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柞伯簋:古代宝尊彝的赐与

柞伯簋:古代宝尊彝的赐与

【摘要】:柞(胙)白(伯)十爯(称)弓无灋(废)矢[7]。柞(胙)白(伯)用乍(作)周公宝尊彝[10]。[8]畀,赐与。[10]周公,名旦,也称叔旦。

【图版】

【释文】

隹(惟)八月辰才(在)庚申,王大射

才(在)周[2]。王令(命)南宫率王多

[3],师父率小臣[4]。王迟

赤金十反(钣)[5]。王曰:“小子、小臣,

敬又贤隻(获)则取[6]。”柞(胙)白(伯)十

爯(称)弓无灋(废)矢[7]。王则畀柞(胙)

白(伯)赤金十反(钣)[8](诞)易(赐)揖见[9]

柞(胙)白(伯)用乍(作)周公宝尊彝[10]

【著录】

文物》1998年第9期。

【注释】

[1]1993年初,出土于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M242,现藏河南博物院。

[2]大射,西周射礼之一,即君臣相与习射。大射亦见于义盉:“王在鲁会即邦君、诸侯正,有司大射。”周,指宗周,即镐京。

[3]南宫,见于中方鼎和中觯。据考,即大盂鼎所见之南公,为周初重臣南宫括之后。多士,《书》有《多士》篇,多士指殷大夫、士,孔颖达《正义》云:“经止云士而知有大夫者,以经云‘迪简在王庭,有服在百僚’,其意言将任为王官,以为大臣,不惟告士而已,故知有大夫也。”铭文多士包括卿、大夫、士等王朝众臣。

[4]师父,人名。小臣,低级官吏。《周礼·夏官》:“小臣掌王之小命,诏相王之小法仪。”《周礼大司马》、《射人》及《仪礼大射》记载王行大射,由司马主管射政,射人佐之,小臣、仆人为具体执事人员。小臣之长为小臣正,其副为仆人师。静簋“王命静司射学宫,小子眔服、眔小臣、眔尸仆学射”,其中的小臣即此。

[5]迟,读为“尸”或“矢”。典籍中都常训为“陈也”。《说文·尸部》、《尔雅·释诂》:“尸,陈也。”《尔雅·释诂》:“矢,陈也。”《释文》作“”,《玉篇》“”与“矢”同,《广雅·释诂二》:“,陈也。”反,读为版。《周礼·秋官·职金》:“旅于上帝,则共其金版。”郑玄注:“鉼金谓之版。”该句意思是说王陈列赤金十钣作为悬赏。

[6]小子,指上文所说的多士。敬,恭敬。贤获,古时举行乡射之礼时,以射中鹄的为获。用筹记数,左右两队所得筹多者称为贤获。《仪礼·乡射礼》:“司射复位,释获者,遂进取贤获,执以升。”郑玄注:“贤获,胜党之筭也。齐之而取其余。”贾公彦疏:“取贤获,以筭为获,以其唱获,则释筭,故名筭为获。左右数齐,有余则贤获。”该句是王对全体参与射礼的小子、小臣所说的话,意思是恭敬而又射中次数多的人可以取得这赤金十钣。

[7]柞,即胙。《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称,举起。《书·牧誓》:“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孔传:“称,举也。”该句意思是说胙伯十发十中,全部射中目标。

[8]畀,赐与。《书·洪范》:“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孔传:“畀,与。”

[9]揖,从手从咠,与甲骨金文中读作祝、贶之字均有不同。揖,拱手行礼。《书·康王之诰》:“太保暨芮伯咸进相揖,皆再拜稽首。”《国语·周语》记襄王赐晋惠公命,晋侯“拜不稽首”,内史过以为晋侯非礼,必不得善终。古代拜不稽首为不敬,拜手稽首方合于礼制。这里说王赐胙伯在觐见时可以揖而不拜,示荣宠之意。

[10]周公,名旦,也称叔旦。文王子,武王弟,成王叔。辅武王灭商。武王崩,成王幼,周公摄政。东平武庚、管叔、蔡叔之叛。继而厘定典章、制度,复营洛邑为东都,作为统治中原的中心,天下臻于大治。后多作圣贤的典范。

【延展阅读】

1.柞伯簋用周王悬赏的“赤金十反”铸成,与传统的青铜簋相比,其造型极为另类,圈足下添加了一个喇叭形的支座。使得器身增高,具有昂扬之美。其外形酷似今天的体育奖杯,可以称得上“奖杯之祖”。簋内的74字铭文,清晰地记录了一场极为隆重的射箭比赛,大意是说:在八月庚申日这天的清晨,周昭王在镐京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射礼活动。比赛开始前,周昭王将参加比赛的人分成“小子”组和“小臣”组,命令一人负责“子”组的比赛事宜,另一个人负责“小臣”组的有关事宜。昭王又拿出十块“赤金”饼作为奖品。柞伯十次举弓,十发十中,没有一箭脱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从而赢得了周昭王作为奖品的十块红铜饼。昭王又另外赏赐给他可揖见不拜。柞伯获此殊荣,颇为骄傲,为纪念此事,特意用周昭王赏赐的十块红铜饼为原料,铸造了用来祭祀周公的铜簋(也就是柞伯簋)。

2.射是古代贵族传习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射礼种类较多,先秦文献典籍多有记载,但内容简略,许多问题难知其详。据考,射礼大致可分为四种。一是大射礼,是天子在众多祭祀前,为了挑选助祭者而举行的射礼。大射礼的礼法见于《仪礼·大射仪》,明确见于金文的义盉(《集成》09453)和柞伯簋。二是乡射礼,是每年春秋,各州为教民礼让,敦化成俗而举行的射礼,参加者有卿、大夫、士等。乡饮酒礼的礼法见于《仪礼·乡射礼》。三是燕射礼,是国君与大夫在燕饮之后举行的射礼,旨在明君臣之义,燕射的礼法文献失载,有学者认为令鼎(《集成》2803)和鄂侯驭方鼎(《集成》2810)反映了古代燕礼的实际情形。四是宾射礼,见于《周礼》,是诸侯朝勤天子或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射礼,见于麦方尊(《集成》6015)。

射礼是中国最早的体育活动,类似今天的运动会,但其意义和形式,远比今天的运动会要丰富得多。古人宴、射二事往往相因,射礼之前也必有燕饮之仪节,《礼记·射义》作了记载:“古者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也就是说,古代射礼之前,一定会先举行燕礼。燕礼,就是宴饮。《诗·小雅·宾之初筵》,对于射礼和宴饮的情景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大意是说,摆设起钟鼓乐器,大家举杯饮酒,然后张挂起靶子,拉开弓弦开始射箭。反映此类情形的图像资料见于故宫博物院战国宴乐铜壶、成都百花潭出土铜壶以及山彪镇琉璃阁出土铜壶。

【进阶篇目】

1.王龙正等:《新发现的柞伯簋及其铭文考释》,《文物》1998年第9期。

2.王龙正等:《柞伯簋与大射礼及西周教育制度》,《文物》1998年第9期。

3.徐锡台:《应、申、邓、柞等国铜器铭文考释》,《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古文字研究专号),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4.李学勤:《柞伯簋铭考释》,《文物》1998年第11期。

5.陈剑:《柞伯簋铭补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9年第1期。

6.冯时:《柞伯簋铭文剩义》,《古文字研究》第24辑,中华书局2002年。