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彩绘陶鼎1993年洛阳西工区东周墓C1M4028出土通高25.8厘米,口径28厘米。作为东周彩绘艺术的缩影,彩绘陶器在春秋中期以后开始形成,至战国时期达到成熟,审美特征是推崇精巧的繁饰之美,自然流露着气韵生动的艺术气质。C1M4028出土的这组战国彩绘陶鼎纹饰洒脱流畅,又出土在东周王畿之内,所以在国内同类器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2023-11-29
【图版】
【释文】
隹(唯)十四年中山
王诈(作)贞(鼎)[2]。于铭
曰:於(呜)虖(乎)!语不(废)
(哉)[3],寡人闻之:蔓(与)
其汋(溺)于人斾(也),宁
汋(溺)于渊[4]。昔者,郾(燕)
君子徻(哙)(叡)
(弇)夫(傅)
(御)[5],
(长)为人
(主),闬
于天下之勿(物)矣[6],
犹粯(迷)惑于子之
而(亡)其邦,为天
下(戮)[7],而皇(况)才(在)于
(少)君虖[8]?昔者,
(吾)
先考成王,(早)弃
群臣[9],寡人(幼)
(冲)
未甬(通)智[10]。隹俌(傅)(姆)
氏(是)从[11]。天(降)休命
于朕邦,又(有)氒(厥)忠
臣赒[12],克(顺)克卑(俾)[13],
亡不(率)
(仁),敬
(顺)
天(德)[14],
(以)
(佐)右(佑)寡
人,速(使)智(知)社稷之
赁(任)、臣(主)之宜(义),
(夙)
夜不解(懈),(以)
道(导)
寡人[15]。含(今)(余)方壮,
智(知)天若否[16],仑(论)其
悳(德),省其行,亡不
(顺)道,考宅(度)隹(唯)型[17]。
於(呜)虖(乎)!(慎)
(哉)!社稷
其庶虖,氒(厥)(业)才(在)
祗[18]。寡人(闻)之,事
(少)女(如)
(长),事愚女(如)
智,此易言而难
行斾(也),非恁(信)与忠,
其谁能之,其谁能之[19]?隹(唯)(吾)
老赒,是克行之[20]。
於(呜)虖(乎)!攸(哉)!天其
又(有)(型),于
(在)氒(厥)邦[21],
氏(是)(以)寡人
(委)赁(任)
之邦,而去之游。
亡(懅)
(惕)之
(虑)[22]。昔
者,(吾)先
(祖)
王,
邵(昭)考成王,身勤
社稷,行四方,(以)
(忧)
(劳)邦家[23]。含(今)
(吾)
老赒,亲(率)参(三)军
之众,(以)征不宜(义)
之邦[24],(奋)桴
(振)铎,
(辟)启封疆[25],方
(数)
百里,剌(列)城(数)十,
克(敌)大邦[26]。寡人
庸其悳(德),嘉其力,
氏(是)(以)赐之[27]:氒(厥)命
隹(虽)又(有)死皋(罪),及参(三)
(世)亡不若(赦)[28]。
(以)明
其悳(德),庸其工(功)。(吾)
老赒奔走不听
命,寡惧其忽然
不可(得)[29]。惮惮
,志(恐)
陨社稷之光[30]。氏(是)
(以)寡许之,
(谋)
(虑)
(皆)从,克又(有)工(功)智
斾(也)[31],诒(辞)死罪之又(有)
若(赦),智(知)为人臣之
宜(义)斾(也)[32]。於(呜)虖(乎)!念之
(哉)!后人其庸庸之,
母(毋)忘(亡)尒(尔)邦[33]。昔者,
吴人并(越,越)人
(修)
敦(教)备恁(信),五年覆
吴,克并之,至于
含(今)[34]。尒(尔)母(毋)大而(肆),
母(毋)富而乔(骄),母(毋)众
而嚣[35]。(邻)邦难
(亲),
(仇)人才(在)彷(旁)。於(呜)虖(乎)!
定俘(保)之,母(毋)垃(替)氒(厥)
邦[36]。
【著录】
《中国青铜器全集》9∶144;《殷周金文集成》2840;《商周青铜器铭文选》880。
【注释】
[1]1974年出土于河北省平山县三汲公社M1。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2]十四年,目前学界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大致在公元前310年左右。中山,为鲜虞族所建立的古国,都城在今河北石家庄市平山县三汲乡境内的灵寿故城。中山国立国百余年,地方五百里、兵车千乘,实力仅次于战国七雄,曾力抗强魏,独克燕赵联军,魏灭之而复兴,赵谋之而动倾国之兵,斡旋齐、赵、燕、魏、韩,参与“五国相王”,谱写了一曲曲辉煌的历史篇章。最近终于被所灭。,中山王之名。
[3]于,语首助词。,读为废,废弃。语不废哉,意思是古语说的不差啊!
[4]寡人,古代君主的谦称。《礼记·曲礼下》:“诸侯见天子,曰‘臣某侯某’。其与民言,自称曰‘寡人’。”孔颖达疏:“寡人者,言己是寡德之人。”蒦,即获字,读为与。汋,读为溺。斾,即彤沙之沙字,读为也。“与其溺于人也,宁溺于渊”,语见《大戴礼记·武王践阼》“盥盘之铭曰:与其溺于人也,宁溺于渊。溺于渊犹可游也,溺于人不可救也”。
[5]郾君子徻,即燕王哙,他将王位禅让给相邦子之,引起内乱和诸侯的讨伐,最终被杀。。读为叡,睿智、聪慧。
,即弇,覆盖、遮蔽。夫
,读为傅御,指辅佐王侯的治事之官。《诗·大雅·崧高》:“王命傅御,迁其私人。”郑玄笺:“傅御者,貳王治事,谓冢宰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燕王子哙聪慧睿智在其辅政的百官之上。
[6],即长,犹尊也。人主,即君主。闬,从干得声,读为幹,主管。《汉书·刘向传》:“显幹尚书事,尚书五人,皆其党也。”颜师古注:“幹与管同,言管主其事。”这句话意思是说(子哙)地位尊为君主,主管天下之事。
[7]粯,读为迷。子之,人名,燕王子哙即位后任用子之为相,后效法尧舜禅位于子之,引发祸乱导致被杀。
[8]皇,读为况。,“少”字异文,非“小子”合文。下文“事少如长”亦是如此。少君,指年幼之君。《左传·哀公六年》:“少君不可以访,是以求长君。”该句与上文相呼应,“长为人主”的燕王哙尚且不保,遑论年幼的君主。
[9]成王,燕王哙之父。,从日棗声,读为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的先父成王早已离开了他的臣子,是先父死亡的委婉说法。
[10],读为幼冲,即年幼之义。《书·大诰》:“洪惟我幼冲人。”《汉书·循吏传序》:“孝昭幼沖,霍光秉政。”甬,读为通。未通智,即未受教育,知识未开。
[11]俌,即傅姆。《礼记·曾子问》:“古者男子外有傅,内有慈母,君命所使教子也。”郑玄注:“此指谓国君之子也。”
[12]赒,中山三器均提到此人,中山王圆壶铭文作“司马赒”,又称“相邦赒”,中山王方壶称为“贤才良佐赒”。据铭文赒在王年幼之时作为辅政之臣,总揽政事,并曾率兵伐燕,讨伐燕相子之。有学者认为该人即《吕氏春秋·应言》和《战国策·中山策》提到“三相中山”的司马喜。
[13],即顺。卑,读作俾。克顺克俾,典籍或作“克顺克比”,如《诗·大雅·皇矣》“克顺克比”,《礼记·乐记》、《史记·乐书》引作“克顺克俾”。毛传:“慈和遍服曰顺,择善而从曰比。”
[14],即率,循也。
,读为仁。敬顺天德,相当于典籍中的“奉顺天德”,《汉书·食货志上》:“财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养成群生,奉顺天德,治国安民之本也。”
[15],从言
声,读为先。先导即引导。
[16]知天若否,即知道天之臧否。《诗·大雅·烝民》“邦国若否”,笺:“若,顺也。顺否犹臧否,谓善恶也。”
[17]仑,读如本字。《说文·亼部》:“仑,思也。”省,察也。宅,读为度。考度,即考察估计。
[18]社稷其庶乎,即社稷其幸乎。《诗·大雅·江汉》:“四方既平,王国庶定。”郑玄笺:“庶,幸。”祗,敬也。
[19]恁,信字异体。其隹能之,这四字下均有重文符号,读为其谁能之。
[20]老赒,中山王对司马赒的尊称,司马赒位至相邦,又是先王之遗臣,可谓位尊年长,方壶铭称其为“仲父”,本铭称其为“老”,均表尊敬之意。《仪礼·士昏礼》“授老雁”,郑玄注:“老,群吏之尊者。”《左传·昭公十三年》“合诸侯而执其老”,杜预注:“尊卿之称。”
[21]攸,读为悠哉,悠闲自得之貌。
,读为型,楷模。
[22]赁,读为委任,全权委托而予以信任之意,《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读为慷惕,惶恐担心之意思。文献或作遽惕。《楚辞·大招》:“魂乎归来,不遽惕只。”方壶铭文作:“余知其忠信也,而专任之邦,是以游夕饮食,宁有慷惕。”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将邦国大仁交托于相邦,自己出游,从来不会有任何担忧。
[23]先祖王、昭考成王,桓王、成王分别为中山王
的祖、父,桓、成为谥号,方壶铭作“
祖成考”。
,读为忧劳,忧虑劳苦之义。《管子·牧民》:“民恶忧劳,我佚乐之。”邦家,即国家。《诗·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邦家之基。”
[24]不义之邦,即燕国。燕君哙于公元前316年禅位于相邦子之,在当时被视作是不合礼仪的行为。
[25],读为奋,用力挥动。《礼记·月令》:“先雷三日,奋木铎以令兆民。”桴,读为枹,鼓槌。晨,读为振,与奋义近。铎,一种大铃,用于宣布政教法令等。《书·胤征》:“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孔传:“木铎,金铃木舌,所以振文教。”奋枹即击鼓,振铎即鸣金;二者都是号令军队的声音。
,读为辟。辟启封疆,即开疆拓土。
[26]剌城,即列城,指较大的城池,《左传·僖公十五年》“晋侯赂秦伯以河外之列城五”,孔颖达疏:“列城犹列国,言是城之大者。”克敌大邦,意思是与能够与大邦匹敌,而非克敌制胜之意。
[27]庸、嘉,均有褒庸嘉奖之义。
[28]若,读为赦,赦免之义。意思是他三代以内的子孙即使犯了死罪,均要赦免。
[29]寡惧,稍稍有点担忧。这句话意思是说老赒奔走不停,为国事操劳不休,不听赐命,稍稍担心有一天他突然不在人世了。
[30]惮惮,《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君子终身守此惮惮”,注:“惮惮,忧惶也。,读为业业。《诗·大雅·召旻》“兢兢业业”,郑笺:“业业,危也。”《汉书·董仲舒传》“舜业业日致其孝”,颜师古注:“业业,危惧也。”这句话意思是胆战心惊,恐怕有损国家的光彩。
[31]寡许,稍许。,读为谋虑。《墨子·非儒下》:“行义不可明於民,谋虑不可通於君臣”。
,即皆。从,听从。工,巧。工智,即巧智。这句话的意思是谋略皆听从老赒的,因为他有巧思在胸。
[32]诒,读为辞,推辞。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老赒推辞了死罪赦免的命令,因为他知道作臣子的本份。
[33]庸,字下有重文符号,读为用讼诵。
[34],读为越,越国。
敦,读为修教。修教,即对百姓加以教化。《左传·僖公十九年》:“退修教而复伐之。”《穀梁传·桓公六年》:“修教明谕,国道也。”备,具备。恁,读为信。
[35],读为杀,衰也。这句话是要注意不要盛极而衰,不要因为富贵而骄傲,不要因为人多势众就傲慢。
[36]竝,“替”字异体,读为废。
【延展阅读】
中山王鼎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铁足铜鼎,刻铭文470字,为战国时期刻铭文最多的青铜器。它与同出的铜方壶、圆壶一起被称作“中山三器”。方壶刻铭文448字,圆壶刻铭文204字。三者合计铭文超过一千字。这三件器物对于研究古代中山国的历史提供了极为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进阶篇目】
1.朱德熙、裘锡圭:《平山中山王墓铜器的初步研究》,《文物》1979年第1期。
2.李学勤、李零:《平山三器与中山国史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报》1979年第2期。
3.张克忠:《中山王墓青铜器铭文简释——附论墓主人问题》,《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第1期。
4.罗福颐:《中山王墓鼎壶铭文小考》,《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第2期。
5.于豪亮:《中山三器铭文考释》,《考古学报》1979年第2期,收入《于豪亮学术文存》,中华书局1985年。
6.张政烺:《中山王壶及鼎铭考释》,《古文字研究》第1辑,中华书局1979年。
7.赵诚:《中山壶中山鼎铭文试释》,《古文字研究》第1辑,中华书局1979年。
8.孙稚雏:《中山王鼎、壶的年代史实及其意义》,《古文字研究》第1辑,中华书局1979年。
9.徐中舒、伍士谦:《中山三器释文及宫堂图说明》,《中国史研究》1979年第4期,又收入《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中华书局1998年。
10.段连勤:《关于平山三器的作器年代及中山王的在位年代问题——兼与李学勤、李零同志商榷》,《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3期。
11.杜迺松:《中山王墓出土铜器铭文今译》,《文献》1980年第4期。
12.吴振武:《释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器物铭文中的“鈲”和“私库”》,《史学集刊》1982年第3期。
13.黄盛璋:《中山国铭刻在古文字语言上若干研究》,《古文字研究》第7辑,中华书局1982.
14.商承祚:《中山王壶、鼎铭文刍议》,《古文字研究》第7辑,中华书局1982;收入《商承祚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
15.何琳仪:《中山王器考释拾遗》,《史学集刊》1984年3期。
16.尚志儒:《试论平山三器的铸造年代及中山王的在位时间——兼与段连勤同志商榷》,《河北学刊》1985年第6期。
17.蔡哲茂:《平山三器铭文集释》,《书目季刊》1987年第3、4期。
18.刘钊:《战国中山王墓出土古文字资料考释》,《古文字考释丛稿》,岳麓书社2005年。
19.吴振武:《试说平山战国中山王墓铜器铭文中的“斾”字》,《中国文字学报》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6年。
有关金文读本的文章
东周彩绘陶鼎1993年洛阳西工区东周墓C1M4028出土通高25.8厘米,口径28厘米。作为东周彩绘艺术的缩影,彩绘陶器在春秋中期以后开始形成,至战国时期达到成熟,审美特征是推崇精巧的繁饰之美,自然流露着气韵生动的艺术气质。C1M4028出土的这组战国彩绘陶鼎纹饰洒脱流畅,又出土在东周王畿之内,所以在国内同类器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2023-11-29
据不完全统计,印加人自形成以来到帝国灭亡为止所积蓄的黄金超过埃及所有法老的财富。由于王位继承制度的不健全,印加帝国经常在王位继承问题上发生纠纷。印加人果然在规定的时间里送来了约6万吨黄金和12万吨白银,满足了皮萨罗贪婪的欲望,但却最终没能救得他们敬爱的国王一命。背信弃义的皮萨罗恐怕国王在返回后组织力量反击,便卑鄙地绞死了他。......
2024-01-18
东周错金银铜鼎1979年洛阳小屯村地下窖藏出土通高17厘米,口径10.5厘米,最大腹径13厘米。这件铜鼎所采用的错金银工艺,也称金银错。错金银铜鼎局部放大图东周时期,洛阳称洛邑,为京畿之地,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错金银铜鼎出土的地点位于洛阳东周王城遗址区内,是周王室高等级贵族成员用器。......
2023-11-29
骂叶名琛无能,所据之一乃“信乩仙”的传说。本侦探在英国人抢走的叶名琛档案中,的确发现扶乩之类的文献。像其父亲一样,叶名琛同样是既承担历史的包袱,更必须迎战盎格鲁·撒克逊文明的挑衅,包括军事挑衅。这两件是叶名琛档案中总共只有4份与风水占星显圣有关的文献。第三份是叶名琛与柏贵的联衔奏稿,第四份是讨英檄文。英军轰城,是要强迫叶名琛就范。再不出几十个小时叶名琛就归西了。......
2023-09-18
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满洲镶黄旗人,是参领海宽的女儿,入宫后被封为妃。但尽管如此,康熙帝并没有将敏妃葬入景陵地宫,康熙帝给她的最终封号也只是妃级别。敏妃能死后得到“皇贵妃”封号,以及从葬景陵地宫,其原因就是她的儿子是雍正帝的心腹。通过这段记载可以知道,康熙帝和孝恭仁皇后葬入景陵地宫的时间是雍正元年九月初一日,敏妃即敬敏皇贵妃葬入景陵地宫的时间是雍正元年六月二十六日。......
2023-11-02
“四大寇”各人的具体名字是什么?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四大寇”当中最为后人所敬仰者。“四大寇”之二陈少白,广东省新会县人。辛亥革命成功,胡汉民为广东都督,委陈少白主外事,不数月自称不善政治而辞去职务。图42.1“四大寇”[左起为杨鹤龄、孙中山、陈少白、尤列。[7]杨鹤龄不思报国,却埋怨被“四大寇”之名牵累。经此一役,任何稍具自尊心的人,肯定就此罢休。[15]适逢其会,就参加了“四大寇”的“吹水”行列。......
2023-09-18
历史放映悬棺是中国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属崖葬中的一种。对于悬棺,人们不得不产生很多神秘和魔幻的遐想。然而,南方广大地区之所以遵循悬棺葬,并不都基于这个原因。有人认为悬棺葬并不是为了“死不落地”,而是和生活习惯有关。所以,目前所见到的很高位的悬棺,可能是由于地质变迁导致的。棺椁为何不朽悬棺千百年来一直暴露在大自然环境下,南方又高温多雨。考古工作者经过调查后发现,悬棺所用的材料非同一般。......
2024-01-23
然而,在人类历史上,不同区域在不同时代,陆续打破了这种连续性的世界观,代之以不连续的世界观。在这两个传统的笼罩下,不连续的世界观明显占了上风,以至于让人们遗忘了。商人抱持的也是这种连续性的世界观。“不连续的世界观”把人和非人清清楚楚划分开来,认定人的领域和非人的领域,存在着无法跨越的鸿沟。......
2023-08-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