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优秀成员为宁波党团组织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其他社团

优秀成员为宁波党团组织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其他社团

【摘要】:优秀成员为宁波党团组织的建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以剡社为中心,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团结一批开明和进步的士绅,着力宣传新文化。飞蛾社1924年5月成立,由省立第四中学学生组织,出版《飞蛾》刊物,组织剧团进行反帝宣传活动。氛星社1925年成立,“五卅”后产生的宁波爱国团体。创办社刊《春光》,组织剧团,进行反帝宣传。团长为中共党员李平,成员有30余人。1936年12月,被当局勒令停业。

宁波除了雪花社,比较有影响的红色社团还有文学研究会宁波分会、奉化剡社、象山新蚶社、氛星社;抗日战争时期有海鹰剧团、战时流动宣传队、奉化醒民剧社、学生周刊社等;解放战争时期有正风通讯社宁波分社、宁波文艺协会以及众多的业余话剧团体。

雪花社 1921年6月,原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学生谢传茂、潘念之(潘枫涂)、蒋本菁、干书稼等7人,组成了进步青年团体血花社(后改名“雪花社”),到1925年“五卅”后停刊,雪花社社员创办上文提到的《宁波评论》《火曜》周刊,创办《大风》社刊,发表进步政论文章,“锋芒直指宁波缙绅先生们,给以极大的震慑和抨击”,介绍文化、新思潮,积极思考拯救中国的道路和方法,成为宁波新文化运动的生力军,在宁波思想文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雪花社成员除积极参加革命文学活动外,还开办了“雪花暑期学校”。谢传茂、潘念之等人在宁波《时事公报》副刊《问题讨论》专栏上,发表《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现社会不安之原因》《两条路》等10余篇文章,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宁波的传播。优秀成员为宁波党团组织的建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文学研究会宁波分会 1921年2月成立,总会在北京,分会设在浙江省立第四中学。会员有夏丏尊、丰子恺、沈仲九、刘延陵、王任叔、许杰等,由朱自清主持。是带有文学研究性质的文学社团,创办同人刊物《我们》,出版过《我们的七月》《我们的六月》2辑。

奉化剡社 1923年成立,由王仲隅、胡颍之、严竹书、张乐尧等发起,由胡颍之、王任叔主编《新奉化》杂志。以“改革奉化社会”为目的,主张新文化,拥护正直之士庄崧甫、孙表卿,与旧派士绅戴某、俞飞鹏、朱守梅等代表的“法治协会”争夺在县议会的势力。以剡社为中心,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团结一批开明和进步的士绅,着力宣传新文化。

东光社 1924年在省立第四中学成立,由周焕、沙文汉、童文光等发起,有社员40余人。提倡新文化,破除迷信,改革旧习惯、旧风俗,反对旧礼教,创办《东光半月刊》10余期。

飞蛾社 1924年5月成立,由省立第四中学学生组织,出版《飞蛾》刊物,组织剧团进行反帝宣传活动。

新蚶社 1925年9月在宁波甲商校,由象山旅甬的甲商学生徐福莹、倪毓水主持,会员20余人。宗旨是“联络感情,服务社会”,创办刊物《新蚶》。

氛星社 1925年成立,“五卅”后产生的宁波爱国团体。创办社刊《春光》,组织剧团,进行反帝宣传。

消夏社 1926年夏成立,在宁海正学小学,宁海在沪、杭读书共产党员蒋如琮、林淡秋、俞岳、王育、章广田等相约暑期回乡,与共产党员范金标一起办补习班,筹建宁海中学。同年10月停止活动。

海燕歌咏团(海鹰剧团) 1932年9月成立,地址在镇海大碶横河(现宁波市北仑区横河)。团长为中共党员李平,成员有30余人。主要活动为教唱抗日歌曲,演剧等。同年11月,改名为“海鹰剧团”,在大碶地区公演《放下你的鞭子》《登陆》《新娘子打东洋兵》《精忠报国》等抗日短剧,并在春节期间“跑马灯”募捐,全部收入捐献给抗日自卫委员会作抗日经费。

青春书店 1934年冬成立,地点在宁波市公园路,由毕青等领导集资创办,初称“青春图书公司”,主要是出售邹韬奋主编的《大众生活》以及有关政治、经济、哲学、社科等革命或进步书刊。购书的大多为学校师生、机关职员和商店、银行的青年营业人员,还有来自余姚、慈溪、奉化等地的读者。不久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国民党曾多次派人去书店搜查“禁书”,拘留工作人员。1936年12月,被当局勒令停业。

江南读书会 1936年成立,位于镇海江南。新民、蔚斗、良才等小学爱国进步教师进行时事座谈,出版《镇海呼声》,设拉丁文班,妇女、路工、盐民识字班,组织儿童歌咏团、街头演讲队、农民演剧队,宣传抗日救国,传播进步文化。

今日读书会 1936年成立,地点在宁波江北岸玛瑙路。发起人为范雨峰、陆刚等,成员有海关关员、钱庄店员、小学教员、学生等15人。阅读进步书刊,开展时事座谈、学术讨论,办暑期学校和补习班,组织歌咏会,建立时代剧社演出短剧,宣传抗日。

宁波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 1936年10月成立,地点在宁波江北岸玛瑙路,简称“各救会”。主持人范雨峰,理事有陈士标、邬家箴等30余人,由今日读书会和江东读书会联合组成,开展阅读革命(进步)书刊,时事座谈等活动。

生活剧团 1937年9月成立,地点在鄞东观音庄。由老中共党员竺扬(鄞南前周小学校长)、鲍浙潮(鸣凤乡乡公所事务员)、周楚琛(乡中心小学校长)等发起,吸收一批进步青年参加演剧,逐步扩展到鄞县、慈溪、奉化、镇海等乡镇,办民众讲座,宣传抗日,后为救亡团。

醒民剧社 1937年9月在奉化成立。受共产党支持,负责人为胡华、张正通、胡重华。社内设演剧、歌咏、文学宣传3个组,50余人。到奉化、宁海各地公演《批复》《亡国志士》《巾帼英雄》《汉奸末路》,并铅印出版救亡刊物《醒民刊》9期。

宁波战时流动宣传队 1937年9月建立,主要活动地是在余姚马家路村。领导是宁波青年胡苏(谢相箴)、应承欢(彭厚嵘)。工作亮点是:从余姚出发,经绍兴、萧山、杭州、镇江、南京、西安沿途演出抗日剧目,最后在1937年12月到达了延安。

鄞县抗敌后援会第42宣传队 1937年8月建立,主要活动在宁波江北岸卢家道头,队长卢琼英,副队长张常醒。成员以卢家读书会为基础,大量吸收进步青年,后发展到100人左右,主要任务是演出抗战戏剧、演唱救亡运动歌曲、张贴抗日标语等。

奉化县战时政治工作队 1938年4月成立,领导有陈冠商、曹赤鸿、胡济宁。主要任务是:街头演讲、歌咏、演剧、办学校、推销书刊、组织妇女识字班等。

儿童剧团 1938年5月成立,活动地点在鄞县。团员均为小学学生,共40多人,主要任务是:演讲、演剧和歌咏等。

新生书报社(抗战书店) 1938年5月建立,活动地在宁波市和义路、奉化大桥。中共鄞县县委派党员胡唐华、陈彭寿秘密集资成立,并在奉化大桥设立分店“抗战书店”,主要任务是:发行进步的政治书刊以及巴金鲁迅高尔基等的进步作品,发行《浙江潮》进步刊物。所售书刊都从上海各进步书店进货,其间也秘密出版或翻译过毛泽东著作和进步书刊,发行到江苏、浙江、安徽等省。由于宣传抗日,屡遭国民党政府的破坏。1939年9月、10月间,书店被查封;不久,新生书报社也被迫停业。

奉化文化工作队 成立于1938年上半年,主要地点在奉化。发起人江闻道,队长是胡行之、孙一之。主要任务是:出版《号声》《大众》,撰写编辑《抗日的歌曲选》,联合政工队出演话剧、歌咏等活动。其中,女队员唐汉吉编选的《抗日歌曲选》,十分畅销。

宁波民族解放先锋队 1938年9月建立,地址在中共鄞县委机关。领导为秦家林、应起,主要任务是:广交朋友、传看进步书刊、宣传抗日发动群众支援前线等。

宁波学生周刊社 1938年11月25日,在宁波老实巷14号孔宅召开成立大会,简称“学周社”。史俊代表中共鄞县县委出席。正、副社长为黄性文、孔林嘉(共产党员),主编秘密刊物《宁波学生》,傅赛英、徐婴(徐会庆)任编辑。作为鄞县县委领导的抗日救国文化组织,由宁波中学、甬江女中、浙东中学、鄞县女中等校学生参加。

社团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教育青年学生,组织抗日救国活动,交流学习宣传进步思想,演抗日剧目。学生参加学周社除自愿外,还得经读书会或社员介绍,填登记表,防止破坏分子混入。参加学周社成立大会的社员全体参加民先队。学周社曾以“宁波学生寒假旅行团”和“宁波学生宣传队”之名,先后到慈溪、余姚、鄞县樟村等地山区,召开农民座谈会,演出抗日话剧。

1939年8月,中共宁绍特委在上虞县召开青年工作会议,考虑到这一组织形式局限于进步青年,半公开活动容易受到国民党当局的注意,也容易混入特务,今后的工作应更广泛地团结青年学生,故决定取消学周社。

三民主义读书会 1939年初成立,在学生周刊社内,由周陶(中共党员)发起,采取公开合法形式,有30多人参加。任务有:研究三民主义,学习辩证唯物论,讨论抗战形势、任务,学唱抗日歌曲,阅读进步书刊等。

学习社 1940年2月成立,设立在有关的学校内,是党领导的抗日救亡文化组织,由各校党支部和党员直接领导、联系群众。主要任务是学习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开展反汪肃奸宣传,推动农民运动,办民校联系群众。

青年朔风读书会 1941年11月成立,活动地在鄞东高钱。由党员葛维风发起,出版文艺刊物《朔风》。

潘火桥读书会 1942年成立,活动地在鄞东潘火桥。由中共鄞县县委机关指示党员韩毅、蔡同君等发起,组织阅读革命书刊,出版刊物《微光》。

易风剧社 1943年9月成立,在宁海由韩宝常、倪雅亮等组织公演话剧、评剧,宣传抗日活动。

芜城读书会 1946年9月成立,活动地在宁波三一中学。由党员王征荣指导、严华源发起,联络三一、甬江、效实等校10余名同学参加,主要任务为阅读革命进步书刊,参加爱国民主运动。

宁波戏剧协进会 1947年8月20日成立,陆声、陈载、蔡志达等12人为理事,徐大椿等3人为监事,翁丽华等3人为候补理事,金祥瑞为候补监事,是宁波县城文艺界爱好话剧者的群众性组织。9月6日召开了第一届临时理监事会议,决定协助三一中学校友会筹募助学金公演四幕名剧《刑》,编剧宋之的。在城区上演进步话剧《阿Q正传》《一片爱国心》《火烛小心》《黄金梦》《夜店》等,通过大型话剧进行宣传,目的宗旨是推进宁波话剧活动。

曙光社 1947年9月成立,活动地在鄞县中学(即今宁波二中)。由宁中党员学生童礼福、鄞县中学党员学生王祥岳、陆平一发起,联络甬江、效实等校进步学生入社。主要阅读革命书刊,编印《曙光》刊物,办民众夜校,传播爱国民主思想。

正风通讯社宁波分社 1947年9月成立,由党员葛堂槐、张回春、钟雪倩等组织,通讯员有200余人。主要任务为:获取国民党反革命情报,保护地下党活动,并为地方报刊发稿。

燧火社 1948年2月成立,地点在宁波城区。胡日成、徐天青等5人发起,吸收高工、效实等进步学生50人,组织青年阅读革命进步书刊,收听新华电台、编印《燧火》刊物、张贴标语等。

宁波文艺协会 原名宁波文艺作者协会,是宁波文化界的爱国统一战线团体。抗日战争后,中共临委委员徐吹(汪诚功)进入市区,以小学教师的身份作为掩护,开展文化界的统一战线工作。1948年3月,徐吹通过《时事公报》副刊编辑庄禹梅发起,4月11日召开了协会的成立大会,到会60余人,选出理事7人,推选林世堂、麦野青、庄禹梅3人为常务理事,并推送出若干监事、候补监事等。

成员用诗词、文学、木刻等文艺创作,在报刊上揭露国民党发动内战、扼杀民主、横征暴敛和出卖主权等罪行。4月30日,徐吹被捕,6月宁波地下党组织受到大破坏,党的骨干和一些会员相继进入了四明山,参加游击战争,协会终止活动。

求进读书会 1948年7月成立,由徐仲芳、夏脱粟等5人发起。在暑期举办求进补习班和组织阅读革命进步书刊。

宁波哲学研究会 1948年成立,有施明、柯扶等30余人。在有关学校建立学习小组,开展研究哲学的活动。

1925年宁波地方党组织建立前后,宁波进步爱国人士和党团组织成立一些红色社团,创办了很多报纸与刊物,虽然有的存在时间不长,但是在针砭时弊、坚持抗战、宣传党的思想与主张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党红色宣传的有机组成部分。

[1]洋布店就是棉布店,专门卖洋布。旧时称西方为西洋,故有许多名词冠以“洋”前缀,这成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语言现象。洋布与农民直接上门销售的土布相比较,洋布店的“料作(布料)交关好,摸上去绵软嗬”,可以“下半年做件洋绒衫穿穿”,因此颇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