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故此,我也只选取“百年多病独登台”这句来用我自己的方式表达杜工部的一丝情愫。一位长者,怀着半生的孤独与内心的惆怅,在凄冷萧瑟的晚秋,登上高台,望向滚滚而来的长江大河,怎叫人不生一股怜惜的情味呢?于是乎,雕了这方砚,便是我以这种方式向这位诗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登高》砚25.6cm×6.5cm 卓尼县洮砚镇 2020年制......
2023-06-15
江弱水
艾略特关于现代主义的“冥想诗”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前提,使我们得以重新打量《秋兴》八首,辨析其文本特质,了解其生产过程,衡量其诗学价值。下面,我就从冥想的气质、内倾的声音、音乐的思维、心理的逻辑等四个方面,对《秋兴》八首做一个简要的分析,以阐发其与西方现代主义相通相应的诸多特色。
一、冥想的气质
饶宗颐说杜甫夔州诗为“独居深念”之作,叶嘉莹说杜甫晚期七律表现出“触引深思默想的意象化”,皆把握到《秋兴》八首一类诗的独特的冥想气质。从题面上看,杜甫身在夔府,心系京华,因“老去才难尽”,遂“秋来兴甚长”(语出《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全篇几个关节点,就是第一首的“故园心”,第二首的“望京华”,与第四首的“有所思”。杜甫暮年“心”“思”所在,小则为自身之出处,如“画省香炉”与“山楼粉堞”,“功名薄”“心事违”与“多不贱”“自轻肥”,“沧江岁晚”与“青琐朝班”,“彩笔气象”与“白头低垂”,处处形成今昔、人我的对比;大则为国家之盛衰,从第四首到第八首,无不极力渲染长安的富丽堂皇,而又收拾以衰飒残败的景象,总而言之,是“百年世事不胜悲”。当思绪的游丝偶触时,有“奉使虚随八月槎”之追怀严武,有“仙侣同舟晚更移”之忆念岑参,也有“匡衡抗疏功名薄”之感慨于疏救房琯获罪等;在意识的深层聚态里,正如宇文所安指出的,杜甫的思想有一反复出现的模式,如《秋兴》所展示的,可以宽泛地定义为文明与野蛮、秩序与混乱的对立,以及前者受后者侵陵而衰颓崩解的过程,最终归入中国宇宙观的永恒与变动之中。事实上,《秋兴》八首宏大、规整而又精巧的写作本身也是这一思想模式的体现。借用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Six Memos for the Next Millennium)中论但丁的话说:
“他善于从语言中提取出全部潜在的声韵、情感和感觉,在诗歌的不同层面中,全部的形式和属性中把握世界,以传达出这样一种感觉:世界是被组织起来的一个系统,一种秩序,一个各得其所的等级体系。”
然而,将《秋兴》八首坐实为冥想型的诗,绝不意味着杜甫是在做抽象思考。由于西方诗人普遍具有的宗教情怀与哲学情结,我们前面提到的现代主义名家名篇,多少都会陷入对时间、信仰、自然、艺术等主题的思辨中,而杜甫的《秋兴》八首则完全是一种思想的感觉化,凡诸念想,皆托饱满可感的意象以进行,思考的抽象内容都寄于言外。这种意象不仅仅是诉诸视觉,也诉诸听觉,以及种种生理与心理感觉。于是,诗人的思想不唯有声音,有色彩,也有温度,有质感……
二、内倾的声音
我们总是将《秋兴》八首与《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相提并论,但是,首先是《诸将》五首,从本质上说乃是散文化的议论,属于标准的第二种声音。“将军且莫破愁颜!”“诸君何以答升平?”祈使句与疑问句的语气表明,这都是诗人对某些听众说话,不管这些听众是否真的能够听到。而《秋兴》八首则完全沉潜入自己的内心,是以第一种声音说话。这是一种从孤独开始的、迫于旁人无由窥测的心理压力的写作活动,与旨在传达思想、交流情感的一般书写差别很大,所以,诗中尽可以有那么多结构反常的句式(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与意义纷歧的表达(如“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因为诗人此刻是在内心的交流之中,甚至根本就不在交流之中。
然而,在喃喃吐露心声的八首诗中,似乎有一个颇觉突兀的语气偶尔介入了,这就是第二首末联的“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请看”二字,相当于乐府诗中的“君不见”,在一般情况下,一定是对某个在场的听者的提醒。但是,一如“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乃“独宿”者的“自语”,“请看”这一祈使语气,也是在一无“谁看”的条件下发出的。这又做何解释呢?对此,钱谦益注曰:“细思‘请看’二字,又更是不觉乍见、讶而叹之之词。”金圣叹则解曰:“‘请看’二字妙,意不在月色也。‘已’字妙,月上山头,已穿过藤萝照此洲前久矣,我适才得见也。”两人的注解都很到位,把握到了诗人当时的真实情状:他沉浸在回忆与思念中,神思恍惚,已浑然不觉——却突然感到——时光已悄然流逝。“请看”二字,非对他人而发,实是诗人在提醒自己。这是典型的自言自语、自问自答……
三、音乐的思维
王夫之《唐诗评选》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章。”他已然视组诗为组曲、组乐。清高宗《唐宋诗醇》也说:“如此八首,根源二《雅》,继迹《骚》《辩》,思极深而不晦,情极哀而不伤,九曲回肠,三迭怨调,讽之足以感荡心灵,直使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思极深”与“情极哀”,说明了其冥想气质,“九曲回肠,三迭怨调”,也揭示出其音乐构造。的确,如果将这组诗视为一部交响乐作品,是非常合式的。《秋兴》主旨其实平平,如毛奇龄所谓“八首意极浅,不过抚今追昔四字而已”,但四字还可以再分下去,即身在夔府之“抚今”,与心系长安之“追昔”。“追昔”好似乐曲的“正主题”(principal theme),“抚今”则是“副主题”(subordinate theme),两个主题在地位上几乎平等,性质上适成对比,而在八首诗即八个乐章(movement)中穿插回旋,交织而发展。沈德潜的《唐诗别裁》总评此诗:“曰巫峡,曰夔府,曰瞿塘,曰江楼、沧江、关塞,皆言身之所处;曰故国、故园,曰京华、长安、蓬莱、曲江、昆明、紫阁,皆言心之所思,此八诗中线索也。”这段话非常清晰地揭示了组诗中一正一副两个主题的发展。前三首身值夔府,分别是巫山巫峡(之一)、夔府孤城(之二)、山郭江楼(之三)的悲秋以自伤的副主题,却又时时逗出故园(之一)、京华(之二)、五陵(之三)的正主题;后五首中心移入长安,贯穿着怀乡恋阙的正主题,但是,关于故国长安(之四)、蓬莱宫(之五)、曲江头(之六)、昆明池(之七)、昆吾、御宿、渼陂(之八)的辉煌追忆,也处处有意再现了寂寞秋江(之四)、沧江岁晚(之五)、瞿塘峡口(之六)、关塞江湖(之七)的副主题。无论旋律是苍凉忧伤,还是高亢激越,都若断还续,无往不复,最后以“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今望苦低垂”一联,收缴“抚今”“追昔”两个主题,给全部的乐曲画上休止符……
四、心理的逻辑
《秋兴》八首的文字繁复而多歧,充满了“因果与文法之颠倒与破坏”,这就造成胡适等人大不以为然的“不通”。问题是,一首七律的文字组织,先得受制于其固有的声音与词义的规定性;而一种内倾化的写作,还得受制于不以客观秩序为准则的心理逻辑。因为要顾及音义对仗,就有了“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式的“不通”,要讲“通”,就该写作“听猿三声实下泪”。因为要反映心理真实,也就有了“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式的“不通”,这是历来最遭人诟病的一联,但它们所复制或唤起的感觉和印象,却不是文从字顺的表达如“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所能比拟。叶嘉莹说:“这种句法,其安排组织全以感受之重点为主,而并不以文法之通顺为主,因此,其所予人者全属意象之感受,而并非理性之说明。”这也就是顾随所说的:“老杜的诗有时没讲儿,他就堆上这些字来让你自己生一个感觉。”所谓找一个“讲儿”,也就是用文法通顺的语言给予理性的说明,把一句看似不通的诗讲通了。
我想通过一个类似的变形实验来证明文字的错置造成的特殊效果。温庭筠《溪上行》诗曰:“雨湿蓼花千穗红。”这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而已,虽通顺而不免呆板。如果不考虑韵脚,我们不妨变动一下词序,成为“雨红千穗湿蓼花”,这样,感觉的层次一下子就出来了:先是雨水中朦胧的红色,然后是红色中隐约的千穗,最后是湿漉漉的蓼花。理性的整合之后会先因后果,但是真实的心理过程却是先果后因。杜甫类似的表达很多,如“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放船》),“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晴》),语法上的确讲不通,但它们依循的是别一种语法。瓦雷里在《诗与抽象思维》中说:
那些不同于普通话语的话语,即诗句,它们以奇怪的方式排列起来,除了符合它们将为自己制造的需要之外不符合任何需要;它们永远只谈论不在场的事物,或者内心深刻感受到的事物;它们是奇怪的话语,似乎不是由说出它们的人,而是由另一个人写成的,似乎不是对聆听它们的人,而是对另一个人说的。总之,这是语言中的语言。
可见,这种对语言正常秩序的破坏,为的正是满足一首诗本身“为自己制造的需要”。现代主义诗语往往晦涩难懂,因为诗人遵守的是感觉逻辑,反映的是心理真实,倒未必是刻意地要在表层语言上去追求震惊效果,“语不惊人死不休”。正如艾略特在《玄学派诗人》中说的,由于我们的文明变得极其多样和复杂,作用于诗人精细的感受力上,也产生多样和复杂的结果,“诗人必须变得越来越全面,越来越隐曲,越来越间接,以图挤迫语言,必要时搅乱语言,去就他的意思。”这个解释很有道理,只不过他没有想到,在一千多年以前,中国古代已经有形态那么复杂的文明生活,有感受那么精细的诗。
◎我思我在
1.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 四个方面论述杜甫《秋兴》八首的现代性。
2.有位同学读杜甫《秋兴》中“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一句时,觉得颇为费解,请帮助他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并谈谈倒装句法在此的意义。(可结合这篇文章的相关观点分析)
3.除了杜甫,还有很多古典诗人尝试写过具有现代性的诗,吴文英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最有争议的一位,不过无论褒贬,他的词里常有精妙的片段确是共识。下面这句引自他的《惜秋华·木芙蓉》,请你从“用字”的角度试作鉴赏。
凡花瘦不禁秋,幻腻玉、腴红鲜丽。
有关沧浪之歌:文学阅读与写作的文章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故此,我也只选取“百年多病独登台”这句来用我自己的方式表达杜工部的一丝情愫。一位长者,怀着半生的孤独与内心的惆怅,在凄冷萧瑟的晚秋,登上高台,望向滚滚而来的长江大河,怎叫人不生一股怜惜的情味呢?于是乎,雕了这方砚,便是我以这种方式向这位诗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登高》砚25.6cm×6.5cm 卓尼县洮砚镇 2020年制......
2023-06-15
问一问此时的自己,心里是什么感觉?除了外在的孤独之外,孤独更多的时候还是一种内心的孤独,我们会感觉到自己不被理解、不被重视、不被关心。究其原因,外在的孤独和内心的孤独大都源于人际。......
2023-11-03
《百年孤独》:孤独命运的轮回“在世的最伟大的作家”——马尔克斯20世纪60—70年代,是拉美“文学爆炸”、“文学地震”的时代,即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时代。《百年孤独》释读《百年孤独》被誉为“当代的《堂吉诃德》”。《百年孤独》的“孤独”主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马孔多”是孤独的城堡。《百年孤独》描写的七代人无一例外是孤独者。......
2024-10-20
实际上,我还记得在斯坦福大学的第一个感恩节——一直忙着工作,在学校3个多月也没交朋友。感恩节当天,校园空空荡荡,我一个人在街上散步,找不到任何营业的地方去喝杯咖啡或者填饱肚子。路过学生会时,我看到一群学生围坐在桌旁,中间是感恩节大餐。痛苦中的孤独感,是转化压力的最大障碍之一。当你感到孤立、缺乏联结,更难去采取行动,或者看到情境中的任何好处。当你经受痛苦时,要记着这一点。......
2024-01-19
1985年,天水市人民政府从周氏后人手中正式收藏了《二妙轩碑》拓本,并于1997年在南郭寺公园内建立“诗圣碑林”,将《二妙轩碑》拓本重新刻石,供人观览,使其成为天水文化标志之一,也是对诗圣杜甫的最好纪念。......
2023-12-05
戴维·迈尔斯在其著作《社会心理学》中曾这样写道:“如果抑郁、孤独和社会性焦虑是通过消极体验、消极的思维模式以及自我挫败的行为构成的恶性循环得以维持,那么应该可以通过破坏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来打破循环——通过改变环境,训练个体更加积极的行为模式,转变消极思维。这的确可以做到。一些不同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人们从抑郁的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在治疗结束后,他们拥有了和异性约会的能力。......
2024-02-01
[8]最后我们要提的一位是杜甫。Arthur Waley说:“研究中国文学的外国学者,比较喜欢把李白捧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但中国人则认为杜甫高于李白。”他公开宣布,他的诗是治疗疟疾发烧的良药。此时,正是明皇迷恋杨贵妃的时候,杜甫也像其他诗人,赞颂这一英雄美人的恋情。杜甫因多年未尝到这样的佳肴美酒,便大吃大喝一顿。......
2023-08-16
若想追寻生命中的知己,首先要回归知己两字的定义。知己之间没有秘密。周瑜与诸葛亮《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算是周瑜的一位知己。赤壁之战时,从火攻战术的印证,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推断,让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不得不仰仗诸葛亮,并视其为自己战略战术上不可多得的知己。但是这个知己是个比自己更厉害的角色,对吴国今后可能不利,周瑜只好两次三番地算计诸葛亮,但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化解。......
2023-11-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