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动物性食品的卫生问题和管理

动物性食品的卫生问题和管理

【摘要】:屠宰加工应注意卫生操作,避免可食用组织被来自体表、鬃毛、消化道、加工用具及烫池水中的微生物污染。(二)水产品主要卫生问题及卫生管理1.水产品主要卫生问题腐败变质水产品因含水分较多,酶活性较强,易被各种微生物污染。预防华支睾吸虫应采取不吃鱼生粥等综合措施。

(一)畜禽肉主要卫生问题及卫生管理

1.畜禽肉主要卫生问题

(1)腐败变质 肉类在加工和保藏过程中,如果卫生管理不当,往往会发生腐败变质。病畜肉和过度疲劳的畜肉pH值较高(6.8~7.0),且在宰杀前即有细菌侵入,这种肉品不具备杀菌能力。由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可使肉类食品成分迅速分解而变质。已经腐败变质的肉类食品不能再食用。

(2)人畜共患传染病 对人有传染性的牲畜疾病,称为人畜共患传染病。如炭疽、布氏杆菌病和口蹄疫等。有些牲畜疾病如猪瘟、猪出血性败血症,虽然不感染人,但牲畜患病以后,可以继发沙门菌感染,同样可以引起人的食物中毒

(3)死畜肉 死畜肉可来自病死、中毒或外伤死亡牲畜。如为一般疾病或外伤死亡,又未发生腐败变质,内脏废弃并经高温处理后可食用;如为人畜共患疾病,则不得任意食用。死因不明的畜肉,一律不准食用。

(4)药物残留 动物用药包括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激素及生长促进剂。畜禽的治疗一般用药量大、时间短,而饲料中的添加用药量虽少,但持续时间长。两者都可能在畜禽肉类中残留,或致中毒,或使病菌耐药性增强,危害人体健康

(5)使用违禁饲料添加剂 有人往老牛身上注射番木瓜酶促进肌纤维软化,冒充小牛肉卖高价;给圈养的鸡饲以砷饲料,宰杀后鸡皮发黄冒充散放鸡卖高价;近年来还有人给畜禽肉注射脏水以加重等。

2.畜禽肉的卫生管理

(1)牲畜饲养管理 做好牲畜饲养环境卫生工作,合理使用兽药,遵守休药期的规定,严禁使用非法药物。

(2)屠宰卫生管理 待宰牲畜必须健康良好,来自非疫区,并有产地兽医卫生检验合格证。屠宰加工应注意卫生操作,避免可食用组织被来自体表、鬃毛、消化道、加工用具及烫池水中的微生物污染。

(3)销售管理 加强市场管理,防止死畜禽肉进入市场。畜肉须有兽医卫生检验合格印戳才能允许销售。肉类销售应做好防尘、防蝇和保鲜,刀和砧板要专用,当天未销售完的要冷藏保存。

(二)水产品主要卫生问题及卫生管理

1.水产品主要卫生问题

(1)腐败变质 水产品因含水分较多,酶活性较强,易被各种微生物污染。活鱼的肉一般是无菌的,但鱼的体表、鳃及肠道中都有一定量的细菌。当鱼死并开始腐败时,体表黏液蛋白被细菌酶分解,呈现浑浊,并有臭味;由于表皮结缔组织被分解,致使鱼鳞易于脱落;眼球周围组织被分解,使眼球下陷,浑浊无光。在细菌作用下鳃会由鲜红变成暗褐色并有臭味。因肠内细菌大量繁殖产气,使腹部膨胀,肛门膨出,放在水中时鱼体会上浮。腐败变质的鱼有大量细菌繁殖,并有大量蛋白质分解产物,对健康有害,不得食用。

(2)寄生虫病 食用被寄生虫感染的水产品会引起寄生虫病。我国主要有华支睾吸虫(肝吸虫)及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两种。预防华支睾吸虫应采取不吃鱼生粥等综合措施。预防卫氏并殖吸虫病最好的方法是加强宣传,不吃生蟹、生泥螺、石蟹或喇蛄,要彻底煮熟方可食用。

(3)食物中毒 水产品的种类很多,有的本身有毒性,进食后会引起中毒,甚至死亡,如河豚鱼、鲐鱼、旗鱼和有毒贝类等。

(4)工业废水污染 工业废水中的有害物质未经处理排入江河、湖泊,污染水体进而污染水产品,食用后可引起中毒。选购时尽量避免来自严重污染地区的产品。

2.水产品的卫生管理

(1)运输销售的卫生要求 捕捞船和运输水产品的工具应冲洗干净,减少污染;配备有冷藏设施的运输工具装运水产品;运输销售过程中,应避免污水化学毒性物的污染,凡接触水产品的设备、用具应用无毒无害的材料制成。

(2)贮藏要求 水产品主要通过低温处理、盐腌等方法抑制固有酶的作用和微生物的繁殖,延缓自溶和腐败。

(3)销售管理 加强市场管理,凡因化学物质中毒致死的水产品均不得入市销售。

(三)蛋类主要卫生问题及卫生管理

1.蛋类主要卫生问题

(1)微生物污染 蛋类的微生物污染产前产后都会发生。

①产前污染:因禽类易患病,病原菌如沙门氏菌通过血液循环侵入卵巢和输卵管,导致蛋黄在卵巢内形成过程中污染。在蛋黄中常见的致病菌是沙门菌,如鸡白痢沙门菌、鸡伤寒沙门菌等。鸡、鸭、鹅都易受到病菌感染,特别是鸭、鹅等水禽的感染率更高,一般不允许用水禽蛋作为糕点原料。水禽蛋必须煮沸10 min以上方可食用。

②产后污染:微生物的污染可使禽蛋发生变质、腐败。蛋类在生产、收集、贮藏和运输等环节中,易受禽类自身、产蛋场所、人手和储放容器中的微生物污染。附着在蛋壳上的微生物可从蛋壳上的气孔进入蛋体。

(2)化学性污染 鲜蛋的化学性污染物主要是汞。汞可由空气、水和饲料等摄入禽体内,致使所产的蛋中含汞。此外,农药、激素、抗生素以及其他化学污染物均可通过禽饲料及饮水进入母禽体内,残留于所产的蛋中。

(3)其他卫生问题 鲜蛋是一种有生命的物质,不停地通过气孔呼吸,因此它具有吸收异味的性质。如果在收购、运输、储存过程中与农药、化肥、煤油等化学物品以及蒜、葱、鱼、香烟等有异味或腐烂变质的动植物放在一起,就会使鲜蛋产生异味而影响食用。此外,不法商家在饲料中加入化工染料苏丹红生产的红心蛋,食用后对人体产生重大伤害。

2.蛋类的卫生管理

加强禽类饲养条件的卫生管理,保障禽体和产蛋场所的卫生;注意蛋的贮运和销售卫生。鲜蛋应贮存在温度为1~5℃、相对湿度为87%~97%的环境中。若无冷藏条件,鲜蛋可保存在米糠、稻谷或木屑中以延长保存期。质量好的鲜蛋,灯光透视时,整个蛋呈橘黄色至橙红色,打开后蛋黄凸起、完整、有韧性,蛋白澄清、透明,稀稠分明,无异味。

(四)奶及奶制品主要卫生问题及卫生管理

1.奶及奶制品主要卫生问题

(1)微生物污染 奶的微生物主要来源于乳房、空气和水,刚挤出的奶中存在的微生物可能有细球菌、八联球菌、荧光杆菌、酵母菌和霉菌。如果卫生条件不好,还会有枯草杆菌、链球菌、大肠杆菌、产气杆菌等。刚挤的奶中会含有溶菌酶,有助于抑菌,因此,刚挤出的奶中微生物的数量不是逐渐增多,而是逐渐减少。生奶的抑菌作用保持时间与细菌数量和放置温度有关,若奶中细菌数量少,放置环境温度低,抑菌作用时间就长,反之就短。一般生奶的抑菌在0℃可保持48 h,因此,奶挤出以后应及时冷却,否则微生物就会大量繁殖,以致使奶腐败变质。

此外,致病菌会污染奶。按致病菌的来源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挤奶前的感染,主要是动物本身的致病菌,通过乳腺进入奶中。二是挤奶后的污染,包括挤奶时和奶挤出后至食用前的各个环节里可能受到的污染。

(2)化学性污染 主要是奶及奶制品的有毒有害物质残留,如病牛用抗生素、饲料中霉菌的有毒代谢产物、残留农药及重金属和放射。

(3)掺伪 在牛奶中除掺水以外,还有许多其他掺入物,如掺入米汤、豆浆和防腐剂等,也有少数人掺入青霉素等抗生素。更严重的是加入化学物质三聚氰胺,对人体产生严重伤害。

2.奶及奶制品的卫生管理

(1)消毒奶 消毒牛奶的卫生质量应达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巴氏杀菌乳》的要求。

①感官指标:色泽为均匀一致的乳白色或微黄色,具有乳固有的滋味和气味,无异味,无沉淀,无凝块,无黏稠的均匀液体。

②理化指标:脂肪≥3.1%,蛋白质≥2.9%,非脂固体≥8.1%,杂质度≤2 mg/kg,酸度(°T)≤18.0。不得检出致病菌。

(2)奶制品 奶制品包括炼乳、奶粉、酸奶、复合奶、奶酪和含奶饮料等。各种奶制品均应符合相应的卫生标准。如在乳和乳制品管理办法中规定,在乳汁中不得掺水和加入其他任何物质;乳制品使用的添加剂应符合《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用作酸奶的菌种应纯良、无害;乳制品包装必须严密完整,乳品商标必须与内容相符,必须注明显名、厂名、生产日期、批量、保存期限及食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