯光设计师专用软件教程》(以下简称《软件教程》)一书,是比较专业的书,无论从灯光设计的视角,还是从电脑软件方面的切入,需要阅读的人只是“一小撮”,很小众。然而,它的“产品”的影响力、受众面,却很强、很广,又十分普及和大众化。在当代的视听艺术越来越丰富多彩、多元、多维化的今天,我们的艺术舞台、艺术媒体、大型文体演出平台和五光十色的娱乐场所,都有“产品”活跃的“身影”。她就是打造当代灯光设计形象的“软件”,或者说是形形色色演示创造中核心的部件,我把她比喻成心脏,比喻成灵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颠覆了我们传统的工艺手段,颠覆了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创造,颠覆了我们艺术的伦理和观念。她在以艺术为核心的创造领地上,插入了一面几近于后现代工业化的旗帜,并熠熠飘扬,让我们不得不仰起头来,刮目相看。

在舞台科技上,我只能说自己是业余的行家。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深深地感受到,我自己的认知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了,几乎已被挤到边缘了。面对这个发展的态势,我感到了一种危机。虽然我主观欲望上一路小跑,也是想紧跟前沿,但已显得相当吃力了。

舞台美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除了戏剧和美术两大板块,还有舞台科技。当代的舞台科技,宛如一匹黑马,闯进了辽阔的舞台空间,已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以舞台艺术为代表的当代种种艺术的发展,一个不能回避或绕开的创造手段的问题,就是如何面对舞台科技的渗透、参与、运用。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光电科技迅猛发展,几乎已经“入侵”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同时也步步为营,不断地“进军”舞台创造的领域。不管我们的艺术家们愿意还是不愿意,不管它的科技手段能适用还是尚不能适用,它都熙熙攘攘地涌上了我们的舞台,拥抱了我们的艺术家,这是始料未及的。这种状态,要是在三四十年之前,可能会让我们的艺术家们感到惊悚。

然而,半个多世纪之前,捷克著名的舞台设计家约瑟夫·斯沃博达曾有过“预言”。当时他已经预感到,未来舞台科技的发展,将会“干预”艺术的创造。他说“光和投影将替代传统的布景和颜料的创造手段”等。虽然,他说得“虚”了一点,但他的“预言”,随着光电和电子科技的发展,很迅猛地变成了现实。而今舞台设计一步一步向前,已经开始迈上了由“电脑”替代“人脑”的台阶了。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也在20 世纪70 年代末,站在科学家的视角,发表了前瞻性的论文《科学技术现代化一定要带动文学艺术现代化》。他指出:“我们应该自觉地去研究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的规律。不但研究规律,而且应该能动地去寻找还有什么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可以为文学艺术所利用,使科学技术为创造社会主义文艺服务。我们也要在这个领域走到世界前列。”他也断言:“可能出现文艺新的形式。”(1980 年在中国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发言)

无论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他们前沿性的科学理念,高瞻远瞩的视野,都有相互的认知性,英雄所见略同也!他们都为现代舞台科技描绘了未来发展的美丽蓝图,也为艺术舞台的创造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的梦幻般的大门。因此,《软件教程》的编写与再版,可谓应运而生,生逢其时!针对此书,作为“旁观”的阅读者,它给我的启迪,或者说它对于调整我可能已落伍的理俗,是颇有意义的。

首先,当代舞台(艺术)科技的特点:一是发展空间较快;二是极具市场化的色彩;三是未来的不可确定性。所以,我认为总的向前发展的方向,是不可逆转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舞台科技不可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它必然推进艺术的创造和创新。固然,艺术创造有它自身的规律、自身的原则和自身的语言,但它也是在创造中吐故纳新,新陈代谢,吸取或包容了更多有利于它“健康”的创造元素和手段,当然也包括科学技术的元素和手段。《软件教程》中,大量列举的艺术创造的实例,就足以说明,设计者已将科技的语言,“转化”为可视且可操作的语言,形象地表述出来了。应用的科技,它带给舞台的不仅是简单创造,更是一种不可替代、不可重复的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的手段同样可以解读艺术表现的精神。也同样可以说,科技的手段渗透在常态的艺术创造中,往往产生颠覆的艺术效果,产生非常态的景观。当观众在观赏,还不能适应的时候,还没有咀嚼出味道的时候,也往往会觉得其“另类”,或认为其是对传统的亵渎,或认为其挑战得不到位。我认为,这类不适应和“阵痛”的“另类”感,往往孕育着艺术的创新,新的艺术形式的帷幕,正被徐徐打开。

《软件教程》也给灯光设计者打开了那一道“帷幕”,提供了新的设计观念,提供了可以这样或那样的可能性。因此,科技的应用,已跨越了不可抗拒的障碍,只有大胆梦想、勇于实践、顺其发展,洋溢着生命的、鲜亮的艺术创新,那它成功的概率、空间,才会越来越大,遨游天下。

其二,我们经常会遇到艺术创造与科技应用的关系问题。在影视创作领域,其关系已梳理得很顺了,但在舞台艺术的平台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如此。特别是在传统艺术的舞台上,其本身的艺术程式已“约定成俗”,比较“顽固”。它有自己的创造语言,常常表现出种种“排外”倾向。所以,艺术与科技两者之间,如何匹配,如何结合,如何在表现语言和样式上形成统一,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艺术效果,就需要下较大的功夫了。

例如我国传统的戏曲舞台,它的舞台有“假定性”语言,独辟蹊径,独树一帜,已经十分成熟了,已经被广大观众所认同,成为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它才是真正称得上“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如果打破它的舞台景观的程式,割裂它与“唱、念、做、打”等相匹配的架构,否定整体舞台演出空间的气场,纯粹地让科技的手段来装扮,来替代,来主导,那么这座艺术大厦肯定要倾斜,变得不伦不类,非驴非马了。《软件教程》内关于虚拟空间的设置,节奏的变化,调度的整合等预置的设计,在教学上是可以示范的,在实际操作中,则又是另一种景象了。

艺术创作与科技手段两者的关系,简言之,是孪生兄弟的关系,是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关系。舞台排演和演出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与软件设置的程式化矛盾,始终会阻碍我们的创造。所以,电脑程序的设计,与表演者现场的创造,需要高度配合、默契和同步,是极需关注的。我认为,就戏剧舞台而言,表演者是舞台的主宰。舞台艺术的观赏性,是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创造中所蕴含的审美价值。而软件程序正好相反。它严谨的科学性并不是所有艺术创作都能够相呼应的。这正是艺术创作与科技的矛盾与困惑。因此,从这个视角上说,艺术创造还是第一位的,科技手段是辅助的。它们是主与次的关系,乃至主与仆的关系。眼下,它们的关系还不能被彻底地颠倒。我认为,包括舞台科技的应用在内的舞台美术创造,是为以表演为核心创造的舞台艺术服务的。过度、错位的包装手段,是有害无益的举措,它进不了真正的创造层面,也创造不了有生命的艺术的核心价值。

第三,《软件教程》作为舞台科技类的前沿工具书,它的价值无疑也是“前沿”的。尤其是对于从事灯光艺术的设计师,这本书更是值得参考和阅读的。无论是在常见的框架式的传统舞台上搞设计,还是在广场的晚会,或大型文体的场景,或艺术类等环境中搞创作,这本书都存在着应用的价值。打开思路,更换理念,让科技之“手”,替代你的手工劳作。巧妙的、合理的、艺术化的科技应用手段,不会否定手工劳作的重要性。条条道路通罗马,同样,种种创造的手段,也能通向艺术的殿堂,到达美轮美奂的艺术世界。

进而说,《软件教程》也是名副其实的教科书。教科书的功能,是让使用者较快速、较正确地掌握这门专业知识,继而导向和指导实际的应用。粗略一阅,我觉得本书主要倾向在应用的平台上。书中大量的舞台演出的实例,包括植入的图片,给使用者充分提供了直觉、可观的形象,搭建了软件设计和实践兑现的通道。我认为,软件创作的设计和实际的应用之间是有一定距离的,需要有一个纽带,有一个弥合的过程。视频上设置的3D 或虚拟的空间,十分灵活,十分灵动,但在演出场地上,不是一下子就会适应的。舞台是综合性的,它更多地体现在各种创作元素有选择的组合上,各种表现手段有节制的展现上。《软件教程》不可能包罗万象,还需要我们“人脑”去校正、去整合、去提炼成我们乐意观赏的、有一定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艺术与科技,在各自的创造领域中,都有各自的价值观念,都有自己发展进程的坐标。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创造,已成了势不可当的潮流。《软件教程》的编写者,可以说是敢于迎着风帆的“弄潮儿”,或者说,他们在信息网络化的时代,让艺术舞台的创造,破墙推框,除旧布新,不落窠臼,去迎接时代的挑战,令人羡佩和赞许。

总之,《软件教程》的再版,给我们提供了教学上的范本。虽然,舞台科技刚迈出了第一步,但它像一道亮光,鼓舞我们继续行进。从教学平台上来说,它是新的课题,是新生的事物。未来需要走的道路很长,未来需要探索的空间很开阔。我们刚刚进入网络信息的时代,刚刚跳入知识的海洋。我们很难预测未来的世界,也很难想象未来的舞台。我相信,大千世界,变幻莫测,会越来越奇妙;我也相信,舞台天地,色彩缤纷,会越来越精彩!

2013 年3 月13 日于京城架松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