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深入分析5.3.2系统的环境情况

深入分析5.3.2系统的环境情况

【摘要】:系统环境分析的目的是了解和认识系统和环境的相互关系、环境对系统的影响和可能产生的后果。为实现这一目的,系统环境分析工作需要了解所研究系统环境的组成因素及其对系统的影响作用,完成系统与环境边界的划定、系统环境特性识别等分析内容。系统与环境边界划分的两个基本原则:1)逻辑上的合理性。系统的全部环境大致可以分为包含了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在内的物理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和经济管理环境三大类。

系统环境分析的目的是了解和认识系统和环境的相互关系、环境对系统的影响和可能产生的后果。为实现这一目的,系统环境分析工作需要了解所研究系统环境的组成因素及其对系统的影响作用,完成系统与环境边界的划定、系统环境特性识别等分析内容。

1.系统环境组成因素研究

系统环境组成因素研究包括环境组成因素确定和评价。环境组成因素的确定,就是通过考察环境与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找出对系统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因素集合。具体实施时,就是把与系统联系密切、影响较大的因素列入系统的环境范围,既不能太多,也不能过少。因为包含的环境因素过多,会使得分析研究过于复杂,巨不易得到研究结果。但包含的环境因素过少,则会降低分析结果的可信度和精度。概括地说,分析系统环境组成因素应从以下几点来考虑:

1)适当取舍环境要素。

2)对所考虑的环境因素,要分清主次。

3)应以动态的观点来探讨环境对系统的影响与后果。

4)重视某些间接、隐蔽、不易被察觉的、但可能对系统有着重要影响的环境因素。

至于环境因素的评价,就是通过对有关环境因素的分析,区分有利和不利的环境因素,弄清环境因素对系统的影响、作用方向和后果等。

2.系统与环境边界的划定

系统与环境边界就是属于系统的要素和属于环境的要素之间的分界线,即确定系统与环境边界就是确定什么因素属于系统要素的范围、什么因素属于环境要素的范围。系统与环境边界划分的两个基本原则:

1)逻辑上的合理性。

2)边界外与边界内的独立性。

从理论上讲,系统与环境的边界应该是清晰的,但实际划分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处理。系统的全部环境大致可以分为包含了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在内的物理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经济管理环境三大类。其中物理环境是指由于事物的物理属性所产生联系而构成的环境;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大气、水、植物动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这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环境按人类对它们的影响程度以及它们目前所保存的结构形态、能量平衡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前者受人类影响较少,那里的物质的交换、迁移和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和物种的演化,基本上仍按自然界的规律进行,如某些原始森林地区、人迹罕到的荒漠、冻原地区、大洋中心区、南极地区等都是原生环境。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原生环境日趋缩小。次生环境是指人类活动影响下,其中的物质的交换、迁移和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环境,如耕地、种植园、城市、工业区等。它们虽然在景观上和功能上发生了改变,但是它们的发展和演变的规律,仍然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因此仍属于自然循环的范畴。

社会人文环境是指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的大范围的社会环境和把人作为个体考虑的小范围人文环境。其中社会环境一般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的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它们是与自然环境相对的概念,是指人类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社会环境的构成因素是众多而复杂的。有人将社会环境按所包含的要素的性质分为:聚落环境、工业和资源环境、农业林业环境、文化环境、医疗休养环境等。而人文环境可以定义为一定社会系统内外文化变量的函数,文化变量包括共同体的态度、观念、信仰系统、认知环境等。人文环境是社会本体中隐藏的无形环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民族灵魂。也可以这么说,人文环境是专指由于人类活动不断演变的社会大环境,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社会性的,而非自然形成的。

任何系统的经济活动都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氛围或环境影响与作用下完成的。经济管理环境指的是影响经营状态和经济运行过程环境,它包括:同类企业、供应企业、科研咨询机构等外部组织机构环境;政府政策环境;产品系统及其价格结构环境;以及经营活动环境等。

3.系统环境特性识别

由于社会或经济系统的外部环境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对这些环境特性进行识别,并进行适当的预测,将有助于系统朝着较好的战略方向发展。当然,静态环境的特性易于识别,只要对环境采用历史性分析和环境分析法,就可以识别出其特性。而系统动态环境有许多不确定的和时变的因素,此时单靠历史性分析与处理是无法识别得到系统环境特性的,需要对环境采用组合分析、经验分析等方法来识别,并进行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