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周正平舞台灯光艺术:光的戏剧》编后余记优化

《周正平舞台灯光艺术:光的戏剧》编后余记优化

【摘要】:虽然,我介入的时间也不算短,但主要是周正平先生自己精心的创意、精心的筹措、精心的设计、精心的投入,才结出今天独具特色的硕果:《光的戏剧——周正平舞台灯光艺术》一书。他们从不同层面的接触,从不同的戏剧观念和艺术感受,也从不同的宏观或微观的视角,可以说对周正平先生做了全方位的审视,由此又进一步做了深入的价值判断。

这是一本独具特色的书。在整个编辑、出版的运作过程中,作为编者的我,并没有付出更多的精力。虽然,我介入的时间也不算短,但主要是周正平先生自己精心的创意、精心的筹措、精心的设计、精心的投入,才结出今天独具特色的硕果:《光的戏剧——周正平舞台灯光艺术》一书。即便不是专业圈内的朋友,如果细心地翻一翻,从文稿组织,到图照选印,不难估摸出,得付出多少的劳动量呵!由于有这么多的付出,所以会有这么多的收获。“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是顺乎自然的事。因此,我在编辑的过程中,已被深深地感染,心里觉得沉甸甸的:不仅仅是这本书独特的艺术分量,而且也是周正平先生为此所付出的看不见的心血。

一个正进入创作旺季和成熟期的艺术家,能给自己腾出一点时间,稍稍地停一停前行的步伐,回眸一下已经踏过的风风雨雨的创造历程,是需要勇气的,是一种艺术境界和艺术精神,也是一种成熟的表现。尤其是相对热闹、浮躁、竞相寻找自己生存空间的当今,能做出这个举措,我觉得更令人刮目相看了。

我认为这是一本独特的书,独具价值的书。

一是从专业角度。这本书的专业性是相当强的,然而,对专业人员来说又是相当需要和实用的。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突破专业局限,适应实际需要,全书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以评价性为主体的文字,后一部分是舞台的实照。这样,前后两部分互相印证、参照、补充、说明,图文并茂,既具备了可读性,又丰富了观赏性。而这两种文本相结合的书刊,在目前同类的专业书籍中是较为少见的,也赋予了独特的价值。它不仅填补了这一个专业领域的文本空白,而且在理论文字与演出形象之间架构,使舞台灯光艺术增强了它自身艺术创作的魅力和功能,也扩大了艺术舞台的影响力,为专业的与非专业的阅读者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新的样式。

二是从出版物角度。受多种历史的或社会的因素影响,20 世纪下半叶尤其是到了八九十年代,舞台艺术的整体创造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和发展。从内容到形式,舞台艺术形成了多元多样的趋势。特别是舞台美术创造,更为出色,更为前卫,更呈现了现代性,成了舞台艺术大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但是,舞台美术创作观念上的活跃,实践成果的丰硕,并不能证明理论上的跟进、卓然和鲜亮。就其出版物而言,却较大落后于它的舞台实践,没有留下可供后人参考、阅读的更多形象性的资料。近半个世纪以来,有影响的舞台美术图照出版物,包括舞台设计图、服装服饰、脸谱化妆等屈指可数。就舞台艺术范围来说,这个状况与泱泱戏剧大国的形象并不相称;就舞台美术本身来说,它更需要展示可视性强的直观形象。光依靠文字来阐述,就不会如本书图文结合那样的生动了。所以,提供更多的舞台美术出版物,尤其是图文并茂的出版物,更有利于戏剧艺术的发展。

三是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特色。本书的文字部分,除了一小部分由本人自述,主要是由众多戏剧家撰写的。他们中有德高望重的前辈戏剧家,有与作者多次合作的导演艺术家,有戏剧理论和评论家,当然,更多的是舞台美术界同行,包括一起合作的著名的设计家等。他们从不同层面的接触,从不同的戏剧观念和艺术感受,也从不同的宏观或微观的视角,可以说对周正平先生做了全方位的审视,由此又进一步做了深入的价值判断。因此,本书中不同门类专家撰评的意义,已超越对一个灯光艺术家的评价,而是对当代戏剧艺术创作、现象、趋向做了一次回顾或前瞻,做了一种更为宏观、整体的思考。

由于本书上述的特殊性,无疑也能掩饰一些方面的缺陷。例如,对一些作品存在的问题探讨尚需深入等。这同时也是编者的遗憾。所以,还祈求各方专家赐正,利于日后同类出版物的借鉴。

总之,我想得出这样的结论:本书在我的视野内,是“空前”的,但愿不是“绝后”的。既然周正平先生自己已走出了这一步,我想日后也能迈出第二步、第三步;既然周正平先生能做到的,那么,其他更多的艺术家也是能够办得到的。换句话说,不要盼很长很长的时间,在我们的艺坛书苑上,才能读到更多这一类的著述。

本书的编辑、出版,我再重复说明一下,本人只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也深深地被周正平先生的执着所感动。主要还是其本人做了较大的,包括经费上的投入,也与廖杏娥小姐进行了合作。同时,在整个的出版过程中,本书还得到了中国戏剧出版社的关注和支持,一并在此致谢。

2000 年5 月16 日于北京架松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