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楼适夷与《在人间》的优化方案

楼适夷与《在人间》的优化方案

【摘要】:楼适夷《在人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创作的长篇自传体小说,是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的第二部。五四运动后,楼适夷学习写作,最初在创造社的《创造日》《洪水》上发表作品。1933至1937年,楼适夷被捕入狱,在狱中翻译了高尔基的《在人间》等作品。代表作有《挣扎》《病与梦》《四明山杂记》等。

楼适夷

《在人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创作的长篇自传体小说,是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的第二部。

小说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这段时期,他靠与外祖母一起摘野果出去卖糊口,当过绘图师的学徒,在一艘船上洗过碗,还做过圣像作坊徒工。

主人公阿廖沙在人生之路上,在社会底层历尽坎坷,但他一有机会就阅读大量的书籍。大量的阅读和生活的阅历拓展了视野,他决心“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要为环境所屈服”。

《在人间》是高尔基用圆润的笔法,浓缩积淀了一个旧社会少年的生活史,结合亲身体验的生活经历,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生活的典型特征和风俗人情。

阿廖沙外祖父卡希林一家的破产,就是俄国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真实生活写照,呈现了俄国由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引起的小资产阶级手工业的瓦解过程。

小说在表现主人公生活经历的同时,描述了沙俄统治下普通人群的困苦生活和他们的苦闷情绪,书中真实地再现了下层人民生活的严峻与阴暗,具有全人类的教育意义。作者正是想通过这部作品呼吁人们都能有一种积极的心态,从而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

《在人间》的中译本,就是楼适夷翻译的。

楼适夷(1905—2001),余姚人,笔名适夷、楼建南等。作家、翻译家、出版家。

自幼喜爱文学,小学时在余姚读书。1919年,他14岁时被其父带去上海钱庄当学徒。

五四运动后,楼适夷学习写作,最初在创造社的《创造日》《洪水》上发表作品。1927年从事地下党工作与文艺活动,出版过短篇集《挣扎》《病与梦》,在太阳社的刊物和鲁迅的《语丝》《萌芽》上发表作品。

1929年去日本学习。1931年回到上海,参加“左联”文总工作,编辑“左联”机关刊物《前哨》《文学导报》和《文艺新闻》。1932年出版短篇小说集《第三时期》。

1933至1937年,楼适夷被捕入狱,在狱中翻译了高尔基的《在人间》等作品。

抗战后出狱,去武汉担任《新华日报》副刊编辑;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当选理事,编辑《抗战文艺》,并与叶圣陶、宋云彬、傅彬然合编《少年先锋》月刊。后又去广州、香港,协助茅盾编辑《文艺阵地》,曾代理主编工作。

“孤岛”时期,回到上海,坚持地下抗战文艺活动,与许广平、王元化等共同主办《奔流新集》月刊;到新四军浙东根据地做文教工作;任《新华日报》华中版编委、《时代日报》副刊编辑;同靳以合编中华全国文艺协会的机关刊物《中国作家》。

1947年去香港与周而复创办《小说》月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抗美援朝运动,担任东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等职。代表作有《挣扎》《病与梦》《四明山杂记》等。翻译书目有苏联文学《桥》(短篇小说集)、《但顿之死》(中篇小说)、《灰姑娘》(儿童剧集)等,日本文学《天平之甍》《芥川龙之介小说11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