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唐弢:传统藏书家与第一藏书家的对话

唐弢:传统藏书家与第一藏书家的对话

【摘要】:唐弢集毕生的财力和精力,收集、保藏和研究各种中国现代文学著作,获得了“中国现代文学第一藏书家”的美称。2000年签署捐赠协议之后,中国现代文学馆派了五人小分队走进唐家,用了两个多月接收这批藏书,成立了以唐弢先生命名的专门文库,叫“唐弢文库”。唐弢文库的珍贵性体现在:第一,杂志收藏极其珍贵。

唐弢(1913—1992),镇海庄市人,原名唐端毅。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史家、评论家、藏书家,研究员

唐弢

幼年由亲戚资助入学,念至初中二年级,因经济困难辍学,后来考入上海邮局当拣信生。

1930年后,组建小型读书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加工人运动,从事文字宣传工作,练习写作。

1933年在鲁迅的影响下,发表散文杂文,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1938年参加《鲁迅全集》编校,积极支持《鲁迅风》刊物,编辑《文艺界丛刊》,同时在几所中学任课。太平洋战争期间,被迫离开邮局,在私人银行当秘书。

抗战胜利后,重新回到邮局,与柯灵等合编《周报》,进行反内战、反饥饿民主运动。《周报》被禁后,主编《文汇报》副刊《笔会》,直到1947年被停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教授等职,主要著作有《推背集》《海天集》《短长书》《投影集》《落帆集》等。

唐弢集毕生的财力和精力,收集、保藏和研究各种中国现代文学著作,获得了“中国现代文学第一藏书家”的美称。巴金老人评价:“有了唐弢文库,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藏书就有了一半。”

唐弢的夫人沈絜云回忆:他从抗日战争初期开始购书藏书,终其一生,不论是日军占据上海的危险处境,还是“文革”十年浩劫,都未曾改变他爱书如命的性情。他所收藏的中国现代文学书籍、期刊,种类之齐全,版本之珍贵,一直深为藏书界所艳羡。

唐弢先生的藏书之丰、之精闻名天下,两套住房都被书塞得满满的,常常看见中外的文学家、研究家在他的书房里找书看书。巴金先生就一再告诫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在唐先生身后,想办法把他的藏书保存在中国现代文学馆。

唐弢先生去世之后,夫人和子女认真考察、比较和讨论,在六家单位(包括宁波的)之间权衡,选中了中国现代文学馆来收藏。

2000年签署捐赠协议之后,中国现代文学馆派了五人小分队走进唐家,用了两个多月接收这批藏书,成立了以唐弢先生命名的专门文库,叫“唐弢文库”。

唐弢文库的编目、科学分类、鉴定和上架工作,又用了两年时间,最后查清文库的家底:共计有藏品4.3万件,其中杂志1.67万件,图书2.63万件。

唐弢文库的珍贵性体现在:

第一,杂志收藏极其珍贵。大图书馆一般收藏中国20世纪前50年的新文学专业的杂志不过六七百种,而唐弢一人收了近千种,难能可贵,极其权威

第二,初版本相当齐全。图书贵在初版本,如郭沫若的《女神》,是1921年结集出版的郭氏第一本白话诗集,初版本在全世界只找到3本。

第三,毛边本很多。毛边,是指一种图书版式,鲁迅先生就自称是“毛边党”,特别珍爱这种图书版式。唐弢文库中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毛边书有千种之众。

第四,孤本书、稀本书、绝版书在唐弢文库中占有相当的分量。

唐弢文库书目清单由北京出版社单独出版,目录分三大类:线装书、期刊、平装书。并且按书名、著译编者、出版时间、出版社、开本、签名本或毛边本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