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多友的鼎和献俘的故事

多友的鼎和献俘的故事

【摘要】:多友廼献孚(俘)馘讯于公[14],武公廼献于王,廼曰武公曰:女既静京(师)、女,易(赐)女土田[15]。[5]多友,人名,为鼎的主人。[10]从,跟随、追踪。[12]克,能够。[13]夺回京师之战被俘之人。[14]献俘,军队凯旋时以所获俘虏献于宗庙,显示战功。[16]献宫,宫名。[17]向父,人名。

【图版】

【释文】

唯十月用严放(方)(兴)[2](广)伐京自,

告追于王[3]。命武公:遣乃元士,羞追于

[4],武公命多友(率)公车羞追

追,甲申之辰,(搏)于[7],多友右(有)折

首执讯,凡(以)公车折首二百又□又

五人,执讯廿又三人,孚(俘)戎车百乘

一十又七乘,衣(卒)(复)筍人孚(俘)[8]。或(搏)于

(共)[9],折首卅又六人,执讯二人,孚(俘)车

十乘。从至,追(搏)于世[10],多友或右(又)折

首执讯。乃(逞)追至于杨冢[11]。公车折

首百又十又五人,执讯三人,唯孚(俘)

车不克(以),衣(卒)焚,唯马驱[12](复)

夺京之孚(俘)[13]。多友廼献孚(俘)馘讯

于公[14],武公廼献于王,廼曰武公曰:女既

静京(师)、女,易(赐)女土田[15]。丁酉,武公

才(在)献宫[16],廼命向父佋(召)多友[17],廼延

于献宫[18],公寴(亲)曰多友曰余肇事(使)

女,休不(逆),又(有)成事,多禽(擒)[19]。女静京

自,易(赐)女圭瓒一、汤钟一(肆),鐈

鋚百匀(钧)[20]。多友敢对扬公休,用乍(作)

鼎,用倗(朋)用(友),其子子孙永宝用。

【著录】

《中国青铜器全集》5∶37;《殷周金文集成》2835;《商周青铜器铭文选》408。

【注释】

[1]1980年出土于陕西省长安县斗门乡下泉村,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3]广伐,见于史密簋(《新收》636)、禹鼎(《集成》2833)、不期簋(《集成》4328)、应侯视工簋、柞伯鼎等。或以为与金文习见的“宕伐”、“博伐”意近。京,地名。亦见于克钟,即京师。《诗·大雅·公刘》:“京师之野,于时处处。”故地在今陕西豳县、旬邑之间。追,逐寇也。告追于王,京师之人将逐击玁狁之事禀告于王。

[4]武公,见于禹鼎(《集成》2833)、敔簋(《集成》4323)、南宫柳鼎等铭文,为厉王重臣。元士,天子之士为元士。《礼记·王制》:“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侯,天子之卿视伯,天子之大夫视子男,天子之元士视附庸。”孔颖达疏:“天子之士所以称元者,异于诸侯之士也。《周礼》:公侯伯之士,虽一命不得称元士。”羞,《尔雅·释诂》:“进也。”

[5]多友,人名,为鼎的主人。或以为即郑桓公友。公车,或云戎车,即兵车。《诗·鲁颂·閟宫》:“公车千乘,朱英绿縢,二矛重弓。”郑玄笺:“兵车之法,左人持弓,右人持矛。”《书·牧誓》:“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诗·小雅·采薇》:“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6]戎,即玁狁。筍,地名,即郇邑。孚,读为俘,掳掠。卒,最后、最终。下文卒复、卒焚均作此解。

[7],即漆水之漆,地与豳相近。

[8],从复、勺为叠加声符,读为复,夺回。这句话是说最终夺回被玁狁掳掠的筍人。

[9]龏,即典籍所见之共,地名。《诗·大雅·皇矣》:“密人不恭,敢距大邦。”地在今甘肃泾川北。

[10]从,跟随、追踪。世,地名,具体位置待考。

[12]克,能够。以,用。衋,伤痛。《书·酒诰》:“民罔不衋份心。”缴获的兵车不能用,全部焚毁,用俘获的马运载伤员。

[13]夺回京师之战被俘之人。

[14]献俘,军队凯旋时以所获俘虏献于宗庙,显示战功。《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师)振旅,恺以入于晋。献俘、授馘,饮至、大赏。”馘,古代战争中割取所杀敌人的左耳以计数献功。《诗·大雅·皇矣》:“执讯连连,攸馘安安。”毛传:“馘,获也。不服者杀而献其左耳曰馘。”讯,战俘。多友向武公献俘。

[15]“廼曰武公曰”前省略主语“王”,意思是王告诉武公说。静,安定。,读作釐,赏赐。

[16]献宫,宫名。

[17]向父,人名。见于叔向父簋,亦即禹鼎的器主。向父、多友均为武公之下属。

[18]延,《尔雅·释诂》“延,进也。”《尚书·顾命》“逆子钊于南门之外,延入翼室。”

[19]休,美。,读为逆。“休不逆”,与兮甲盘“休无敃”近似。有成事,谓有成功的战绩。禽,擒之初文。类似的说法多见于战争铭文,如楚公逆钟:“楚公逆出求厥用祀四方首,休多擒。”

[20]圭瓒,说详(匽)丁尊注释。汤,读为璗。《说文·玉部》:“璗,金之美者,与玉同色。”汤钟,即用精良的铜料制作的钟。,读肆,指成组的钟磬。《周礼·春官·小胥》:“凡县钟磬,半为堵,全为肆。”郑玄注:“钟磬者,编县之二八十六枚而在一虡谓之堵,钟一堵、磬一堵谓之肆。”《左传·襄公十一年》:“郑人赂晋侯以师悝、师触、师蠲;广车、軘车淳十五乘,甲兵备,凡兵车百乘;歌钟二肆,及其镈、磬;女乐二八。”杜预注:“肆,列也。县钟十六为一肆。二肆,三十二枚。”鐈、鋚,均为合金的名词。曾伯陭壶:“用吉金鐈鋚。”匀,读钧。重量单位。《书·五子之歌》:“关石和钧,王府则有。”孔颖达疏:“《律历志》云: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延展阅读】

西周金文中,有关赏赐的内容甚多。周王在祭祀、册命、宴飨、田猎、征战等活动中,对诸侯及臣下进行赏赐的事例屡见不鲜。早期以康王时期的宜侯夨簋为例,赏赐大体包括祭酒、祼玉、弓矢、土地、民人等,种类繁多,数量可观。晚期以宣王时期的毛公鼎所记赏赐物品最为丰富:内容包括祭酒、玉器、马匹及各类车马器等。不过,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周王赏赐的种类尽管丰富,却始终不见青铜礼乐器的踪影,这是因为以青铜鼎、簋等组成的青铜礼器,以编钟、编磬等组成的乐器有一套与身份相合的、各有等差的行用体系。天子的礼乐器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不容僭越。因此我们可以在金文中看到周王赏赐臣下贵重的青铜原材料,但不会赏赐青铜器成品。上述情况其实都涉及到器与名的问题,正如孔子所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若以假人,与人政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弗可止也已。”(《左传·成公二年》)因此,在周王众多的赏赐中没有青铜礼乐器也就不难理解了。

多友鼎反映出的赏赐制度颇值得玩味。武公因“静京师”有功,得到周王嘉奖,并赐以土田,这是符合礼制的。铭文接着提到武公对多友的奖赏,包括“圭瓒一,汤钟一肆,鐈鋚百钧”。这里面不仅有青铜原材料“鐈鋚”,还包含“汤钟一肆”,意即用精铜铸造的钟一套。按青铜乐器钟应属于礼乐器的范畴,这似乎表明权臣对其部下的赏赐是可以包含铜礼乐器的。类似的情况,在西周金文中可以找到一些线索。如师簋(《集成》4311)记载伯和父赏赐师“鍚钟一肆”,卯簋(《集成》4327)记载荣伯赏赐卯“宗彝一肆”,簋(《集成》4159)记载公赐“宗彝一肆”,又“赐鼎二”,公臣簋(《集成》4184)记载虢中赏赐公臣“钟”,繁卣(《集成》5430)记载公赐繁“宗彝一肆”。这似乎表明权臣对其下属的赏赐可以包含青铜礼乐器。唯一的例外是厉王时期的成钟(著录于陈佩芬《夏商周青铜器研究》)记载周王在康夷宫,亲自赐给成“此钟”,然而据观察该钟铭文存在改刻现象,是否与王赐钟于臣下不合礼制有关不得而知。

【进阶篇目】

1.田醒龙、雒忠如:《多友鼎的发现及其铭文试释》,《人文杂志》1981年第4期。

2.李学勤:《论多友鼎的时代及其意义》,《人文杂志》1981年第6期。

3.张亚初:《谈多友鼎铭文的几个问题》,《考古文物》1982年第3期。

4.刘雨:《多友鼎铭的时代与地名考订》,《考古》1983年第2期。

5.吕树芝:《西周多友鼎》,《历史教学》1985年第10期。

6.任学武、赵建兰:《多友鼎:千年战争历史的见证者》,《中国文化报》2010年8月25日第6版。

7.李建生、王金平:《周伐猃狁与“长父侯于杨”相关问题》,《中原文物》2012年第1期。

8.曹汉刚:《多友鼎相关问题考证》,《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