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城市交通管理水平急需改善

城市交通管理水平急需改善

【摘要】:即在系统工程理论的指导下,分步有效地实施城市交通管理的各项措施,以最大限度地缓解和预防交通供需矛盾。国内许多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往往重视车辆的机动性,轻视非机动车交通,忽视人的可达性。以北京市为例,2010年自行车出行比例仅为16.7%,与1986年相比下降了46%。图12-5 北京市轿车出行距离分布比如,单纯的增加交通供给早已被证明不能解决拥堵问题,而交通需求管理在此问题上具有较好的成效。

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是对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在城市道路空间网络上流动规则的规划,可分为城市交通管理战略规划、城市交通综合管理规划和城市交通专项管理规划三个层次。其根本目的是在利用现有道路资源的同时,充分挖掘道路通行潜力,以达到改善交通的目的。即在系统工程理论的指导下,分步有效地实施城市交通管理的各项措施,以最大限度地缓解和预防交通供需矛盾。

国内许多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往往重视车辆的机动性,轻视非机动车交通,忽视人的可达性。交通拥堵的直观现象是机动车辆堵塞、延误加大。因此,当前治理交通拥堵往往更着眼于机动交通环境的改善,而常常忽略步行、自行车的出行环境。比如当前城市道路拓宽改造及交通畅通工程,大多是以提高机动车的通行速度为主要目标,这往往牺牲了市民的交通可达性。再比如城市内很多道路通过设置交通护栏、中央绿化带等形式形成机动车快速通道,这样机动车行驶确实是方便了,但行人要过街就非常麻烦,要到达近在咫尺的对面街区往往要绕行很远的路程。因而造成了很多城市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方式日益萎缩。以北京市为例,2010年自行车出行比例仅为16.7%,与1986年相比下降了46%。轿车出行中5km以下的出行比例高达44%,如图12-5所示,而这恰恰是最适宜利用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的距离。当这部分需求转向小汽车时,必然造成交通资源浪费,给道路交通带来压力,这就是典型的“治堵”带来的“致堵”。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大中城市交通的发展应以人的可达性为核心,而不是片面追求提高机动性。因为,交通组织的目的是实现人和物的流畅移动,而不仅仅是车辆的移动。

978-7-111-43378-1-Chapter12-5.jpg

图12-5 北京市轿车出行距离分布

比如,单纯的增加交通供给早已被证明不能解决拥堵问题,而交通需求管理在此问题上具有较好的成效。作为交通需求管理的一种,征收拥堵费正成为一剂良药。交通拥挤费作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直接而有效的需求管理方法,已在国外部分城市实施。交通拥堵费是指在交通拥挤时段对部分区域道路使用者收取的一定费用。其本质上是一种交通需求管理的经济手段,目的是利用价格机制来限制城市道路高峰期的车流密度,达到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目的,提高整个城市交通的运营效率。交通拥堵收费的理论思想由Pigou(1920)和Kinght(1924)首先提出,Watersh和Vickery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了该理论。其理论基础是经济学中的边际成本定价原理。城市道路是纯公共物品,个体出行时只考虑其私人成本忽略了社会成本。只要私人收益大于私人成本,个人车辆就会不断加入车流。但由于外部效应,造成了社会边际成本大于私人边际成本,二者间的差额导致了拥堵现象,即实际使用道路的车流量超过了最佳车流量。边际成本定价原理认为,为使整个道路网络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行驶在拥堵路段上的用户应支付额外的费用,用来抵消他(她)所产生的外部负效应。收取费用的大小等于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个人成本之差。

现阶段我国还不具备全国统一实施交通拥堵费的条件,各个城市应该根据自身情况确定要不要征收和如何征收的问题。当然,在征收交通拥堵费之前,需要在体制、技术和法制等方面做足准备工作,进一步完善城市的公交系统,加快城市立体交通网络的升级。有学者对如何征收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①收费区域具有闭合性,仅对拥堵较为严重的地区收费;②收费时段有限,主要针对交通高峰时段收费;③除公交车、特种车辆(军车、消防车、救护车)、合法的残疾人车辆外,其余车辆原则上都要收取。对于合法营运的出租车、载人较多的大中型客车,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的优惠;④确定合理收费费率,理论上讲,费率应该严格按边际成本定价原理来确定,实际中收费费率的高低可以根据具体的实施目的和城市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来制定:⑤收取费用的使用要合理、公开、透明,主要用于加强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增加交通供给。

另外,城市快速路设置公交专用道作为缓解快速路交通拥堵的管理策略之一,受到了一些大城市交通部门的关注。可以利用先进的仿真技术对快速路公交专用道设置方案后的交通运行影响进行探讨。在考虑专用道设置区段、结构形式、站点结构、匝道交通组织以及公交线路调整的基础上,设计若干个公交专用道方案,并利用专门模型开展仿真评价。选取车辆行程速度、道路运行状态分布作为评价指标,对城市快速路运行指标进行检验,并分析其关键制约因素,最终提出协调匝道控制和公交线路优化改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