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再论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的族属

再论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的族属

【摘要】:3.黄凤春:《再说西周金文中的“南公”——二论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的族属》,《江汉考古》2014年第5期。

【图版】

4631-9
器铭

4632-9
盖铭

【释文】

隹(唯)王九月初吉庚午,

曾白(伯)(质)圣元武,元武孔

[2],克狄淮尸(夷),印燮繁

汤(阳)[3],金道(锡)行,具既卑(俾)

[4],余择其吉金黄鑪(铝)[5]

余用自乍(作)(旅)[6](以)征

(以)行[7],用盛稻粱[8],用(孝)

用亯(享)于我皇[祖]文考[9],天

睗(赐)之福,曾[伯]叚(遐)不黄

耇、迈(万)年[10](眉)寿无疆,子子

孙孙永宝用之亯(享)。

【著录】

《曾国青铜器》第440页;《殷周金文集成》4631—4632;《商周青铜器铭文选》691。

【注释】

[1]出土时间、地点不详,后来器身、器盖分开流传,器身据说为叶梦渔收藏,后遭焚毀。器盖为周小崖、陈介祺旧藏,后归山东潍坊市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陈郭祖珍捐山东省博物馆,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2]曾伯之伯应该为伯仲之伯,非爵位。,曾伯之名。,即(质),本质。圣,通达之意。《左传·文公十八年》“齐圣广渊”,孔颖达疏:“圣者,通也,博达众务,庶事尽通也。”元武,即勇武为冠,无人能及之义。孔,训大、盛。黹,即黼黻,指礼服上秀美的花纹,引申有彰著之意。这句话的意思是曾伯本质通达、勇武有力,尤以勇武最为显著。

[3]克,能够。狄,读为逖,疏远。《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杜预注:“逖,远也。有恶于王者,纠而远之。”一说为惩治。杨伯峻注:“惠栋《补注》则曰:‘《鲁颂》“狄彼东南”,郑《笺》云:“狄当为剔。剔,治也。”此传当训为治也。’则纠逖为义近词连用,是也。”印,读为抑。燮,《诗·大雅·大明》:“爕伐大商。”毛传:“爕,和也。”繁汤,即繁阳,亦见于晋姜鼎、戎生编钟、鄂君启节,据考即《左传》襄公四年、定公六年的繁阳,在今河南新蔡县北。

[4]金道(锡)行,指输入金、锡的道路。具,俱。既,已。卑方,犹方内,即在领域之内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金锡之道已经纳入曾国的版图,在其控制之下。

[5]黄鑪,金文多见的一种合金,是用来铸造铜器的原料。类似的记载还有玄翏、赤铝、元铝、夫铝、鈇鐈等。

[6]匿,金文中异写颇多,读作簠。是西周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春秋的一种青铜礼器。《周礼·秋官司寇·掌客》“簠十”,郑玄注:“簠,稻粱器也。”适与簠名多见的“用盛稻粱”相合。

[7]征、行,皆有远行、旅行之义。《国语·晋语四》:“夙夜征行,不遑启处,犹惧无及。”

[8]用盛稻粱,用于盛放稻和粱。白公父簠云“用盛䊒稻糯粱”,所盛之物皆为五谷之属。

[9]簠盖“皇”字下无“祖”字,当据簠底座铭文拓片补。

[10]簠盖“曾”自字下无“伯”字,当据簠底座铭文拓片补。

【延展阅读】

1.近年考古资料研究表明,曾国自南宫括之子始封至随州叶家山建立曾国以来一直称为曾侯,如曾侯谏,曾侯犺、曾侯與、曾侯越、曾侯乙、曾侯丙等。准此,金文所见的曾伯、曾仲、曾季都应为排行。如枣阳郭家庙的“曾伯陭”、曹门湾的“曾侯絴伯”、京山苏家陇的“曾仲游父”之类都不得为曾侯。其中“曾仲游父”又称之为“曾侯仲子游父”恰为明确证据。有学者曾试指出该称号变化反映了人物身份的变化,“曾仲游父”为没有即位称侯之前铸器,“曾侯仲子游父”为即位称侯之后的铸造的器物。其实不然,“曾侯仲子游父”恰恰说明“游父”为某一曾侯之仲子。同样的例子,曹门湾的“曾侯絴伯”戈,一般认为絴伯为曾侯之名。我们注意到目前所见曾侯尚未见有双字名的,因此,这个曾侯很可能也是单字名“絴”,“伯”字表示其为“曾侯絴”的长子。

2.该簠自传世以来颇为引人注意,其中“金道锡行”句尤为研究者广泛征引。据考西周早期以来的金文中有关俘金的记载甚多。如:(1)过伯簋(《集成》3907):“过伯从王伐反荆,孚(俘)金,用作宗室宝尊彝。”(2)仲父鼎(《集成》2734):“唯王五月初吉丁亥,周伯边及仲父伐南淮夷,俘金,用作宝鼎,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3)侯鼎(《集成》2457):侯获巢,俘厥金、胄,用作旅鼎。(4)翏生盨(《集成》4459—4461):“王征南淮夷,伐角、津,伐桐、遹,翏生从,执讯折首,俘戎器、俘金,用作旅盨,用对烈,翏生眔大妘,其百男、百女、千孙,其万年眉寿永宝用。”(5)师寰簋(《集成》4313):“王若曰:师㝨,哉!淮夷畮臣,今敢博厥众叚,反厥工吏,弗速我东国,今余肇令汝率,齐师、㠱、釐、僰、殿左右虎臣征淮夷,即厥邦酋,曰冉、曰褮、曰铃、曰达。师㝨虔不彖,夙夜恤厥将事,休既有功,折首执讯,无諆徒驭,驱俘士女、羊牛,俘吉金,今余弗叚沮,余用作朕后男尊簋,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这些铭文中周王朝征讨的对象为楚荆和南淮夷,其俘获均有铜料。据考古资料显示,在今天长江下游自鄂州而下至于安徽铜岭、江西九江一带蕴含大量铜矿资源,历史上都有开采利用的遗迹。因此曾伯寨簠铭文显示的“金道锡行”正是一条古代铜矿资源交流的孔道。具体而言,可分为两路:一条从成周(洛阳)出发,经鲁山一带,过南阳盆地,入随枣走廊到随州;一条从长安(丰镐)出发,经蓝田、商洛、襄阳、枣阳到随州。随州所处的曾国是铜矿资源转运的交通要道,这样看来,随州叶家山曾侯墓地出土多块铜锭就不难理解了。

【进阶篇目】

1.屈万里:《曾伯考释》,《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3本,1962年。

2.陈公柔:《“曾伯簠”铭中的“金道锡行”及相关问题》,《中国考古学论丛》,科学出版社1993年。

3.黄凤春:《再说西周金文中的“南公”——二论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的族属》,《江汉考古》201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