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周信芳与京剧麒派艺术的卓越传承与影响

周信芳与京剧麒派艺术的卓越传承与影响

【摘要】:周信芳从事京剧表演艺术70多年,创造的麒派艺术自成体系,影响深远,是京剧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著述有《周信芳戏剧散论》《周信芳舞台艺术》《周信芳演出剧本选集》《周信芳演出剧本新编》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信芳历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华东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京剧院院长等职。

周信芳(1895—1975),慈城人,京剧艺术大师,字士楚,艺名麒麟童。

出身于梨园世家,自幼喜爱戏剧,6岁随父周慰堂(青衣演员,艺名金琴仙)旅居杭州,7岁从陈长兴学老生戏,并以艺名“七龄童”开始在杭州演出,此后在沪、杭一带演出一些传统老生剧目。

周信芳

五四运动前后,受到新文化思想的影响,进步人士开始打破传统,经常演出一些抨击、讽刺袁世凯北洋军阀的现代剧,如《宋教仁》《学拳打金刚》等,受到观众欢迎。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周信芳和麒门弟子高百岁等,毅然参加了由田汉主持的南国社,并和周五宝等进步艺人,同欧阳予倩一起为南国社筹款义演。继之,周信芳以上海市伶界联合会会长身份,同意免费将该会二楼借给南国社,临时搭台演出《名优之死》,以支持进步话剧运动。

1935年10月,周信芳来宁波,演出于天然舞台,一度轰动甬城。周信芳主演的剧目有《鹿台恨·比干挖心》《徐策跑城》《打渔杀家》《明末遗恨》《大宋历史》等,剧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个个形神兼备,性格鲜明,具有强烈的表现力与艺术感染力。

1937年“七七事变”后,周信芳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0月6日,他参加了由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任歌剧部主任,并带头组织成立了上海京剧界抗战救亡演出队。周信芳及高百岁、金素琴等爱国艺人,冒着生命危险,奔赴抗战前沿阵地和后方伤员医院,为抗日将士清唱。

周信芳还编写演出了《文天祥》《史可法》《徽钦二帝》等宣传爱国思想的历史剧目,激发了观众强烈的爱国热情;后又演出《董小宛》《香妃恨》《亡蜀恨》等具有民族意识的戏剧。

解放战争时期,周信芳拒绝演唱宣传“戡乱”的剧目,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或间接领导下,积极参加反对内战的爱国民主运动。

周信芳从事京剧表演艺术70多年,创造的麒派艺术自成体系,影响深远,是京剧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著述有《周信芳戏剧散论》《周信芳舞台艺术》《周信芳演出剧本选集》《周信芳演出剧本新编》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信芳历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华东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京剧院院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