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王任叔与《新奉化》的关系

王任叔与《新奉化》的关系

【摘要】:王任叔《新奉化》,1923年7月1日创刊,为奉化进步知识分子团体“剡社”主办的年刊,32开本,约200页。王任叔在任编辑时,《新奉化》还刊登了共产党员卓兰芳发动奉化东乡农民运动的文章。1938年,王任叔与许广平一起编辑出版20卷本《鲁迅全集》。1947年10月,王任叔回到香港,与茅盾、周而复主编《小说月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任叔任驻印尼首任全权大使,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党委书记等职。

王任叔

《新奉化》,1923年7月1日创刊,为奉化进步知识分子团体“剡社”主办的年刊,32开本,约200页。由“剡社总编辑处”编稿,最早主编为胡颖之。

该刊由北京永明印书局承印,宁波四明日报馆发行,并在北京、上海、宁波本埠等地设代派所。刊物的内容丰富,有言论、调查人物传记、本县大事记、文艺、通讯、游记、附录以及实业计划、资政言论、风俗漫谈、同人消息等栏目。

《新奉化》中文艺作品约占全部篇幅的六分之一,第一、二、三期分别发表了王任叔的长诗《告兄弟们》和短篇小说《剪发的故事》等作品。刊物在评论时政、反映民间疾苦、宣传“五四”新思想等方面很有特色。

1926年1月,鉴于“剡社”内部成员日趋分化,改为月刊,王任叔任主编。至1926年5月共出5期,多数内容直接评论当时的政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析时局,提出要改革社会必须推翻旧政权的观点。

王任叔在任编辑时,《新奉化》还刊登了共产党员卓兰芳发动奉化东乡农民运动的文章。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王任叔等共产党员相继被捕入狱,刊物被迫停刊。

王任叔(1901—1972),奉化大堰村人。作家、文艺理论家,谱名运镗,字任叔,号愚庵,笔名巴人、屈轶、马前卒等。

7岁到15岁就读本村务本小学,13岁参加全县小学统考,作文名列前茅。1915年秋考入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

五四运动时,王任叔任宁波学联秘书长,指挥印发传单、张贴标语、街头演讲和化装宣传等工作。

1920年师范毕业,在镇海、慈溪、奉化、宁波当小学教师。

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下,1922年5月,新诗处女作《对一个散文诗作者表一些敬意》发表在《文学旬刊》上,此后有诗文在《小说月报》《文学周报》等报刊上发表。

1923年经郑振铎介绍,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12月,处女集《情诗》由宁波春风学社出版。

1924年春在奉化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被聘为宁波《四明日报》编辑,并参加雪花社,发表名作《洪炉》。同年,与董挚兴合写多幕话剧《烦闷》。接着,又发表了独幕剧《阶级》。

1925年在奉化中学执教,编印《锦溪》校刊,主编《新奉化》月刊,发表了长诗《告弟兄们》和小说《剪发的故事》等。

1926年到广州北伐军总司令部秘书处任职。1927年4月返回宁波,从事创作,小说集《监狱》由光华书店出版。后经友人介绍,到上虞春晖中学任教。此间,王任叔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破屋》《殉》《影子》《疲惫者》和中长篇小说《死线上》《阿贵流浪记》,创作了《莽秀才造反记》。

1929年初,王任叔东渡日本,同年底回国。

1930年3月2日,王任叔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分工负责青年文艺研究会工作。不久调去搞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4年后,重返文坛。

1936年7月领衔发起组织中国文艺家协会。同年出版长篇讽刺小说《证章》。

1937年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秘书长,兼任《救亡日报》编委。

1938年,王任叔与许广平一起编辑出版20卷本《鲁迅全集》。他还主持、主编了《评报周刊》《上海周报》《公论丛书》《鲁迅风》等报刊。1938年春,江苏文委创办上海社会科学讲习所(即社会科学大学),王任叔接替胡愈之任校长兼授哲学与国际时事,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干部。

1939年至1940年,王任叔出版了《文学读本》《文学读本续编》,还出版了杂文、论文集《横眉集》《边鼓集》(与人合著)、《生活、思索与学习》《扪虱谈》《窄门集》《论鲁迅的杂文》,短篇小说集《皮包和烟斗》《佳讯》,翻译了长篇小说《和平》,创作了话剧《前夜》《两代的爱》等。

1941年3月,王任叔先到香港,后转到新加坡,协助胡愈之编《南洋商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担任华侨文化界战时工作团宣传部部长,和团长郁达夫一起主办战时工作干部训练班。

1942年2月漂流到印度尼西亚,先后组织了“苏门答腊人民反法西斯同盟”“中华民主同盟”,主编《前进周报》、印尼文《民主日报》,创作话剧《五祖庙》、长诗《印度尼西亚之歌》。

1947年10月,王任叔回到香港,与茅盾、周而复主编《小说月刊》。1948年8月,他奉命到达当时党中央所在地河北省平山县,担任中共中央统战部第二处副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任叔任驻印尼首任全权大使,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党委书记等职。

限于篇幅,其他优秀人物简介如下:

孙慎(1916— ),镇海县人,作曲家音乐活动家。原名孙立成。1935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创作的《救亡进行曲》在抗战前后广为传唱。1946年在广州参与主编《新音乐月刊》。1948年负责《时代日报》音乐副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文化部处长、《人民音乐》主编等职。2001年,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揭幕,孙慎获得“终身荣誉勋章”。老寿星2018年3月还发表了纪念文章《田汉同志对革命音乐的杰出贡献——纪念田汉同志诞辰一百周年》。

夏风(1920—1947),鄞州姜山镇人,原名陈冠周,儿童文学作家。17岁在宁波商报馆担任记者。1944年9月,在李公朴先生的主持下,由夏风主编的进步儿童文学刊物《孩子们》创刊,并成为畅销物。李公朴惨遭暗杀,《孩子们》被迫停刊。1946年夏,夏风回到宁波,在《时事公报》编辑国际新闻。以唐·吉诃德的精神来复刊《孩子们》。1947年6月,夏风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7月15日,按时出版最后一期《孩子们》。9月13日,夏风死于严重的肺结核和肝癌。

庄禹梅(1885—1970),镇海庄市人,原名庄继良,笔名病骸。1914年开始创作章回体武侠小说,逐渐以卖文为生。著作有《甬江潮》等。

徐雉(1899—1947),慈溪河头市(现属宁波镇海区)人。诗人,小说家,代表作有《不识面的情人》《卖淫妇》等。

陈之佛(1896—1962),余姚人,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原名绍本,学名之佛,又名杰,号雪翁。传世作品有《梅鹤迎春图》轴、《槐荫双鸠图》《陈之佛画辑》《陈之佛画选》,著有《图案构成法》《西洋美术概论》等10余种作品。

崔真吾(1902—1937),鄞县樟村乡崔岙村人,原名崔功河,字禹成,笔名采石、沙刹、史东。他博学多才,喜音乐、摄影,善治印、木刻。创作有《忘川之水》,还有译作《将军的戒指》《接吻》及与鲁迅、柔石合译的《奇剑及其他》等多部作品。

郭静唐(1903—1952),慈溪周巷人,原名寅生,字琴堂。编著《手头字概论》,为左翼文化运动做出了贡献。

顾仲彝(1903—1965),余姚人,剧作家,戏剧教育家、理论家。抗日战争爆发后,和于伶等组织上海剧艺社,从事抗日救亡戏剧活动,创作、改编了大量的剧本,如《八仙外传》《嫦娥》《红楼梦》等。

朱端钧(1907—1978),余姚人,导演艺术家,戏剧教育家。曾用笔名公吕。192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主持过复旦剧社,导演过《圆谎记》《战友》《蠢货》等。抗日战争时期,导演《夜上海》《生财有道》《雷雨》《妙峰山》等。抗日战争胜利后,继续在上海剧艺社担任演出部主任,导演《孔雀胆》《少年游》等剧。

陈企霞(1913—1988),鄞县人,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主要作品有《狮嘴谷》《第一个碾米厂的毁灭》《星夜曲》等。

胡苏(1915—1986),镇海城关人,戏剧、电影剧作家,原名谢相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从事电影剧本的创作。创作、改编并拍成影片的文学剧本有《女社长》《红旗谱》《万木春》《北斗》等。

包蕾(1918—1989),镇海人,著名美术影片编剧,儿童文学作家。原名倪庆秩,笔名华萼、叶超。自幼喜爱文学,19岁即于报端发表文章。1936年在李公朴主编的《读书生活》上发表独幕剧《释放》,继而又写了独幕剧《汤饼之喜》和喜剧《拿破仑在后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