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类推法与全球汽车普及程度的关系

类推法与全球汽车普及程度的关系

【摘要】:类推法利用经济指标之间存在着相似发展规律,通过找出先导事件进行预测。选择合适的先导事件与模型是类推法能否成功的关键,不同类型预测目标有不同类型的先导模型。这些学者和专家们采用类推法预测的先导事件是全世界平均汽车普及程度。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汽车平均拥有量为1:6.75,即每6.75个人拥有1辆汽车。在美国,这个比例是1:1.3;在法国、日本和英国,这个比例大约为1:1.7;在中国,这个比例约为1:17.2。

类推法利用经济指标之间存在着相似发展规律,通过找出先导事件进行预测。类推法具体预测步骤:

1)选择先导事件,它与预测事件(也称迟发事件)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发展规律,并巨发展规律已知。

2)找出先导事件的发展规律、关键特征,并依据时间序列统计数据,绘制演变趋势图。

3)分析先导事件与预测事件(也称迟发事件)发展规律的差异程度。如差异显著,则另选先导事件。

4)根据先导事件的发展规律,类推迟发事件的未来情形。选择合适的先导事件与模型是类推法能否成功的关键,不同类型预测目标有不同类型的先导模型。可以按照下面方法选择先导模型:

①历史上发生过的同类事件。

②国外或外地发生过的同类事件,如用国外小轿车发展速度类推我国小轿车未来发展趋势。

③其他领域发生过的同类事件。

[案例] 用国外汽车的发展速度类推我国汽车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2002年,某知名外国人士称中国未来20年左右时间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也就是汽车年销售规模将达到1700万辆,汽车年产量将达到1300万辆。后来又有媒体表示:今后10至15年,也就是最早到2012年、最迟到2017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汽车生产国、世界最大汽车消费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1亿辆。

这些学者和专家们采用类推法预测的先导事件是全世界平均汽车普及程度。实际上,在2009年,我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产销国,并在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皆突破1800万辆,汽车保有量也突破7000万辆。这些数据表明,学者和专家们在这一时间阶段的预测结果基本正确。这可以归功于学者和专家们对国际汽车产业长期的研究经验。中国是世界上消费潜力最大汽车市场,并伴随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汽车产业也一定能长期(例如10年左右)高速增长,中国能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市场之一。

但要注意的是,学者和专家们在2011年初又根据2002年到2009年期间中国汽车产销超高发展速度,来预测2015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将达到4000万辆。之所以能得出这么惊人的数字,是基于中国汽车市场的高速发展,特别是2008年中国汽车销量达到938万辆;2009年这个数据猛增并超过1300万辆;2010年,更是一举跨越1700万辆,跃居全球第一。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实现销量翻番。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乐观人士按照年增15%或者20%的经济发展规律来推算,无怪乎能够得出在2030年中国汽车年产销量达到7500万辆的天文数字。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汽车平均拥有量为1:6.75,即每6.75个人拥有1辆汽车。在美国,这个比例是1:1.3;在法国、日本和英国,这个比例大约为1:1.7;在中国,这个比例约为1:17.2。对于这样的数据,乐观人士也就认为,由于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平均水平,所以中国汽车市场还大有可为,汽车保有量迈向全球第一也是指日可待。更有甚者,认为依照美国1:1.3的汽车保有量来计算,即便中国总人口控制在15亿左右,届时中国汽车总保有量也将超过12亿辆。

这个类推预测结果恐怕难以实现了!首先,当前国家应对通货膨胀货币紧缩政策将对固定资产投资、企业运行和信贷带来影响;其次,各地政府鼓励汽车消费政策的退出,北京和广州的限购汽车政策的推出,将大大限制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速度;再者,对于刚刚步入汽车杜会的中国,已经被交通拥挤、大气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闹得焦头烂额。业内专家认为,如今在中国,资金和技术已经不再是汽车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购买力也已不是汽车发展的障碍。制约汽车发展的因素主要是资源,包括土地空间、大气污染与紧缺的能源供应。中国已没有那么多资源承载起7500万辆的年销量与12亿辆的汽车保有量。

从客观实际情况来看,中国情况太特殊,13多亿人口,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不同;同时,国土不辽阔,资源贫乏,许多事项无法与世界平均状况比。按总量排序,我国名列前茅;但按人均值来看,中国名次大大退移,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甚远。如按照2011年统计,中国GDP总量世界第2位,但人均仅列世界第87位,即使按照发展规划到2020年,该值在2012年基础上翻一番,但人均值只接近世界中等偏上水平。我国土地、水、石油等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均远低于世界水平。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三分之一,石油资源人均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十分之一,水资源人均量为世界平均水平四分之一,等等。

单就能源来说,2010年全国民用汽车总保有量约7000万辆,到2011年,全国民用汽车总保有量已突破1亿辆,约占全球的10%,面临的能源供应形势已相当严峻。若在2015年前后达到1亿2千5百万辆,则消耗石油占全国石油总消耗量比重将突破50%。当今石油已演变为国际间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斗争焦点之一,亦不是普通意义上物质,若处理不好,则可能危及国家安全。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汽车迸入家庭迸程加快,能源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虽说可以采用节能技术降低油耗以及应用代用燃料(直至新型能源),但近期和中期内还难以有重大突破性迸展。

再看基础设施,就现在的情况看,我国城镇道路、停车场(位)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管理严重滞后,人们观念也不适应突如其来汽车化形势。根据发达国家汽车普及应用经历,汽车化会导致杜会结构变更,但我国现今城镇结构从整体上看,基本上还停留在非汽车化阶段模式。其结果,虽然投入使用汽车数量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并不多,但已使许多大中城市交通拥挤不堪。

还有环保问题:当前一些大中城镇环境污染中,汽车排放是重要原因之一。据2011年国家统计,全国32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只有3.1%。2013年1月,北京市的雾霾天竟然多达24天!今后投入使用汽车数量若急剧增加,这一局面将日显危重。过去10年无节制的快速增长,已经给中国杜会带来了诸多问题,不仅北京、上海、广州患上“大城市病”,就连一些二三线城市目前都面临严重的拥堵、污染等问题,城市发展与人类的宜居程度形成反比,灾难性的后果正在慢慢显现。

上述三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国家整个杜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迸步程度。至于无私车者抱怨杜会不公平现象,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肃杜会问题。这同时表明,中国不能沿西方工业发达国家汽车化发展老路走下去。综合考虑,则其终将对我国某一历史阶段汽车化过快发展起平缓、“削峰”作用,使之稳态前行,这是不以人们愿望为转移的。因此,以比照类推法预言中国在近5年内中国汽车产销量将达到4000万辆,误差太大,且也不切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