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矿物质缺乏病:铁和锌缺乏对健康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矿物质缺乏病:铁和锌缺乏对健康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摘要】:(二)铁缺乏铁缺乏可导致缺铁性贫血,被WHO、UNICEF确定为世界性营养缺乏病之一,亦是我国主要公共营养问题。严重缺铁性贫血可引起贫血性心脏病,易发生左心心力衰竭。婴儿、儿童、孕妇和育龄妇女是锌缺乏的高发病人群。孕期严重锌缺乏可使胚胎发育畸形,胎儿出生后锌缺乏可导致侏儒症。因此,锌缺乏病患者一般面色苍白,具有明显贫血面貌。

(一)钙缺乏

钙缺乏主要影响骨骼的发育和结构,临床表现为婴儿手足抽搐症和成年人骨质疏松症

1.缺乏原因

婴儿缺钙主要是因为其母亲在怀孕期间钙摄入不足,母乳中的钙含量过少;幼儿、学龄儿童、青少年缺钙主要是因为饮食搭配不合理,含钙食品摄入过少;维生素D合成障碍导致的肠道钙吸收障碍;受疾病的影响,如腹泻、肝炎、胃炎、频繁呕吐等,致使钙吸收不良或大量流失。

成人骨质疏松症常见于中年以后,女性比男性多见,主要原因是中老年以后雌性激素分泌减少,随着年龄的增长,钙调节激素的分泌失调致使骨代谢紊乱。老年人由于牙齿脱落及消化功能降低,致使蛋白质、钙、磷、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摄入不足。运动减少也是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

2.临床表现

(1)婴儿手足抽搐症 多见于1岁以内的婴儿,抽搐常突然发生,轻时仅有惊跳或面部肌肉抽动意识存在;重时有四肢抽动,两眼上翻,口唇发青,知觉暂时丧失。每次发作持续数秒、数分钟或更长。每天可发作数次至数十次,严重时可引起喉头肌肉痉挛,出现喉鸣音,以致呼吸困难、窒息等。如抢救不及时就会有生命危险。

(2)成人骨质疏松症 成人骨质疏松常表现为骨脆性增大,脊柱易受压、变形,压迫性骨折及疼痛,轻微外伤即可引起骨折,常见于股骨颈部、腕部及肱骨上端。

3.主要预防措施

合理安排膳食,适当摄入含钙和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如奶和奶制品、麸皮、豆类、绿色蔬菜等,并进行适当户外活动,以接受日晒(每天至少2 h)。影响钙吸收的因素很多,维生素D、适量的蛋白质、低磷膳食及体育锻炼均有利于钙的吸收;而食物中的植酸,如菠菜、竹笋、蕨菜等中的草酸、膳食纤维、咖啡等,则不利于钙的吸收。

(二)铁缺乏

铁缺乏可导致缺铁性贫血,被WHO、UNICEF确定为世界性营养缺乏病之一,亦是我国主要公共营养问题。

1.缺乏原因

膳食铁摄入不足;机体对铁的需要量增加;铁吸收减少,如萎缩性胃炎、胃酸缺乏或服用过多抗酸药等可影响铁吸收;铁的消耗增加,如腹泻、钩虫感染、慢性隐性出血等。

2.临床表现

铁缺乏易导致缺铁性贫血及一些其他相关症状。常见症状和贫血的严重程度相关,常有疲乏无力、心慌、气短、头晕,严重者出现面色苍白、口唇黏膜和睑结膜苍白、肝脾轻度肿大等。严重缺铁性贫血可引起贫血性心脏病,易发生左心心力衰竭。

铁缺乏易影响生长发育与智力发育、活动和劳动耐力降低。免疫功能和抗感染能力下降。严重缺铁性贫血可致黏膜组织变化,如口腔炎、舌炎、舌乳头萎缩,皮肤干燥,毛发枯黄,神经精神系统异常,如有异食癖。

3.主要预防措施

(1)健康教育 通过健康教育,指导人们科学、合理的膳食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

(2)铁强化食品 近年来有不少国家在高危人群中采用铁强化食品(主要是谷类食品)来预防缺铁。我国试行的铁强化酱油、铁强化面粉等都获得了一定的效果。

(3)铁补充 高危人群,如婴幼儿、早产儿、孪生儿、妊娠妇女、胃切除者及反复献血者,可使用口服铁剂预防铁缺乏。

(4)提高食物铁的利用率 足量摄入参与红细胞生成的营养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B2叶酸、维生素B12等以增加铁的生物利用率。

(5)合理搭配食物 摄入富含铁的食物,主要有动物血、肝脏、鸡胗、牛肾、大豆、黑木耳、芝麻酱、瘦肉、红糖、蛋黄、猪肾、羊肾、干果等。注意避免同时摄入能干扰铁吸收的食物(如菠菜、苋菜)。

(三)锌缺乏病

锌缺乏在人群中普遍存在,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其中尤以经济状况较差的人群发生率高。婴儿、儿童、孕妇育龄妇女是锌缺乏的高发病人群。

1.缺乏原因

锌的膳食摄入量低和摄入锌的生物利用率低;锌的生理需要量增加;肠吸收障碍;锌丢失量增加;因疾病造成。

2.临床表现

由于锌在机体内发挥着极为广泛的生理作用,锌缺乏时可导致许多的病理生理变化。

(1)生长发育障碍 锌缺乏影响生长发育,包括骨骼、内脏器官和脑的生长发育。孕期严重锌缺乏可使胚胎发育畸形,胎儿出生后锌缺乏可导致侏儒症。

(2)性发育障碍与性功能低下 性发育障碍与性功能低下是青年锌缺乏的另一个主要表现。

(3)味觉及嗅觉障碍 异食癖和食欲缺乏是目前公认的缺锌症状。

(4)皮肤表现 锌缺乏的病人往往伴随着铁的缺乏。因此,锌缺乏病患者一般面色苍白,具有明显贫血面貌。常见匙状甲、口角溃烂、口角炎、萎缩性舌炎,眼、口、肛门等周围,肢端、肘膝、前臂等处有对称性糜烂、水疱或者脓疱,过度角化的瘢块。

(5)其他危害 如伤口愈合不良、神经精神障碍、免疫功能减退、胎儿生长障碍。

3.主要预防措施

对于原发性锌缺乏的预防,主要是从调整膳食入手,选择适宜的食物,就可以完全预防原发性锌缺乏的发生,主要措施包括增加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特别是红肉、动物内脏类食物,贝类食物等;对高危人群采取干预措施,给予锌补充或者锌强化食物;计划怀孕的妇女,应注意自己膳食锌的充裕情况,在怀孕的早期或怀孕前就开始保证每日有推荐量水平的锌摄入;对于继发于其他疾病的锌缺乏病,应结合原发疾病的治疗,及时补充锌。

(四)碘缺乏病

碘参与甲状腺素的合成。甲状腺素的主要功能是促进物质代谢和生长发育。

1.缺乏原因

常为地区性流行。主要原因是环境、土壤和食物缺碘造成的,如高钙、高氟、缺硒、长期服用锂剂等。

2.临床表现

(1)地方性甲状腺肿 一般无全身症状,基础代谢率正常。甲状腺肿大,能随吞咽上下移动。较大的单纯性甲状腺肿可压迫邻近器官而产生症状。结节性甲状腺肿可继发甲状腺功能亢进,也可发生恶变。

(2)地方性克汀病 地方性克汀病多出现在严重的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区,是胚胎时期和出生后早期碘缺乏与甲状腺功能低下所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分化障碍结果。智力障碍、生长发育迟滞严重(侏儒)、性发育落后为主要特点。其他表现可见聋哑(听力和言语障碍十分突出)、斜视、运动功能障碍等。

3.主要预防措施

该病以预防为主。应由政府大力推行碘化食盐消灭地方性甲状腺肿,多吃含碘食物,如海藻、海带等海产品。我国已普遍进行了单纯性甲状腺肿的普查和防治工作,特别是推广碘盐以后,地方性克汀病亦随之消灭,单纯性甲状腺肿发病率已大大降低。

(五)硒缺乏

克山病是一种地方性心肌病。1935年首先流行于黑龙江省克山县,当时对该病的本质认识不清,遂以此地名来命名,一直沿用至今。目前认为,硒缺乏是克山病发病的基本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还有与低硒有关的复合因素参与发病。

1.缺乏原因

居民的硒摄入主要靠当地水源及食物的富集,当生活居住地环境中硒元素的本底值很低时会引起地方性硒缺乏,造成人体硒摄入量不足。因而饮食中低硒水平是硒缺乏的主要原因。

2.临床表现

硒缺乏的主要危害是引起克山病,根据患者发病缓急、病程长短及心肌代偿情况分为:

(1)急性型 发病急骤,由于心肌病变比较广泛、严重,心肌收缩力明显减弱,心排血量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减少,重者出现心源性休克。由于供血不足,患者常有头昏、恶心、呕吐等症状。

(2)亚急性型 病情进展稍缓,心肌受损不如急性型那样严重,但心肌收缩力明显减弱。临床上出现明显的心力衰竭,特别是急性左心衰竭,有咳嗽、呼吸困难、满肺水泡音等征象。经1~4周后,可发生全心衰竭,出现颈静脉怒张、肝肿大及全身水肿等。

(3)慢性型 亦称痨型,病情发展缓慢,多由潜在型逐渐发展而成,少数由急性型或亚急性型转化而来。心脏代偿肥大,心腔扩张明显,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慢性心功能不全。

(4)潜在型 心脏受损较轻或因代偿功能较好,临床上多无明显的自觉症状。

3.预防

由于克山病的发病因素尚未完全弄清,因此比较妥当的预防办法是:在开展综合措施的前提下,重点进行补硒的预防。

(1)食物预防 海产品和动物食品含硒量较高,如猪肾、蛋类、禽肉,水产品如小虾、鳝鱼、鳅鱼等。宣传病区居民多吃当地相对富硒食物,有助于改善营养状态。

(2)补硒预防 低硒是克山病流行的必要因素。因此,补充硒后,即使病区仍有其他致病因素存在,也不致引起克山病的流行。补充硒的方式如下:口服亚硒酸钠片或其他硒制剂,补硒量为每日50~100 μg;硒盐(含亚硒酸钠10~15 m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