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虚实间的长吟:一部探讨戏曲艺术美学的新作》

《虚实间的长吟:一部探讨戏曲艺术美学的新作》

【摘要】:入秋,中戏的王韧教授嘱我,替党宁先生的一部新作——《虚实间的长吟》,写篇序之类的文字。《虚实间的长吟》应该说是一部论述艺术美学为“戏核”的书。游荡在“虚”与“实”之间的长吟,确实蕴藏着较大的包容性,营造了较大的话语空间。我是赞同此说的。作者在本书最后一行感叹地写道:“戏曲不过是生命在虚实之间发出的一声长吟!”

入秋,中戏的王韧教授嘱我,替党宁先生的一部新作——《虚实间的长吟》,写篇序之类的文字。我感到有点儿棘手。虽然,我也曾经干过类似这样的“活儿”,但是,要写好,心里实在没有底。近日,我匆匆地在电脑的屏幕上“翻”完此书的样稿,还是难以形成自己想说的话。因此,我只能说一点自己“翻”完之后,对该书的印象及联想式的感受。

《虚实间的长吟》应该说是一部论述艺术美学为“戏核”的书。它涵盖面甚广,囊括的美学话题也很宽泛,林林总总,五彩缤纷,读起来也令人享受十分松弛的滋味。我当初以为,可能是一部纯粹的关于戏曲美学和舞台艺术或者说舞台美术的书,因为作者是从事舞台美术教学的老师。然而,出乎我的意料,本书以他自己的视角、自己的观念、自己的思考和感知,书写了一个较大的美学文化的话题。

我的概括是:在美学的范围内,他站在了一块当代艺术的祭坛上,对民族文化、传统艺术做了纵向与横向的审视,做了谨慎的历史与现状的比较,其中包括哲学的、文学的、宗教的,以及艺术范畴里的绘画、诗词、戏曲、舞韵、音律等,从而对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进行了一次宏观性扫描,对我们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历史所孕育出的文化精神,做了一次朝拜,一次讴歌。无论是高亢的、激越的,还是悲怆的、深吟的,我都从书中获得了深深的感染。

游荡在“虚”与“实”之间的长吟,确实蕴藏着较大的包容性,营造了较大的话语空间。书中,说古谈今,论艺品戏,纵横驰骋,创造了极为有利或有益的交流平台。这里比较充分地展示了作者美学观念的同时,我还看重他的视角和思考,具有与对话者(阅读者)互动的可能。我们可以不完全认同作者论理的归纳和阐述的概念,却可引发,或者说激发我们的思辨,打开我们的视野。对艺术美学的研究,盲目的崇尚历史的定论,盲目的“人云亦云”是不可取的;同样,无视历史、无视沉淀的优秀文化传统也是不可取的。我想,不妨借用德国戏剧布莱希特戏剧观中,他所倡导的“间离说”,对我们身边熟知的美学现象,从这个方位或那个层面去“间离”一下,保持一定的“距离”,进行理性的、适度的、重新的判断,或做当代化的定位,可能会有更新的发现。我们对书案上已成“本本”的美学话题做一些“间离”,即便采用温和传统的方式也好,“另类”的姿态也罢,都会大大地活跃我们的思维。作者给我们提供的,诸如“虚戈”(即“戏”字相斥)的模式,我认为既蕴藉着传统的哲理,也极具舞台的形象感,是颇有“意味”的。

写到这里,我必须涉及一下与本书不可脱离的话题,那就是戏曲艺术及其舞台美术。我们都可认同,戏曲艺术是中国的艺术特产。它的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美学思想的精髓。例如在本书中,有较多篇幅论述了戏曲艺术“写意”的审美特征,可能已经达到了极致性的境地。作者说,“戏曲艺术之美,美于一个空间”。我是赞同此说的。从戏曲文本演进为舞台演出的创造中,如果艺术家们驾驭、创造不了这个“空间”,可能永远踏不进这个神圣的艺术门槛。从事舞台直观形象创造的戏曲舞台美术家,同样如此。闯不进这个“门槛”,永远是不成熟的艺术家。一段时期以来,戏曲舞台对其本体的护守、创造有所削弱,舞台美术对其意写的定位也出现不应有的倾斜。本书已有一定涉及。但是,我认为书中还可以在理论上加以清晰深化,还可以与当前的创作实践做更密切的挂钩。从事教学的作者,有着自己的主观和客观的优势。面对着目前活跃的创造势态,面对思路活跃的学子,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太难的。作者在本书最后一行感叹地写道:“戏曲不过是生命在虚实之间发出的一声长吟!”然而,我还想乐观地补上一句:这一声“长吟”,相信会更浑厚、纯美起来!

进入21 世纪,戏曲文化已跨出了传统的门槛,迈上了新的台阶。它的舞台艺术,在大文化的摇篮中,依然是一颗焕发着生命力的璀璨的明珠!

2004 年1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