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禺我首先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和戏剧界人士,向同志们表示祝贺,祝贺中国舞台美术学会成立了。现在可以说,没有舞台美术就没有戏剧。这些论文,数量不少,质量也不低,这在中国的舞台美术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一件大事。国外舞台美术家到中国来,他们就喜欢看我们中国的演出、中国的导演处理、中国的舞台美术家的创造。再就是我们要搞舞台美术史,西方和中国的舞台美术史。......
2023-07-15
读乐国庆先生的《舞台美术论稿》(以下简称《论稿》),既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也是一次“痛苦”的遭遇。按时尚的句式:快乐并痛苦着……愉快是较容易表述的:此书给我一次“共鸣”的机会。在当代戏剧理论的园地里,舞台美术这一块不太大的理论角落,并没有被人们遗忘,还有人在耕耘,并开花结果,在戏剧的大家庭里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国庆的《论稿》就是见证之一。这是值得我们高兴的事。随之而来,我的“痛苦”是:给我提出了不少既是老的、却依然是新的话题,重新让我思考,重新让我辨析。它撞击了我脆弱的、单薄的理论围堤,我不得不重新去梳理自己的理论思考,重新认识自己的理论框架。我一下子踌躇起来,很难一下子进入自己的理论语境。这种“遭遇”或“尴尬”,无疑对我来说是一次挑战。
读《论稿》,就我自己直觉的感受,说三点。
第一,关于“非景观”概念的认识。虽然这是老话题,但一直是理论上的死结。尤其是在戏曲艺术的舞台上,景观与非景观、幻觉与非幻觉、写实与非写实等孰是孰非,争执不断。它们的艺术定位,既是创造的理念,也是表现的手段,都是相对存在,都是相互融贯,很难一刀切,很难黑白分明,不能以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公式来套用。例如从极致的景观到极致的非景观之间,就存在着大量的空间,变幻的、模糊的、捉摸不定的艺术空间。所以,舞台美术家在舞台样式和空间的创造与呈现中,无论是景观还是非景观,在舞台整体艺术形象中,都有存在的权利和观赏的价值,但必须与舞台整体艺术语言相匹配、相一致,才能焕发出艺术的生命。国庆所阐述和倡导的“非景观”观念,我是十分赞赏的。这种艺术“游戏规则”,不仅在戏曲传统舞台运用上力求准确把握,在戏曲现代剧目和其他舞台剧种的创造中,也应该积极对话,也值得去跨越这道创造的门槛。
第二,艺术创造中的“游戏规则”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正如清戏曲理论家李渔所说的:“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这个规则,在戏剧和舞台美术创造中,同样是不能遗弃的。变,就是突破原有的规则;变,就是革新和创新。然而,这个“变”,得有一个“度”,得到合作的艺术家们的认知,也得到观赏者们的认可。国庆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他在自己的理论园地里执“保持纯粹,守望传统”,“走向极致,保留个性”等观念,在敬重传统艺术的精华中承继、拓展当代的生存空间,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他在自己参与创作的大量的实践舞台上,更有切身的领悟。我也认为,当代戏剧舞台上的改革或变革,创作观念及手段,除了非艺术因素的干扰,也陷入了不少误区,如选择题材的误区、经费投入的误区等。我认为尊重艺术创作基本规则的这一炷“香”,还是要烧的。在这个前提下,“变”也就是创新才会做到有度、有效、有利,不会盲目,不会被其他因素左右,才能真正有所作为,前进一步。
第三,舞台美术的创造,是一项特殊的艺术劳动,是与舞台实践紧密相结合的创造。舞台设计不可能停留在纸面上。如果不搬上舞台或搬不上舞台,纸上谈兵,它的创造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同时,舞台美术的创造离不开物质的手段,它是非常物质化的艺术创造。这一切,在国庆的《论稿》中,已经做了切身体验的述说。这里,我想说的是,国庆这一辈子,在戏剧理论园地上辛勤耕耘,也在舞台实践创造中摔打滚爬,品尝了甘苦,也获得了两个方面的收获。这就使我想到“复合”这两个字的意义。他有自己的理论建树,他也有实际经验的积累,达到了“复合”和互补。对一位舞台美术家来说,这是让人十分羡慕的。当前从事舞台美术的队伍,主要从事的是实践创作,而在理论园地里劳作的相对较少。像国庆这样“两栖式”的参与,应该说是十分难得的。我认为《论稿》是经得起理论的推敲,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的,因为其意义已超越了自身理论的存在。
上述几点,只是我的一点儿感受。《论稿》中能引发我要议论的话题还有很多,如戏曲继承与现代化的问题,与导演的合作问题,在简陋的基层剧团的演出问题等,都值得我们关注。
这里,我还想写上这一段:《论稿》的最后一章《耕耘录》,以较长的篇幅,述说了国庆自己从事创作,乃至自己人生的酸甜苦辣的经历。虽然显得有点儿冗长,似乎还可以更加条理化一些,但却是真诚地记录了自己的足迹,或者说也是这一代人共同的历史足迹。这个“足迹”,为《论稿》增添了砝码。
国庆是我的学兄。让我为此书作序,令我惶恐。与其说是“序”,毋宁说是共勉。
2006 年6 月
有关舞台美术序曲的文章
曹 禺我首先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和戏剧界人士,向同志们表示祝贺,祝贺中国舞台美术学会成立了。现在可以说,没有舞台美术就没有戏剧。这些论文,数量不少,质量也不低,这在中国的舞台美术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一件大事。国外舞台美术家到中国来,他们就喜欢看我们中国的演出、中国的导演处理、中国的舞台美术家的创造。再就是我们要搞舞台美术史,西方和中国的舞台美术史。......
2023-07-15
《散论》以其图文并茂、资料翔实、观点鲜明、涉及面宽的优势,对研究新时期舞台美术,乃至整个戏剧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对当前舞台美术创作实践也有参考和启迪作用。《散论》重点写的是新时期舞台美术,但也回顾了我国舞台美术,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散论》就“散”在从不同侧面、不同视角、不同层次,全方位地去审视新时期舞台美术的种种现象,构建了作者关于舞台美术整体上的理论思考。......
2023-07-15
柯文辉蔡体良同志在我国为数不多的舞台美术理论家当中,素因勤奋、爱沉思著名。这些成了他写作的使命感,于是有了《舞台美术散论》一书的问世。就十二亿人口而言,舞美理论永远是艺术部门中的“少数民族”。如果中国四五千个剧团都很景气,有经济实力用于舞台美术,此书会有一个文化品位颇高的大众化读者群。重点虽在舞台美术,但又不枝不蔓地涉及文学、戏剧、电影、电视、绘画、文艺理论;戏剧中又包括许多艺术部门。......
2023-07-15
老毕,字正昊,号伯臣,名启亮也。老毕,非军方人士称他“毕大校”,名副其实,军方“皇家歌舞团”的资深设计。老毕就是这一超大舞台的总设计师。五层交叉的桥体,构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舞台。为此,“七运会”结束后不久,曾举办了一个高端的舞台美术座谈会。与会者有舞台美术各方面专家,有编导、舞蹈专家、艺术家,还有“七运会”有关领导和组织者,以及十余家新闻媒体。毕启亮在舞台内外从事艺术创作活动......
2023-07-15
深秋是金色的,是美丽的,上海的深秋也是金色的、美丽的。在这个“黄叶满城都是秋”的成熟季节里,我们在上海举办了上海国际舞台美术会议的同时,也出版了这一本《上海国际舞台美术会议文集》。然而,舞台美术的创造也需要理论的支撑。我认为这本文集,是当前较佳的、值得一读的舞台美术方面的文本。我更祝愿在秋天的上海召开的舞台美术盛会,圆满成功!......
2023-07-15
一九五〇年十月一九五〇年国庆观剧,柳亚子先生即席赋浣溪沙,因步其韵奉和。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他们和他们的走狗在中国横行霸道,好似群魔乱舞。当地人民以能歌善舞著名。......
2023-07-23
壬辰之春,岭南春更早,我们便迎来了“2012 中国(广州)舞台美术与技术邀请展”。本届邀请展由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和广东演艺设备行业商会联手,与舞台科技展相结合,共同搭起了这个艺术展示的平台。因此,这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舞台美术作品展示的盛会。因而,无论对舞台美术创作自身,还是舞美科技的发展,都是导向双赢的态势,都是促进当代艺术的繁荣。......
2023-07-15
与此同步,我们还迎来了中国舞台美术学会成立30 周年的值得庆贺的日子,日月如梭,令我感慨万千。岁月无情却又有情,我眼前的这本《中国舞台美术》画册,便是这一段时光的最好见证。踏上21 世纪的这十年,我国当代的舞台美术创作,或大舞台美术的创作,我认为已根深叶茂,已硕果累累,已打开了辽阔的空间,已登上了一个新的制高点。我认为舞台美术要谋求生存和发展,面临的课题是很多的。2010 年12 月25 日于京城......
2023-07-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