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观察方法的同时提高观察意识。在归纳推理中相似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和原则。所以我们就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明确分类的依据,为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做好准备。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找到图形之间共性的内容,进行分类。让学生体会到“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分类结果多样”,学生的说理过程,就是归纳推理的过程。......
2023-08-07
在活动的最后阶段,一般要根据活动情况进行小结。小结可由教师用简洁的语言肯定活动的成果;表扬典型的美术作品与有创见性的行为;指出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提出需要继续实践探索的问题等,使大家受到教育与启发,更好地开展后面的活动。小结也可以采取由学生展示活动成果的方法进行,让学生进行表演、交流、谈体会、介绍经验等。这样可使学生体会到成功感和愉悦感,起到互相学习共同小结的作用。
(一)既要相信学生活动的能力,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实践证明,学生不仅喜爱自主活动,而且在活动中显示了巨大的潜能,教师只有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才能放手让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有些教师由于看到活动前期的“冷场”现象或偏离目标的倾向,往往不相信学生,为了“迅速”完成教学任务,或“好心”帮助学生成功,往往采取限制学生活动或替代包揽学生活动的做法,剥夺了学生活动的权利。另一方面,有的教师认为活动是学生的事,布置下去就完成放手任其自由发展,这也是不可取的。教师要从活动设计、组织发动、辅导点拨、引导深化、交流小结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教师不仅在设计中要估计到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想好对策,而且在活动中要随时观察学生及活动进程并据此灵活做出应变处理。
(二)教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又是活动的参与者
教师在活动中的组织工作包括指导性组织、诱导性组织和管理性组织。活动的编排、提出要求、临场控制、适时点拨等属于指导性组织。激发活动热情、诱发活动兴趣、主导活动气氛等属于诱导性组织。管理活动秩序,处理偶发事件等属于管理性组织。值得指出的是对活动的组织不能只限于课堂上,有时需要在上课前相当一段时间做好组织准备工作,如个别发动、收集资料,与学生商量等。活动要尊重学生的意愿,重大活动前要进行必要的调查,征求学生意见。课堂上也不可武断从事,应经常以商量的口气布置活动任务,事事尊重学生,项项征得学生的同意。在活动中教师不能高高在上,而应作为活动中的一员参加活动。实践表明,教师愈能与学生融为一体,学生活动的兴趣就越大,主体性也发挥得越好,活动的成效也愈大。
(三)活动既要有竞争性又要倡导合作
在课堂活动中引入竞争因素,既有积极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主要是:能提高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效率,其次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这是将来学生走向社会的必备条件之一。研究还表明:“团体赛”式的集体之间的竞争,有利于学生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因此,在课堂条件中引入竞争机制既有利于活动的开展,又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
有关童绘课堂: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的文章
学习观察方法的同时提高观察意识。在归纳推理中相似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和原则。所以我们就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明确分类的依据,为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做好准备。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找到图形之间共性的内容,进行分类。让学生体会到“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分类结果多样”,学生的说理过程,就是归纳推理的过程。......
2023-08-07
例如,某小学在一年级上学期期末,利用“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中的阅读材料,在班级微信群中举办以家庭为单位的表演视频录制活动,并以家庭为单位票选出“表演最佳”“合作最默契”等奖项。针对学生和家长的参与程度等综合表现,教师给予点评并颁发证书以资鼓励,以此激发学生和家长参与“和大人一起读”的积极性。......
2023-11-01
一次课间,菲菲兴奋又神秘地对我说:“许老师,我被电视台选上了,元旦我要去录制‘春晚’啦!我想先表演给同学们看!”中午吃完饭,我们找了块草地,安静地坐下来欣赏菲菲的表演。表演结束,孩子们热烈地鼓掌,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许老师,明天我也想给大家表演节目!”放学时,他选择一位表现最佳者“继承”此位。学生管理体系,需要每一位超级用户的参与。......
2023-07-18
对主题班会的形式和活动过程的要求,一直只停留在活动进行时的学生参与度上,这个要求就活动的目的来看是不错的,但是从课程化的要求来看,是不够的。为了加深和拓开主题班会的教育功能,加强和加深对学生的教育效果,还应遵循“课程化”程序,由指导教师在活动前做必要的指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行反思和体验,及时指导学生如何把在活动中进行的反思和感受,在活动后用书面形式记录下来,以便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2023-11-01
教学是在教师的主导下的师生同一过程的双边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活动,认识的能动性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根本标志。从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来看,教师并不是学生认知的对象,而是实现学生认识的基本手段。处在主导地位的教师扮演着教学实践主体的角色,学生是被改造的对象,也可以说是学生主体的丧失。若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融于“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模式之中,始终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性是应该的。......
2023-07-19
2018年4月,在酒泉师范附属小学与肃州区黄泥堡裕固族学校教学联盟开展的“感谢有你”手拉手校际交流活动中,课题组选派成员全程参与了为期一周的活动,形成这篇文章。......
2023-11-07
这里我们再从诗歌作品的审美性角度,来探讨诗歌接受的交流特征。诗歌接受作为审美活动,是诗人与读者之间的一种审美经验的交流。这种交流的实质,仍然是两者审美经验期待视界的互渗与交融,其结果,则是推动整个时代的审美视界的提高。一句话,无论个体还是群体的接受活动,都是处在与其他个体、群体的联系与交流之中的。......
2024-02-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