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与嫉妒你的人相处的秘诀

与嫉妒你的人相处的秘诀

【摘要】:正确的调节方法是:1、受人嫉妒是你的荣幸,谁也不会去嫉妒一条死狗我们不仅要忍耐和克制自己的妒忌心,而且也要忍受住他人对自己的妒忌。其基本办法是,不要对嫉妒者反目而视,仇恨相加,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

“人怕出名猪怕壮”这是中国人很熟悉的一句话。据说,有位科学家将这句话翻译给一位美国教授听,那位教授惊讶不已:“为什么?为什么中国的人怕出名?中国的猪怕壮?”

要讲清楚这个道理,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容易到只用两个字就够了:嫉妒。一个人干事,三个人反对,五个人调查,十个人散布流言蜚语,这种现象不能算是极个别的事例。“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这类可怕的“警告”,都说明嫉妒者专门为贤者埋下祸根。

既然这类现象存在着,那么,它们当然也会出现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既来之,则安之。正确的调节方法是:

1、受人嫉妒是你的荣幸,谁也不会去嫉妒一条死狗

我们不仅要忍耐和克制自己的妒忌心,而且也要忍受住他人对自己的妒忌。也就是说,在自己取得一定的成绩,而别人以各种方式妒忌自己的时候,应该不为这种妒忌而改变自己正常、自然的生活、行为方式,而以某种科学的方式认识这种妒忌,才能够忍受住他人的妒忌。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应该承认是在自己有一定的成绩之后,受到他人的种种妒忌是十分难受的。本来是自己通过努力,辛辛苦苦得来的一点成绩,却反而招致如此的对待,可以说往往会给人带来一种极大的委屈和不平。特别是那些恶毒的诋毁和诬蔑,有时实在是让人受不了。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人往往会干脆放弃自己的追求,使自己停留于一般和平庸,混同于普通,甚至是落后。有些人在这种妒忌的压力下,不得不缩回了自己刚刚施展开的手脚,压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从而在这种妒忌的压力下垮了下来。

为了要能够忍受他人的妒忌,必须对此要形成科学的认识,它至少包括下面两层含义。其一,把别人的妒忌当成是自己的一种荣幸和骄傲。在此,你切记他们的妒忌,以及由这种妒忌所形成的种种指责和攻击,都是以一种变态的方式表达一种无能。也就是说,这种妒忌实际上是以一种比较极端的方式,通过贬低他人的成功和长处,来掩盖和弥补自己的缺陷和不足。这里,可以说,它是对你的成绩的一种反面形式的肯定,而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客观的批评。也正因为如此,你完全不必介意和在乎这些妒忌,可以非常坦然和自豪地与之相处,而无所顾忌。它并不能证明你的无能,反而突出了你的成绩。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妒忌甚至是一种荣幸,是可以令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地方。

2、把他人的嫉妒当成你的动力

有时,在他人的妒忌中,可能会有一些刻薄的挑剔和鸡蛋里找骨头,这也是十分正常的。因为,有些人正是要借助于挑刺的方式,贬低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与价值,从而达到一种否定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忍耐是要把他人的这种妒忌当成自己的一种压力或动力,作为自己进一步提高的台阶。这里的正确思想是,以一种真的、积极的方式去理解他人假的、消极性的挑刺,对方的用意是妒忌、否定和攻击,而自己的态度是学习、接受和转化为动力。在此,你甚至应该感谢他人的这种挑刺。不难看出,正是这样一些挑刺,可以使自己不至于为成功的喜悦而冲昏头脑,不沉迷在一时的荣誉之中,而保持一种比较清醒的头脑。看到自己的不足,认清自己前进的方向和目标。这样去对待他的妒忌,你不会有气愤和沮丧,而且还应该感激他人。而这样的忍,又有什么不好呢?它难道不可以成为一把无往而不胜的尖刀吗?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他人的妒忌还可以使自己始终不断地鞭策自己、激励自己。例如,有些人常常会这样地妒忌他人的成绩和干劲,认为不过是“三分钟的热情”,“新官上任三把火”等等。而对待这样一类妒忌,最好的方式便是不断地保持自己的干劲。这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压力。

3、不能刺激别人的“嫉妒”之心

受嫉妒者最明白无误的,是谨防孤高自傲的外在形象。“嫉妒”之心,可回避而不宜刺激。它像马蜂窝一样,一旦捅它一下,就招致不必要的麻烦。实在不必要在这一点上得不偿失,影响前途。

既然嫉妒是一种不可理喻、难辨泾渭的低层次情绪,所以不必要去计较你长我短、你是我非,更不必针锋相对,非弄个“水落石出”、“青红皂白”。须知,这不是学术讨论,更不是法庭对恃,你的对手不会用“逻辑”、“情理”或“法律依据”与你争锋的。嫉妒之心本来就没有与你处在同一个档次上,因而任何“据理力争”,都是你吃亏、受损,不仅降低档次,无谓浪费时间,虚掷精力。最佳方式是胸怀坦荡,从容大度。对出于嫉妒的种种“雕虫小技”,完全可以视若不见,充耳不闻,一如既往。

4、不要挫自己的锐气

应当认识到,嫉妒行为虽然颇能给人制造一些痛苦和障碍,但是嫉妒的人必有能力上的缺陷,或者在对手面前自感能力不足,也就是惧怕在事业上和成就上与对手竞争,与能者进行正面较量。所以从本质上讲,嫉妒行为是掩盖自己软弱无能的行为,是内在虚弱和自私的反映。

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这可以使我们在嫉妒行为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坚定的信念。既然嫉妒行为不过是一种掩盖软弱无力的行为,我们又何必放弃自己的追求而去适应这种低级的趣味。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不应在嫉妒行为面前跌倒,更不应该屈服于嫉妒行为。见怪不怪,其怪自怪。坚持奋进,争取更大的成就和荣誉,使嫉妒行为拖不垮你,拉不倒你,挡不住你,这是对嫉妒行为最有力的回击。

5、要善于弱妒

嫉妒是不健康心理的一种,嫉妒及其消极作用是不可能彻底消灭的,但可以减弱。经过人为的努力,可以使之达到比较弱小,以至于不严重阻碍事业成功的程度。

其基本办法是,不要对嫉妒者反目而视,仇恨相加,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比如,某某和你是大学同学,你晋升为处长,可他却在你手下当一名科长。其实,他的学识、能力、经验等等与你相比,并没有很大的距离,假如没有你,肯定是他被提升。他现在所处的地位,有很大偶然性。如果你能这么想,就会同情他,理解他,即使他有些嫉妒,也不会怪罪他。在这一感情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办法,便可望减弱嫉妒。相反,一旦发现别人的嫉妒,便怒火中烧,形之于色,或洋洋得意,置若罔闻,便会使彼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妒火越烧越旺,后果不堪设想。在对嫉妒者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应该采取具体的对待办法。

首先,故意示弱,以减弱嫉妒。

有这样一位大学副校长,他原来是一位普通教师,在二十几年教学工作和生活中,结识了许多“难兄难弟”,往来甚密,不分彼此。后来,学校班子调整时,有关部门任命他作了副校长。上台以后,他对可能因此而来的嫉妒没有足够的认识,对曾经同自己朝夕相处的同事们,颐指气使,呼来唤去,动辄训斥。没有多久,就召来一片责难。一天,他正在召集学校中层干部会议,忽然,门被猛然推开,进来一位“难弟”大声喊到:“×××,你真够意思!刚扔下要饭棍,就打‘花子’(指要饭的人)!”全场为之骚动,这位副校长的处境十分尴尬。

该校长的失策在于,不懂得示弱之法。尽管大家对他很嫉妒,如果他能够十分注意谦虚和气,尊重下属,特别是尊重那些“老搭档”。让他们觉得,我自己实在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是偶然的机遇高升副校长,工作全仗各位支持,否则将一事无成,寸步难行。这样,谁会自讨没趣和你撕破脸皮?

其次,对嫉妒自己的人关心体贴。对嫉妒自己的人,不但不恨,反而为之排扰解难,铺路架桥,这是减弱嫉妒的妙法。改革开放以来,发家致富的农民越来越多,有的农民一两年一跃而为“首富”,几万、几十万的资产,令人“眼红”,嫉妒之心可想而知。为了减弱嫉妒,他们为乡亲们办好事,出资办厂、办学,抚恤老弱,救济贫困,结果不仅减弱了嫉妒,而且赢得了乡亲们的爱戴。相反,有些“万元户”却不懂得弱妒的道理,他们和乡亲们的关系过度紧张,因而经常为自己生命财产的安全忧心忡忡、坐立不安。

第三,对小名小利退避三舍。竞争胜利者切忌:利无论大小务必抢先。事业上获得成功,已经成为嫉妒的目标,在有关引人注意的小事上还要争先、“把尖”,可谓火上浇油,实在是下策,如果能够将更多的名利给予不太如意的人们,便可以慰藉其焦急之情,减弱一点嫉妒。

有些不明智的领导者,一遇评先进、选劳模的事儿,务必挺身而出,惟恐落人之后。殊不知,这会越来越加剧下属对自己的嫉妒,导致自己“后院起火”的恶果。

6、不要与当事人轻易地分道扬镳

对强者的刺激而产生的嫉妒,往往又是弱者希望成为强者的病态心理。这种欲念,毕竟也是“一线光明”:希望变成强者。就这一点而言,我们与嫉妒行为的当事人是一致的,差别在于怎样由弱变强,是用“有饭大家吃”的作法拖住强者的后腿呢,还是用“好马劣马,拉出来遛遛”的作法与强者进行正常的竞争?

如果你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你就有可能在交往中找到消除嫉妒行为的正确途径——求同存异,以同化异。也就是说,仍然把具有嫉妒行为的当事人作为正常的交往对象,增强他为“一线光明”的欲望去努力的信心,并诚恳地让他认识到自己的弱点,正视自己的这些弱点,真心地帮助他克服这些弱点。这样,他的心境就会趋于平和,不再把强者看作自己的威胁,自然也就有了容人之大度。当然,这首先需要被嫉妒者有容人之大度。既然人家把你视为嫉妒的对象,就说明你有胜人之强处,那么,你可千万不要辜负了对方给你的这份荣誉。对于如此看重于你的人,你有什么道理要排斥呢?只要你能够帮助对方实现由弱变强的目标,你就会在对方的心目中树立起“货真价实”的强者形象;而且一旦对方从弱者的地位奋起,最终变为强者,也就会从根本上剔除那种病态的心理。如果你没有这种博大胸怀,就等于说你也存在惟恐人家超过你的病态心理,那么,你也无需去责怪他人的嫉妒行为了。

7、在嫉妒行为面前敢于竖起正义的旗帜

嫉妒行为是人际关系的腐蚀剂,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尤其是领导干部,在交往中不能因为惧怕关系的复杂性而退避三舍,更不能对流言蜚语听之任之,甚至人云亦云,对遭受中伤的人物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如果能够带头挺身而出,主持正义,就有可能冲破嫉妒者所撒下的迷雾。在交往的过程中,作为领导者如果能够主持公道,伸张正义,能够按照原则协调各方关系,那么,他所在的交往因就是一个气氛清明的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场所。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首先是自己“不欲施”嫉妒行为,然后才能够在交往过程中帮助别人“不欲施”嫉妒行为。嫉妒之火实在是精力和能力的无谓消耗。所以说,处理人际关系还是“宽大为怀”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