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决策模式与过程—10.1.6分析与优化

决策模式与过程—10.1.6分析与优化

【摘要】:也可以说,决策模式是决策系统中对决策过程客观规律的表述,是决策者进行决策必须遵循的规律。决策模式也可称为决策行为模式,是人类行为模式之一。理性决策模式,通常也被称之为科学决策模式。理性决策模式主要由八个环节构成,或者说决策过程分为七个步骤,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决策程序理论。

决策模式或模型是对人类决策行为模式的理论概括,是决策理论家们通过对各种类型的决策活动加以分析研究,抽象出决策活动的某些主要的、共同的构架。也可以说,决策模式是决策系统中对决策过程客观规律的表述,是决策者进行决策必须遵循的规律。

决策模式也可称为决策行为模式,是人类行为模式之一。在西方管理学家看来,行为模式是人类有规律的或反复出现的人类活动形式。由于决策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因而决策活动不可能是一个单一的模式,而应该是多种模式的共存,并巨互相补充。

理性决策模式,通常也被称之为科学决策模式。就其思想渊源而言,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理论。因为这种理论已经提出了有关人类行为决策的一个绝对标准,即人们在决策时所遵循的是最大化原则,这就是谋求最大效益,在经济领域则是求得最大利润。在抉择方案时进行最优化选择,即从诸多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在这一理论原则的指导下,随着现代管理技术的发展和决策分析手段的现代化,人们迫切地希望决策成为完全理性的和十分科学的事情,因而逐渐地在西方世界形成了一整套理性决策模式的理论和学说。理性决策模式主要由八个环节构成,或者说决策过程分为七个步骤,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决策程序理论。

1.决策模式的具体环节

整个决策模式可概括为八个环节,它们分别为:

1)明确问题。

2)确定目标。

3)判断环境条件或自然状态及其概率:分析可能出现的自然状态;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状态进行量化概率估计。

4)拟定备选方案。

5)编制决策收益表。

6)评价及选择方案。算出每种方案的期望值,取最大者为最优方案。

7)组织决策方案的实施。

8)检验决策实施效果。

2.决策过程步骤

决策程序就是实施决策的步骤,是人们长期进行决策实践的科学总结。如前所述,正确的决策不仅取决于决策者个人的素质、知识、才能、经验以及审时度势和多谋善断,并巨与认识和遵循决策的科学程序有着密切的关系。完整的决策程序或决策模式应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明确问题 决策总是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因此,首先要弄清楚问题的性质、特征、范围、背景、条件和原因等,特别是要找出问题的关键。例如,交通运输紧张,出路何在?是应该增加投入?还是应该深化改革?又如,若增加投入,是应该加强基础设施?还是应该改进技术装备?

(2)确定目标 决策目标的确定是决策程序的一个重要步骤,因为决策方案的提出与选择都是以目标要求为依据的。决策目标有技术上的目标,也有经济上的目标。例如,为提高运输企业经济效益而确定的目标就属于经济上的目标;研制先进的、适用的运输机械以提高运输能力就属于技术上的目标。目标的确定要考虑以下几点:

1)目标的针对性。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是为了增加运输量,还是为了降低成本;针对决策人的职责范围,如降低成本问题,上级要有上级的目标,下级要有下级的目标,下级的目标要服从上级的目标。

2)目标的准确性。即目标的概念要明确,时间、数量、条件等都要具体加以规定。这一方面是作为提出可行方案的依据,另一方面是为了有可能对执行的结果进行检查。如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力争全国工农业总产值GDP要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达到95万亿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个目标就是十分明确具体的,既有总量的概念,又有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质量的规定。

3)目标的先进性和可靠性。先进性,即要建立一个必须经过人们的艰苦努力才能够达到的目标,而不是建立一个轻易可达的目标。否则,就不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不能充分挖掘潜力。

可靠性,即要使目标有较大实现的可能性,注重实际,量力而行,不能搞空想的、不可实现的目标。

4)目标的相关性。一项决策可能涉及多项目标,这就要分清哪些是长期目标,哪些是近期目标;哪些是战略目标,哪些是战术目标;哪些是主要目标,哪些是次要目标。并巨,还要明确它们的主从关系和衔接关系。对于主次目标,还必须确定一个优先顺序,使次要目标服从主要目标,以保证主要目标的实现。

(3)拟订可行方案 根据目标,研究提出可行方案,要根据系统的内外部条件,采取专家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不能靠少数几个人的苦思冥想;要善于启发,使人们解放思想;要重视“奇谈怪论”式的只言片语,或“头脑风暴”式的敢想敢言。

各个方案提出后,还要对每个方案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可行性论证。要尽可能分析每一个方案的措施、组织、资源、人力、经费和时间等。通过论证,只有在技术上可行的方案才能够作为决策分析中待比较、选择的方案。而巨,至少要有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可供选择。

(4)编制决策收益表 针对预测方案实施以后可能发生的各种状态,计算不同方案在不同状态下的收益值或损失值,编制决策收益或损失表(或称决策益损表),见表10-1。

表10-1决策益损表

978-7-111-43378-1-Chapter10-2.jpg

上面的决策益损表由三部分组成:

1)备选方案:表的最左一列:[A1,…,Ai,…,Am]T

2)自然状态及自然状态出现的可能,位于表的最上面两行。

3)收益(损失)值:表的主体部分{Oij}。

(5)应用决策标准选择最优方案 以决策益损表为依据,选择适当的决策标准,进行决策分析、比较,选出最优方案。

(6)组织决策方案的实施 目标是否明确,方案是否满意,都有待于在方案的贯彻执行中加以验证。因此,必须组织力量,以求最优方案的具体实施。

(7)检验决策实施效果 为了将实际效果与预计效果相比较,要建立健全的信息反馈渠道,及时收集决策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有关资料,若发现与预计效果有差异,要有针对性地查明原因,并加以修正或调整,以保证全部实现决策目标。

整个决策过程的一般程序如图10-2所示。

上述决策过程按决策步骤的性质,又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既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甚至互相交叉、互相渗透。例如,在拟订方案阶段,可能发现原定目标不恰当而要加以修改,这时就要回到第一阶段的工作。又如在分析、比较阶段,可能发现某些方案需要作一些修改,甚至可能发现新方案,需要重新修订。而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更要求把实施结果与预定结果加以对比,观察是否有差异以及差异的程度,反过来对决策加以修正。但是,作为决策科学和决策方法的研究重点是在第三阶段,即对已拟订的可行方案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和决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