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如何优化提问的过程及策略

如何优化提问的过程及策略

【摘要】:提问是一个师生设疑、释疑交互作用的动态发展过程,而不能只看成是简单的发问操作。一般说来,它包括教师的构思,初始发问,学生的反应,教师针对性的提示诱导,学生的领悟、思考与应答,师生共同评价核实问题的答案,以及在新的层次上变换发问的内容与方式等,直至达到提问目的为止的整个过程。从总体来看,一节课提问的总量不宜太多,太频繁。提问的构思还要多替答问的对象着想。

提问是一个师生设疑、释疑交互作用的动态发展过程,而不能只看成是简单的发问操作。一般说来,它包括教师的构思,初始发问,学生的反应,教师针对性的提示诱导,学生的领悟、思考与应答,师生共同评价核实问题的答案,以及在新的层次上变换发问的内容与方式等,直至达到提问目的为止的整个过程。

(一)构思

构思就是要思考提问的内容、时机、方法和对象等,在提问时要做到心中有数。

提问的内容,一般来说应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侧重于学生的思维障碍之处;指向能力目标的关键之处;需要引导学生探究攻关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内容。这些内容都应该在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时早做安排。切不可即兴脱口而出,以免引起学生思维混乱和教学失控。

提问的时机,一般是需要吸引学生注意或吸引学生参与之时;需要引导学生深思熟虑之时;需要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之时;学生需要进行自我表现或相互交流之时;学生犯疑而又不知怎样发问之时而抓住火候即时提问。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喜欢不停地问,或者是不该问时盲目地问,缺乏构思,这样容易挫伤学生积极答问的热情。从总体来看,一节课提问的总量不宜太多,太频繁。

发问的方法要灵活多变。从发问手段来看,可口头发问、板书发问、运用媒体发问等;从发问的角度来看,可开门见山地“直问”可变中求新的“曲问”“借问”“串问”等。发问方法的变换不仅可活跃气氛,而且可启发思维。

提问的构思还要多替答问的对象着想。问题既要学生力所能及,又要有一定难度,估计大多数人努力后都有应答成功的可能。

(二)提出问题

教师的初始发问一般包括以下要点。

1.转入

转入是导入提问前的一个过渡,可以转换语气引起学生们的注意,顺势提出问题。例如“图片我们都看完了,教师这里准备了几个小问题,看看哪位同学能快速回答教师的这些问题……”或“下面让我们共同考虑这样一个问题……”等。

2.点题

点题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清晰准确地提出问题。

3.释题

释题是对较为复杂的问题做出适当的说明和提示,方便学生理解问题要问的是什么。

4.停顿

提问后,要留下几秒到一两分钟不等的停顿时间,停顿时间视问题的难易程度而定。一方面是为了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组织语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教师能观察学生的反应,以便指名回答。

5.指名

在让学生回答问题前要考虑这几方面,一是学生的性格和心理;二是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程度。有些学生一听到教师要点名回答问题,就马上低下头,生怕叫到自己。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就要调动他们积极地参与进来,挑一些简单或他们擅长的问题进行提问,多鼓励他们,即使回答错了也没关系,最重要的是锻炼他们的勇气,在下次提问中能勇敢地举手回答。

6.发问

发问是让学生明确问题与回答要求,做好积极答问的心理准备。为此,问题的表述必须清晰易懂重点突出,措辞确切、语速要适当;发问的语气与态度应使学生产生和蔼可亲和平等商讨的感受,切忌用强制回答、突然提问等方式。发问应面向全体学生,但要有回答问题的对象,不能先指名再发问,要发动全班积极思考问题。

(三)诱导

当学生不能作答或错误回答时,教师要善于用不同的方式鼓励或启发学生回答问题。诱导过程一般可采用以下方式。

1.核查

看学生是不是能明白问题的大意是什么。

2.鼓励

放慢语速,放缓语气,多微笑、点头示意,鼓励学生大胆做出回答。

3.重复

遇到有学生回答问题太紧张或没听清的情况下,多重复几次问题。

4.重述

当问题比较难以理解的情况下,换一种说法将问题复述出来。

5.提示

当问题较难或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给学生提示问题的重点、答题方向或提供相关资料。

6.分解

将问题分为若干容易回答的小问题。

7.轮流回答

当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时候就要想办法婉言结束,轮流回答。教师要放平心态,用和蔼的语气先启发学生:“没关系,给你两分钟再思考一下,慢慢说”“我相信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大胆地将答案说出来,错了也没关系”等。用话语鼓励、暗示学生,帮助他们尽可能地完成回答。如果万不得已要换人的情况下,教师也要时时关注学生的自尊心。委婉地说:“我们××同学太紧张了,别着急,坐下来想一想,一会儿再回答老师的问题好吗?”“老师看得出来你很想回答,但这个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让其他同学来帮你一起回答好吗?”等。

(四)评核

根据学生答问的情况,教师恰当地处理答案,使全体学生受益。

1.重述

将学生回答正确的答案再次复述,引起学生的重视与思考。

2.追问

对答案中的不足之处追加问题。

3.更正

对回答中不错误的地方予以改正,给出正确答案。

4.评议

教师或发动学生对答问进行评价、分析。

5.核查

检验所有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某学生的答案。

6.拓展

利用答案与评议,联系新材料或新见解,扩大提问的成果,引起对问题有新的认识和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