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系统理论界对系统环境的概念有若干种不同的理解认识。把系统向环境排放物质、能量、信息的过程称为系统的输出,它表征系统对环境的作用。从交换的性质来分,把有利于提高系统的有序性或组织性的输入称为负熵流,它是系统存续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实际的系统输入过程中,负熵流与正熵流往往交织在一起。
系统环境是指存在于系统之外的、系统无法控制的自然、经济、社会、军事、政治、技术、信息和人际关系等的总称。目前,系统理论界对系统环境的概念有若干种不同的理解认识。
1.集合论定义
在集合论中[2],一个系统作为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属性和功能的集合,其补集即集合以外的所有要素或系统的总和,就是该系统的环境。这个定义突出了环境的无限性特征,把系统之外的全部事物和关系都包括在环境概念中。该定义表面上最为客观、全面和完备,但实际上却对揭示环境的本质以及系统与环境的关系的价值最少。
2.主体论定义
主体论定义则是从系统研究者的主观方面,如研究目的、价值标准、认识水平、心理因素等方面去理解和规定环境的。例如,克里尔把系统环境定义为直接使我们感兴趣的那些东西。该定义反映了人对环境认识的相对性,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范围均有限性等方面,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这种过分强调环境概念的主体性也有片面性。
3.关系论定义
系统理论区别于传统科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在于它不是分别研究各种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是综合研究各种事物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通过对关系的性质、类型和关联程度的研究,区分出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与无机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强相互作用与弱相互作用,进而把具有内部有机联系、表现为强相互作用关系的诸要素的总和称之为系统,把与系统只有外部无机联系、表现为弱相互作用的要素或系统的总和称之为该系统环境。
4.嫡流论定义
系统理论以开放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认为任何系统的存在和演化都依赖于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同环境不发生交换关系的孤立系统仅仅是开放系统的特例或极限情况。从交换的方向来分,把系统从环境中获取物质、能量、信息的过程称为系统的输入,它表征环境对系统的作用。把系统向环境排放物质、能量、信息的过程称为系统的输出,它表征系统对环境的作用。从交换的性质来分,把有利于提高系统的有序性或组织性的输入称为负熵流,它是系统存续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对系统的稳定性、有序性起干扰破坏作用的输入则称为正熵流,它是系统通过输出加以排斥和克服的对象。在实际的系统输入过程中,负熵流与正熵流往往交织在一起。所谓环境,被看成“系统的一切可能输入的集合”。这个定义具有形式简捷、范围明确、动态处理、建模方便等特点,因而在系统理论中被广泛采用。
5.层次论定义
系统具有等级层次性,这是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根据系统理论,系统定义为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巨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那么从这一定义可以引申出环境的定义:环境就是更大系统中除去特定系统以外其余系统的总和。这一定义较之熵流定义,更加突出了环境的实在性和整体性,具有特殊的价值,因而在系统理论中也经常被使用。
上述五种定义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环境的本质属性,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模糊性,这既反映了环境本质上的丰富性、辩证性,又反映了人类对环境认识的历史性与相对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